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
3145300000018

第18章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战略(7)

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数据类型的不断丰富。有效管理服务信息资源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对服务信息的管理包括海量数据存储和检索、海量数据融合集成、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容灾备份、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其中海量数据存储和检索技术用于存储和处理互联网上来自于异构数据源的不同数据类型,如结构化的关系数据、半结构化的XML数据、无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以及当前快速增长的音频、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数据。海量数据融合集成技术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集中,从而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数据集成技术将主要研究如何采用联邦式、基于中间件模型、数据仓库等方法来构造集成的系统,从而在不同的着重点和应用上解决数据共享和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安全存储技术从提高应用系统开发效率、增强安全扩展能力、提高数据安全管理的易用性等方面保证资源信息安全,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据技术、数据完整性管理、数据信任管理、数字签名、数字水印、数据安全销毁、数据版权保护等。数据容灾备份技术将可以保证在数据级和应用级上的容灾状况。当出现灾难时,可由异地系统迅速接替本地系统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甚至可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数据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可以从庞大的资源信息中找出隐藏的、有用的信息知识,使系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服务构件提供细粒度的功能模块,服务的生成需要在考虑服务目前功能、未来扩展的基础上按照可组装性、可伸缩性、易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目标对构件进行合理有效的划分,使服务构件在划分后能快速地组装成服务流程。根据服务流程对构件进行合理划分,不仅可以达到服务可装配化的目的,有利于后期服务系统的扩展,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构件、避免构件的重复开发、加快系统开发速度、减少开发人员、降低维护费用等优点。

4.面向服务运行的基础技术

服务运行所需的技术包括提供服务运行环境的技术、服务协同交互技术和服务组织架构设计技术三个部分。

服务的运行环境对运行于其上的构件进行注册、更新、销毁等各个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为构件的组织和交互提供了运行平台。不同的服务需要不同的能力,服务的运行环境需要建立在自适应组织管理、实时处理等基础技术上以适应不同的服务平台,面向不同的服务领域,解决不同的服务应用问题。

多个小服务应用可组成大的服务应用,从而提供全新的服务应用。由异构服务系统组合而成的服务应用,需要着重关注服务的协同工作能力,主要包括分布式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网络安全传输技术。采用服务交互,在服务与服务之间提供增强的协作能力,以促进更全面、更及时的服务应用。移动计算技术用于支撑移动环境中服务的可移动性,使得服务应用可在不同的环境中提供统一的服务模式。网络安全传输技术将保证服务在交互、移动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信息安全、服务安全。

在服务的运行过程中,还需关注服务的组织架构问题。松耦合服务来源于业务应用程序的需要,根据业务的需要变得更加灵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按照功能将大服务划分成小服务,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将这些小服务联系起来,使企业可以依据业务情况对服务系统进行快速调整和重新部署,在解决多系统集成方面获得新的思路和方案。

5.面向服务使用的基础技术

服务面向用户,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服务访问模式和多种服务获取渠道,是提高服务访问质量的必要保证。为提高服务的访问质量,展现丰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访问方式,需要对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语义搜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用户获取服务有主动和被动的方式。主动方式指用户通过服务链接、服务搜索的方式主动去获取服务应用。被动方式则指服务通过各种推送技术将自己推销给用户,从而提高客户群数量。

当用户获得服务后,服务的快速定位能帮助用户快速、便捷地接入和使用服务。

6.透明服务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微电子、集成电路等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通信和计算机构成的信息空间,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物理空间逐渐融为一体。在完善的透明环境下,使用任意设备、任意网络、在任意时间都能获得相当质量的计算服务。透明计算的重点在于,提供面向客户、无处不在的自适应计算环境。在计算建立的融合空间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透明”地获得数字化的服务。在计算环境成熟以后,使用者可以在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任何位置很自然地获得所需要的网络和计算服务。在使用者获得计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提供计算和通信的设备已经融入该环境中,使用者并不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使用某种设备或者网络。同时,这些设备对用户而言虽然广泛存在,并可以人机交互,却无需有意识地寻找、感知和操控。

透明服务体现了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它以服务生成技术、服务运行技术、服务使用技术为支撑,建立在透明计算、云计算等模型基础之上,从而使用户在任何空间、时间下都可以使用服务,而无需关注服务的来源。

5.4.2 服务构件

1.概述

所谓构件,是指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可更换部分,它实现特定的功能,符合一套接口标准并实现一组接口。在本章所描述的层次模型中,服务构件是指一个自包含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服务模块,该服务模块经过了有效封装,能够通过IT接口得到有效共享。在系统架构中采用服务构件有以下好处:①促进服务模块共享,降低服务系统的架构和运营开销;②增进部分服务功能的专业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的规范性;③提高服务流程的灵活性,应对多变的环境。

开发通用服务构件,通过灵活的技术体系,可以充分实现代码的重用和服务资源的共享。我国服务业原有的IT投资比较少,服务业中的传统技术实力并不很强大,因此发展基于服务构件的体系架构遇到的障碍反而可能相对少一些。

服务构件根据其在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信息型服务构件和功能型服务构件。信息型服务构件是指实时输出特定信息的服务模块,主要用于信息交互和共享,如“最新气象”,这一类构件在服务共享与协作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功能型服务构件是指实现信息服务功能的基本模块,主要用于代码重用,如“景区展示”、“游客数据挖掘”等,这部分构件往往需要通过定制来实现服务功能。

