郝佳再看了看丁锐算的经营报表,心想:丁锐和很多创业者一样,对财务知识了解太少,往往简单地认为只要支出了的资金就一定得算到成本或者费用里。看来,还得就成本费用这块给他上上课。
11.2.1 实际支出≠实际费用
“我又给你找了处错误。”
“哦,哪里?”
“你仔细看看这仓库租金。”
丁锐想了想,肯定地说:“没错,我给房东的就是这么多啊。每月2000元,押一付三,押一个月付三个月的,合计下来就是8000元啊。”
“这就是问题所在。你虽然一次付了四个月的租金,可是算费用时还是只能算当月的啊。如果算开业以来两个月的利润,租金这块儿也只有4000元,而不是8000元。”
“这钱都给了,还不算费用啊?”
“是的,虽然你给出去的是四个月的租金,但开业这两个月应承担的只是每月的2000元,在财务上这就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差别。”
“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确认当期的收入或费用时,应该以应收和应付作为标准,也叫‘应收应付制’。简单地理解,就是收入是哪期产生的就计入哪期,比如5月的收入等到6月才收到钱,这笔收入应计入5月而不是6月。而费用则是受益期间是哪一期就计入哪一期,好比订报纸,每月只需30元,但一般是按年一次性付款360元,那计入到每一个月的费用只有30元,而不是将360元一次性计入到付款的当月。”
会计用语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核算中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的方法。即凡属本期的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不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本期收到的款项,也只作为预收款项处理,而不作为本期收入。凡属本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出,均作为本期费用处理;不属本期的费用,即使在本期支出,也不能列入本期费用。
丁锐有些明白了:“就是不能以钱是否支付作为确认费用的标准,而是应该按这笔钱发生的归属期来确认。”
“对,按照是否已经支付,或者是否已经收到来确认费用和收入的方法是‘收付实现制’,这种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当期经营活动的成果。”
“哦,明白了。所以,我支付的8000元租金中,只有当月的2000元租金算入当月应承担的费用,其他的只是预先支付,应该让以后的月份来承担。”
“嗯,正确,给你一百分!”
“可是,这些预先支付的费用还得在每月计算利润时去扣除,我又不是专业人士,难免会出现错漏啊。”
“哈哈,这个你不用担心,我早就帮你想好了。像这种预先支付、须要在后续期间内分期摊销的费用,在财务上称为‘预付账款’(旧会计制度将其列入待摊费用),为了避免在后续期间计算当月利润时忘记,我们可以利用表格来记录。”说完,郝佳又画了个表格出来。“我们开网店,比较常见的预先支付后期摊销的费用有哪些呢?”丁锐继续追问。
“这些费用主要有:预先支付的租金,预先支付淘宝旺铺费用、各种店铺营销推广工具的使用费、营销推广服务费等,预先支付的报刊杂志费,预付支付的其他各项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费用。”
会计用语
预付费用是指企业实际已经支付,但还没有受益的费用。数额比较小的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大额的则通过预付账款科目来进行处理。
“不光要把工具给我,你还得教我怎么使用哦。”
“哈哈,好的。这个表格应在每月月末计算利润之前做出来,这样才能知道哪些费用要计算到当月的利润中去。摊销表的使用,只要把表头的几个项目弄明白,你就了解了它的使用方法了。”郝佳不紧不慢地给丁锐细细讲起来。
费用项目:就是要进行摊销的已预先支付的费用的名称,如店租、推广费。
费用总额:是指这些费用的支付总额。
摊销期:所交费用的跨期,比如交了3个月的租金,那这个摊销期就是3.
期初余额:是指截止本月初该项预付费用还未摊的余额,也就是“费用总额”减去已经摊销费用后的余额。
本期应摊销额:是指本月应摊销或应承担的费用金额。
期末余额:就是本月摊销后还剩多少金额没有摊销,即“期初余额”减去“本期应摊销额”后的金额。
备注:就是对该项费用进行的一些必要说明。
“听起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可不要嘴上功夫啊,咱家店铺目前也就只有租金这项预付款,你把开业这俩月的摊销表做做看。哦,那押金可不属于预付款这项哦。”
丁锐很快把表格填好了,胸有成竹地递给郝佳检查。
“不错,看来消化得挺快的。”
“谢谢老婆大人夸奖。对了,你刚才提到的押金不能算在里面,那又应该怎么算呢?”
“这押金啊,不同于租金的性质,它在以后是可以收回来的,不属于店铺的费用。它相当于一种保证金,收取保证金的对方是债务人,而你是债权人,押金就属于你的一项债权。”
“明白了,这应该就是你们财务中的应收款项吧。”
“嗯。但是,在财务中债权按对象的不同也有区分。因为经营业务如销售商品未收货款所发生的债权称为‘应收账款’,而像包括押金、员工借款以及各种代员工垫付的费用就不叫应收账款,而是称为‘其他应收款’了。”
“明白,那这个我也自制个表格,避免忘记。”丁锐马上现学现卖地画了张表格出来。
“活学活用啊,表扬!”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或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它是伴随企业销售行为的发生而形成会计用语的一项债权,与收入的确认密切相关,可以按客户的不同进行明细核算。
其他应收款是企业在商品交易业务以外发生的各种应收、暂付款项,通常包括各种保证金、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备用金等。
11.2.2 没卖出的商品要算成本吗
“继续到下一项——商品采购费用。你的经营报表中的商品采购费用指的是营业成本吧?”郝佳向丁锐问道。
“嗯,对啊。前前后后一共采购了3次,所有的采购费用都算到一起了,支出不小啊。”
“这数字不对,你看看,咱们开业以来的收入才215000元,这采购费用还多过收入了?”
