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
3145300000023

第23章 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研究(1)

7.1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总论

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截至2009年3月,全球互联网网民数达到了15.96亿,普及率也达到了23.98%。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上的业务层出不穷,创新踊跃,逐渐形成了丰富的业务形态。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服务业态与新兴服务业态都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此时的新兴服务业态彼时则为传统服务业态。但这种变化不是转瞬即逝的,有相对的稳定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技术不断涌现,Web2.0、P2P、Wiki等的影响日渐提升,不断催生出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

7.1.1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概念与范畴

所谓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是指由近期互联网领域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直接促生的,通过互联网中新兴开放平台提供创新型服务的业态。它们以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为表现形态,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特征,其服务内容更新颖、融合趋势更明显、附加值更高。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单方向的供给关系不同,它能够把消费者的热情、奉献及收入结合在一起。它蕴藏着巨大能量,既满足了人们越来越高的服务需求,也为现代服务业注入了新的内涵。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它成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向网络化和数字化迈进的重要载体。

7.1.2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特征与分类

1.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有以下六个主要特征。

(1)网络性。一个能够快速应变的企业需要有一个能够适应变化、提供足够技术的平台。该平台应该是一个合作的平台,能够联合最广泛的合作伙伴一起应变,以迅速组合适应性的产品,最快地应变。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也只有互联网才能成为这样的平台。由于采用了无边界技术,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有能力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个人自由平等地获得知识和信息服务,它打破了地域差异,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

(2)增值性。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是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催化剂。

其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的增值,而且可以产生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各种服务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带来服务的大幅度增值,由此带动整个地区的服务经济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即使产业不断扩张、分工更加细化、协作效率增加,从而不断提高服务的增加值。

(3)动态性。变化快,需求活跃。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业态之间、行业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同样会产生很多跨行业的新兴服务机会。新市场和新空间不断发展,新需求不断满足。

(4)开放性。互联网新兴服务基于开放的服务平台,利用开放的创新技术,采用广泛参与的开放商业模式,提供面向大众的开放性服务。技术的发展和模式的创新造就了新兴互联网服务业显着的开放特性,促成了用户的广泛参与,增强了用户创造服务和使用服务的能力。

(5)结构性。互联网新兴服务注重知识结构化管理,利用平台化促进知识和服务的聚合,有益于实现资源重构,并向服务专业化发展。

(6)融合性。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网络、不同层面的融合。跨界服务促进了服务领域间的合作,促进了不同技术、不同网络、不同层面间的深度融合。

IPTV、手机电视、移动互联网是典型的融合特性业务。

2.界定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准则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六大特征是对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整体而言的,但具体到某一实际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它可能同时具有六大特征,也可能只具有几个特性。因此,在理论上就需要依据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六大特征具体确定或有效界定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界定准则。

一般而言,在做出总量定性判定的前提下,界定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基本准则有两个:①同时具备六大特征的严格判定准则;②只需要具备包含网络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在内的3个以上特征的广义判定准则。例如:若按严格标准,SaaS软件外包服务业由于不能严格满足融合性特征,就不属于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范畴;但若按广义标准,SaaS软件外包服务业满足网络性、开放性、增值性、动态性等特征,因此它仍然属于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范畴。从这一点看,通常所述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所指都是基于广义判定标准而言的。

根据对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界定,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服务,如社区网络服务SNS、垂直门户等具有双向互动性质的网络媒体。

(2)创新空间的互联网服务,如移动互联网服务等。

(3)创新的内容传播手段,如高效率的内容分发手段P2P等。

(4)面向企业和行业用户提供的创新服务,如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等。

3.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分类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出发进行划分。

(1)从服务对象视角出发,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可以分为个人/家庭消费、娱乐、企业应用、行业应用和政务服务等四大类。其中,个人/家庭消费服务包含Web2.0、移动互联网、SNS等服务;企业应用服务包含SaaS、IPPBX、IDC等服务;行业应用服务包含MPLSVPN、垂直门户、SNS等服务;政务服务包含政府网站等服务。

(2)从网络产业链视角出发,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从前到后可以分为用户参与的自服务、ISP服务、网络运营商服务和合作服务等四大类。其中,用户参与的自服务包含博客、播客、论坛等服务;ISP服务包含SaaS、SNS、垂直门户、搜索引擎等服务;网络运营商服务包含MPLSVPN、移动互联网、IDC等服务;合作服务包含Mash‐up、VoIP、IPTV等服务。

(3)从网络技术视角出发,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自下而上可以分为互联网网络基础服务、互联网网络增值服务、互联网基础业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等四大类。其中,互联网网络基础服务包含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专线、宽带互联网接入等服务;互联网网络增值服务包含MPLSVPN、数据中心IDC等服务;互联网基础业务包含IPTV、P2P、CDN、垂直门户、搜索引擎等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包含SaaS、Web2.0、SNS等服务。

