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3148200000051

第51章 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文化路向(2)

(二)建立核心价值体系,以文化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否则,这个国家或是民族,就没有凝聚力。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维系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稳定,并深深地影响了民族人格。而一旦这种文化体系瓦解,也就意味着这种社会有解体的危险。如1905年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代之而来的是新式教育,这也就在一定程度加速了清王朝自我灭亡的步伐。把一些学子推到了清王朝的对立面。此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作为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包含着一种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弘扬,在高等教育中,没有被置于一个较重要的地位,当这种境况遭遇到文化全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以及西方话语强势的大背景时,加之青年学子的天生的好奇之心,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的心目中就处于弱势地位,使民族认同感缺失。一九八九年以学潮发展的政治风波,以及在当时用“蓝色文明”代替“黄色文明”的叫嚣,即为一例证,这不能不拷问高等教育文化使命的缺失。这种价值危机,使十多年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差点毁于一旦,国家和民族濒临于万劫不复的边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形成爱国主义、民族大义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深刻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引领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

(三)对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支持,为国家发展提供软实力

文化对经济的贡献力,不仅体现在文化产业(如影视、人文旅游等等)对经济的直接贡献,还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价值支持。如个人的信仰、道德意识、消费观,财富观、时间观、创业观,以及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等等。在传统的耕读文化以及重农抑商的背景下,中国就很难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马克斯.韦伯从生产方式背后的文化力量,考察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出现在西方。他分析:加尔文教派的“预定论”,认为个人在上帝面前,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观念在新教徒的内心形成强烈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成就和经济成功,来证明上帝对自己的恩宠和上帝的存在。而这种经济成就,不是以消费为目的的。[4]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里很多负面的东西,如面子文化、宗法意识、安于现状、不尚严谨等等,与经济事业发展要求的公正、法制、冒险、进取等要求相背离。但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内在价值,如正确的义利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诚实守信的交易观以及重“老字号”的经济实体形象观,对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对这些内在价值的挖掘,高校及高等教育应有所作为。

三、高等教育如何强化文化使命

如上所述,文化可以强国,而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是高等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高等教育要充分地重视文化育人功能,文化引领社会功能、文化批判功能、文化吸收和文化创新功能。这几个方面的功能又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

历史上看,高等教育文化育人,是其首要的功能。在古希腊,以哲学家带门徒、兄弟会、社团(毕达哥拉斯)、学园(柏拉图)等教育组织方式,履行人类早期的高等教育,辩论、文法、修辞等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辩论才能和政治才能时,还主张心灵的净化。这些教育,虽然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功用,但人文属性很强。[5]而中国的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的德育和“六艺”的审美和技能教育,至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审美和情操教育,均是文化育人思想的典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教育又是双向的活动,文化育人,主导者在于教师。无论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公民大会的自由辩论),春秋时期的孔子(诸子百家争鸣),还是蔡元培领导的北京大学,它们文化育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均得益于有宽松的外在环境和学术自由的精神。这样看来,高校文化育人,就是要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治学环境,着眼于教师文化和专业的成长,将培养有思想的教师作为前提条件。以教师的实力提升学校的文化实力,以学生的文化素质体现学校的文化实力。

高等教育引领社会文化的功能化批判、文化创新的功能,很多情况是合为一体的。只有在批判、创新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引领的目的。毫无疑问,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毕业后又将成为社会的主体。高等教育通过文化人,将进步的文化带到社会,并影响他人,这是高校社会文化使命的实现途径之一。高等教育引领社会进步文化的方式,还体现在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批判和弘扬,达到思想文化进步之目的。晚清以降,在救亡图存和自强求富的压力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诉求,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对西方的坚枪利炮的学习,直至维新变法时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无不伴随着对我国固有传统文化负面东西的批判和对民族优良价值的弘扬,以及对外来文化有选择的吸收。直至五四时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终于在更深层次的价值层面,作进一步反思,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并影响了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思潮,而同时,以东南大学和《学衡》等杂志为阵地的五四保守派知识分子,则对激进派文化上的矫枉过正,进行反批判。这当中精英知识分子成了历史舞台的主角,这对于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现代大学,是一个有益的榜样示范。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批判、弘扬、吸收、创新及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可以通过教研人员通过课堂、学术论坛、期刊、学会、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等教学和学术活动的方式进行,以学生的人格养成、爱国主义、民族大义、优秀传统文化、外来的先进文化等等以及许多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如社会公德、民主正义、人权意识、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内容,形成进步文化影响社会的合力。而高等教育文化责任者是广大的教师,这就要求国家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导者,要建设一种合理的、符合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体制,并努力形成良好的外在教育环境,各高校要营造一种适应教师个体发展的相对自由的空间,并为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提供平台。

总之,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文化路子,就是要充分强化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并以此提升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就是要在文化的生态系统下,实现国家、高校、教师和学生和谐互动发展。一句话,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有人本价值的哲学自觉。

参考文献

[1]周勇.学习文化研究与教师的专业生活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6(11):43.

[2]滕大春等.外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31-532.

[3]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78.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陈平,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贺国庆.古希腊高等教育探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