此外,构件根据适用性可分为通用服务构件和专用服务构件。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主要关注的是通用服务构件,包括基础服务构件和行业(区域)通用服务构件。由于服务涉及面很广,各个行业、领域汇总在一起的服务构件将十分庞大。其中,基础服务构件是根据业务功能和性能目标来进行开发、组织和分类的,它不与具体的部门、企业发生直接联系,这种组织模式使构件在开发上不受限于具体企业、组织的需求,而关注于技术的应用和改善;行业(区域)通用服务构件结合了行业(区域)的具体需求,可以在行业(区域)的各个企业、部门的服务中得到有效重用和共享,并起到优化服务流程、促进服务协作的作用。

2.服务构件在系统架构中的意义

服务构件可以为企业搭建服务系统,提供共享的服务功能模块。通过服务构件的采用,企业或行政组织可以把自身资源集中于关键环节,从而提高服务系统开发的效率,有效发挥服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利用构件来架构服务系统,除了可以降低服务子系统的重复开发,提高代码的重用以外,还有以下优点:①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②构件为企业之间的服务协作提供了一种灵活方式;③基于构件的架构有利于技术更新。

基于上述种种优点,服务构件对服务系统的业务改善、质量水平提升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的各个功能构件,可以嵌入到各个企业、组织的服务中去,从而改善服务对客户相关情况的掌管能力;再如,支撑灾情预报的预测信息发布构件,可以嵌入到各个通信、媒体服务提供商的服务系统中,当有灾害预测信息时可以快速通过电话、移动设备、有线电视等多个渠道发放,尽量让信息快速、均等地到达公众手中,以便做好防范工作。

3.服务构件的开发

服务构件的开发和完善不能依赖某个项目或某个机构,而是需要众多组织、企业的努力,需要一批专家的参与。服务构件可以自顶向下开发,也就是由政府、组织、大型公司根据服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逐级开发;也可以自底向上开发,把企业原有的功能模块封装成服务构件,从而保留原有投资。在开发中,标准规范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服务构件的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

开发重用程度高的服务构件,可以为众多的服务节省代码开发时间,并起到规范服务流程的作用。因此,服务构件首先应该是业务驱动的,与具体的服务企业、部门的具体需求没有直接联系。只有这样,服务构件才能够为实现业务重用、降低开发开销以及规范服务流程提供基础。如何提炼出业务驱动的服务模块,是构件开发的首要任务。

服务构件所包含的服务功能代码开发应该不限定特定的开发环境和语言。构件的开发人员可以根据服务功能的特性选用不同的语言和环境。比如,注重算法效率的服务构件可以采用C/C++语言来实现,注重扩展性的服务构件可以用Java语言来实现,注重用户界面的构件可以用Python语言来开发。当然,一个服务构件的开发也可能结合多种程序语言或开发工具,也可以由其他构件集成得到。不管服务构件的功能代码是如何实现的,最终必须按一定的规范进行封装,并形成应用接口,包括注册接口、部署接口和调用接口等。

服务构件的封装建立在封装规则和描述规范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服务系统不同模块之间的松耦合,构件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进行有效封装,定义接口;同时保证构件内部的技术细节相对透明。比如,在采用WebService标准来封装构件时,可以通过WSDL规范实现中立的接口和契约定义格式。

目前,程序开发语言和软件开发工具种类繁多,基本可以实现各种服务功能模块的开发需要。但服务构件的封装工具就相对缺乏。虽然构件的封装工具已有了一些研究和应用,但依然停留在比较专业化的阶段。以后,随着构件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可能有更多的普通开发者,甚至是非IT领域人员参与服务构件的开发。对他们来说,方便的构件封装工具以及一体化的构件开发环境,会大大影响服务构件的开发进度和开发成本,继而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因此,针对服务构件的具体规范,建立方便的服务构件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也是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的一个重要考虑内容。

4.服务构件的使用

构件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对构件相关知识的理解;服务系统设计者需要知道如何利用服务构件来建立一个灵活的、符合需求的系统;软件开发人员需要理解构件的部署、调用等相关技术,需要懂得如何把基础构件融入到所开发的系统中。应用维护者需要理解系统和分布式服务构件之间的牵连。

在使用服务构件前,充分的需求分析是必要的。通过对现有业务的汇总、用户的调研,以及对发展趋势的研判,分析服务系统需要哪些内容和功能。为了能有效地使用服务构件,需要对服务系统进行模块化处理。模块分解应该是逐层细化的,这样,可以在各个层次寻找匹配的服务构件。怎样帮助技术经验较少的企业提取需求,怎样指导企业进行服务分解,是科技支撑体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要使用服务构件,还要解决服务构件的部署、使用、匹配、组合等技术问题。

如何发现用户需要的构件,如何判断构件之间的可组合性,怎样形成一个有效的组合计划,如何动态形成组合方案?这部分问题将在平台这一层次得到解决。

对企业来说,通过调用服务构件(支付、计费),可以直接引用一些服务资源,而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主营业务或特色服务上,既可以节省开销,又可以提升整个服务品质。

5.4.3 服务平台

1.概述

由于服务涉及的面很广,一个或几个服务平台不可能担负起所有服务系统的支撑任务。因此,各个行业、区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色,建立相应的服务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有效支撑。对于一些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来说,也可以根据特定客户群的需求建立对应的服务平台,从而促进特定服务领域的发展。针对某个具体应用场景,各类服务平台可以共享与协作,使服务更及时、更全面、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