7.1.3 国内外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向社会各领域的不断渗透,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促使各领域对互联网服务的需求加强,从而使互联网服务从娱乐向国家和社会更重要领域迈进,互联网正不断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1.产业融合成为互联网服务发展大趋势

以互联网作为信息服务的新平台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因此,抢占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制高点成为产业发展的共同方向。

通信制造商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向互联网服务业渗透。例如,2007年,Nokia在全球范围内推出移动互联网服务品牌OVI,提供定位服务、在线音乐商店和游戏业务。

传统互联网公司不断延伸服务范畴,逐渐进入电信服务领域。例如雅虎发挥其在搜索和Widget方面的优势,推出了专为移动用户设计的Yahoo!Go2.0,并同手机制造商合作,嵌入软件客户端,力图掌控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环境,并实现固定和移动互通业务。目前,雅虎已与16家移动运营商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广雅虎oneSearch移动搜索服务。2007年,Google推出手机开放平台Android,组建“开放手机联盟”,以图在移动互联网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运营商也开始涉足互联网内容服务领域。例如,移动运营商SK经营的社区网络服务Cyworld用户已超过2000万,约半数的韩国人使用该业务,其中在青年中的覆盖率超过90%;法国电信涉足小规模的内容制作,Verizon与迪斯尼、维亚康姆公司、福克斯新闻等签订了内容合作协议;英国电信设立宽带娱乐和教育部门,负责开发、授权和出售宽带内容,包括定制音乐、游戏、电视及电影。

这些行动不仅是服务提供商角色的相互进入和替代,更强烈激发了服务的创新和融合,形成了新的互联网服务种类、模式和产品。互联网服务与电信服务在相互进入、相互借鉴的基础上不断融合,通过电信能力和互联网能力的结合,形成下一代电信网络服务的新理念Telco 2.0。国外先进运营商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行动。英国电信BT推出的基于Google Map开放接口的新位置服务,极大地激发了信息服务的动力,产生了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产品,成为典型的融合服务范例。

2.移动互联网开辟互联网服务的新空间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的独特能力(如移动性、定位能力、安全性等)与互联网应用技术及用户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能力、思想和模式,为互联网注入新的发展与创新元素,将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和全球布局尚未形成,但围绕移动互联网的全球战略布局和全面竞争已开始。2007年,各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移动运营商、通信制造商、消费电子公司纷纷介入,均试图利用各自的优势掌握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话语权。在制造商方面,苹果公司借助其在iPod积累的用户基础与影响力,2007年与AT&T合作发布iPhone。互联网公司方面,Google的手机开放平台Android,也旨在占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先机。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移动互联网仍处在较初级的阶段,发展水平与固定互联网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无论是网络技术、应用技术还是业务应用与商业模式均未成熟,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移动互联网作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的新领域,凭借我国已有的基础和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完全有可能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实现技术业务的创新,进而带动中国整个互联网和电信业的创新跨越,加快中国信息化的进程。移动互联网是我国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一方面,中国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下一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也是中国信息通信业创新的重要方向。对我国而言,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特殊的发展机遇,完全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实现从追随到领先的跨越。

3.社区网络服务增长强劲,全球化市场发展显着

社区网络服务(SNS)是目前互联网上最具影响力的业务种类之一。SNS作为网民参与互动、表达自我的新方式,为用户提供表达的自由环境,多对多的传播环境。

从2004年开始,SNS业务逐渐展露其强劲的发展势头。美国的SNS业务发展迅速。MySpace全球注册用户数1.88亿,2006年6月独立访问量为4800万,页面浏览量274亿;Facebook于2007年进入快速发展期,6月活跃用户达3000万,9月独立访问量2420万,10月微软收购了其1.6%的股份;YouTube是一家以视频短片服务为核心的SNS网站,它允许任意发布和共享视频短片,2007年9月独立访问量已达4740万。亚洲地区的SNS服务发展也非常不错。韩国的Cyworld(赛我网)提供了基于固定互联网和移动方式下的SNS服务,超过43%的韩国人使用该服务,用户超过2000万;日本的MixiSNS用户超过370万,70%为活跃用户,平均每个用户每周在线时间将近3个半小时。

我国SNS服务还处于探索与发展期。SNS服务提供商众多,用户规模总计达到6100万。我国网民使用SNS服务的频率和比例为:每天使用的有14.6%,每周使用一次的有20.7%。部分互联网公司在原有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推出带有SNS特征的服务,如腾讯基于IM推出的圈子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服务需求不断细化。未来,SNS服务将成为全球互联网网民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基本平台,SNS服务将向社会生活的纵深发展,在SNS服务大平台上融合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等多种业务,人们通过SNS服务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商业服务活动的模式和空间。

4.SaaS创造软件产业革命性机遇

SaaS对于传统软件业具有革命性优势,它开发成本低,具备更低的最终用户接入费用和更快的按需服务响应速度,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服务和应用,采用可按需定制和按需付费的服务模式,使软件行业的分工更加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