“仓库里还有好些商品没卖出去呢,我盘过了,库里还有90000元的上装、75000元的下装和5800元的服饰配件。”
“那你就不能将这些也作为这两个月的成本入账啊。我们前面说过了,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是对应的,这在财务上叫做‘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
“嗯,也就是说,一个期间里某些商品所取得的收入应该与为取得这些收入而发生的费用和成本相匹配,这样才能正确计算当期的利润。所以啊,只有销售出去了的商品才能算营业成本,还没卖出去的商品没有对应的收入,是不能算到营业成本里面去的。”
“那意思就是,我这个月进再多的货,没销售出去之前都不能算营业成本,销售一件算一件的成本,两件算两件的成本?只有已经销售出去的才能计算营业成本。”丁锐很快就明白过来了。
“对。你再算算营业成本是多少?”
“营业成本=商品采购费用-库存=350000-90000-75000-5800=179200元。”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将利润表的主要部分做出来了,可以得出毛利啦。”说着,郝佳让丁锐把算过的数字填写到利润表中对应的项目中。
会计用语
配比原则是指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也就是说,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该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该会计对象所获得的净损益。
11.2.3 店家自己要不要发工资
“好啦,算好毛利,我们接下来要搞清楚的就是费用这一大块儿。”郝佳继续向丁锐讲解利润计算的相关知识:“我们前面提到过期间费用,网店不必细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这些,可以将所有发生的如办公费、水电费、人员工资、快递费用、折旧费、租金等都归到期间费用里面,列明清楚就好。”
“嗯,刚刚我们讲了开办费、预付费用这些,现在再对对其他费用吧。”
郝佳扫了眼工资费用,问:“这员工工资包括你自己的工资吗?”
“我的?我是老板啊,反正赚钱自己花,何必还拿份工资啊?”
“那可不一样哦!工资是店铺经营所花的费用,而你赚的钱是店铺的利润,这两者可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区分开来。”
“这网店才走上正轨,利润都还不多,我再给自己发工资,岂不利润更少了?”
“话不能这样说,如果你因为怕利润少不提工资或少提工资,这利润算出来也不正确啊。你想想,如果你不提工资的话,店铺的经营费用减少,利润就会夸大了。而且,你给自己算工资,也应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不能赚得多时就多提,赚得少时就少计,这样的话,就成了人为地调节利润了,也不能起到正确反映店铺经营成果的作用。”
“明白了,按你讲的,这计提工资是正确计算利润的需要。如果万一店铺经营不佳,我不拿工资可不可以呢?”
“工资的计提和实际发放是两码事。在资金不足时,你可以先不领取自己的工资,这样就等于店铺先欠着你的钱。当然,员工的工资可不能拖欠啊,一来法律不允许,二来也没人愿意帮你白白干活啊,哈哈。”
“嗯,好的。那我就按照店长的职位,结合行业水平定个5000元/月吧。”
说明
在公司制企业中,工资费用会影响到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费用,不提或少提工资会导致费用减少,利润增大,从而多交所得税。
对于个体户,按照国家规定只须交纳个人所得税,其个得税按照生产经营所得额减去相关的成本费用后应纳税所得额和相应的税率计算,计税时成本费用不包括店主自己的工资。但在计算店铺利润时,店主的工资应合理计提,否则就会夸大利润,影响决策。
11.2.4 店家的个人开销应不应入账
“咦,这其他费用1000元是哪些啊?”
“呵呵,你知道,我专职淘宝后时不时地还会跟以前的老友聚聚,这应酬吃饭花了好几百,还有平常自己的电话费什么的……”丁锐赶紧解释道。
“嗯,朋友聚会联络感情嘛。不过,这些开销可不能算到店铺的费用里面啊。”
“为什么?我是店主啊,更何况我现在可是专职,这个人花销不从店里出那从哪里出呢?”
“所以,前面我们就说过店主也得拿工资啊。咱们给店铺算利润就得搞清楚主体,这店铺在财务上叫做‘会计主体’,和你个人的开销可得划分清楚。”
“会计主体?”
“嗯,是的。说白了也就是该记谁的账的问题,这个‘谁’就是会计主体。记店铺的账,就只能算店铺涉及的收入和支出,其他的店铺或个人的收入或开支都不能混到一起来。”
“哦,了解了。就是说,如果我的开销不是因为店铺的经营而产生的,就不能计入店铺的费用,个人收入与店铺无关的,也不应计入店铺的账簿。”
“打个浅显的比方,比如现在和你开店铺的还有其他人,他们把自己跟朋友应酬的费用、出去玩的开销、自家购买日用品的费用都算到店铺里,你不会同意吧?答案是肯定的,这也就是要分清会计主体,他们的费用与店铺不相干,就不能混到店铺的账里来。”
“嗯,明白。那这下收支表里的其他费用1000元也去掉吧。”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就是指会计工作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是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也就是为谁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