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3148200000052

第52章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1)

李文成

摘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也增强了各国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场竞争中要占据领先的地位,建成高等教育强国,除了全方位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外,还要大练内功,努力提高自己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强国

教育有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功能,精神产品的内容有普遍性,它的传播业必然带有普遍性。教育所传授的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知识,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教材内容也是一样的,如牛顿的力学原理,无论美国或中国教材都是一样的。近代大学有欢迎国外教师、学者和留学人员的传统。欧洲的大学就一直采用欧洲统用语言—拉丁语授课,如果缺乏广泛的国际联系,大学教育和科研水平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此外,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大学,它的学术水平越高,就越能吸引探求、研究学术的外国学者和留学生,其威望就会超越国度,扩大到国际社会中去,该大学的国际性就会不断增强,国际知名度就会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一词早已有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广泛使用,主要指在本国教育基础上,加强教育的国际性。而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则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广泛使用,它主要指的是跨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建立全球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对于这两个概念,人们的看法有所不同:第一种是等同说,认为两个概念是一样的,可以等同使用。第二种是因果说,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种是区分说,认为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不能等同使用。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早已有之,但是它的高潮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之后,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程度不同的概念,如果说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单就科学知识系统而言,建立全球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可能的也是应当的,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整个国际教育的发展,而要真正完全消除意识形态的影响,只有到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完全的教育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迟早会走向全球化,当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全球化趋势的反映。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国际交流大大加强。1953年在美国大学学习的外国学生不到3.4万人,1976年达到21.6万人,1988年上升到36万,1990—1991学年达到40.75万;日本虽然国土面积不大,1960年在日本各大学里学习的外国学生仅4703人,1976年达到10371人,1980年达到1.5万人,1994年5月的统计已达5.38万人。欧洲共同体1987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流动计划,促使大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美国、日本也制定了相应的计划,以加强高等学校的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的国际交流。1984—1994年日本与国外大学进行教育交流达成的协议就增长了4.4倍,即由1984年的763项增加到1994年的3000多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发达国家竞相招收自费留学生,把招收多国学生当成一种商业活动,以增加办学经费和院校收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荷兰、挪威以及日本都是这样,这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如英国以海外学生那里收取的费用每年近1亿美元,1999年英国的79所大学,外国留学生的学费高达7亿英镑。中国在澳大利亚留学生数量的变化,甚至会影响到澳大利亚的国民生产总值。所以,各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如美国与欧盟有关国家的竞争以及和澳大利亚的竞争,欧盟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同一国家不同院校的竞争也很激烈,如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等同一国家的不同院校,争先恐后在中国内地和亚太地区招收留学生,开展跨国教育服务。新加坡、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大量输出留学生的同时,也努力开拓海外留学生市场,积极接收留学人员,截至2001年底,外国来华留学生已达35万人,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已增加到了364所。

2.高等学校的课程国际化进程加快。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的有关院校积极开设国际课程,如“国际教育课程”、“跨文化研究”和“海外研究”等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发展迅速,不少国家的高等院校,国际化课程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把实施课程国际化当作教育改革、提高质量、培养国际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从1995年欧盟开始实施的“苏格拉底计划”以及1999年发表的《波罗尼亚宣言》中可以看出,使用英语教学,开设多样的国际化课程,建立互认学位和证书制度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中国在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中强调英语教学,引入国外大学原版教材,加快了课程国际化的步伐,中国也和不少国家建立了学位和学历互认制度。

在课程国际化的同时,质量标准也向同一化的方向发展,例如,进入美国大学的TOEFL和GRE成绩,在美国以外的许多英语国家和地区作为大学英语入学成绩,现在已扩展成为全球留学生进入欧美等英语国家自费留学的门槛。在某些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工学和语言学等,制定了全球统一的入学标准,实施统一的课程模式,近年来MBA、MPA等世界课程发展很快,制定了全球统一的质量标准。

3.设立海外教育机构和分校。有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海外设立教育机构或者开设分校,如从1987年开始,欧盟各国高等学校之间的“伊拉斯莫计划”和1991年成立的“亚太地区大学交流机构”就是比较典型的区域性院校合作计划和机构。近年成立的21世纪大学联盟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10个国家的17所著名的高等院校组成,其成员国和院校还在不断扩大,确实可以称为“全球性的院校组织”。设立海外分校也逐渐增多,如英国诺丁汉大学在中国宁波设立的分校叫宁波诺丁汉大学,规模保持在7000人左右,非常注重教育质量和水平。

4.国际合作办学迅速发展。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等国高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合作办学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完全在本国学习,外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师选派、质量选评等方面负重要责任,学生完成学业后可以发两国的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第二种是连接式教育,一般是2+2的模式,在国内学习两年,再到国外学习两年,教学计划是双方统一制定的,学生合格毕业后可以获得两国高校的学位和学历证书。中国近年来很重视合作办学,发展很快,上海的合作办学发展到130多所,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由上海市政府和欧盟共同创办、专门培养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的非赢利性中外合作高等学府。目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多所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如哈佛商学院、MIT斯隆商学院、哥伦比亚商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伦敦商学院、INSEAD商学院、IESE商学院、IMD商学院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学院形成了一个国际师资网络,国内外企业界对学员进行年度在赠款、捐赠教材、设立教授基金和奖学金等多项经费资助,这所学校办得很成功。上海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举办了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是上海大学的一个二级分校,澳方提供办学的课程设置、专业教材等,中方提供办学人员和场所等,学院集中双方的优势提高了办学质量。不仅上海这样发达的地区合作办学发展很快,就是中西部地区也很重视合作办学工作。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生源丰富,河南高校和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知名高校都建立了合作办学项目或者机构,河南大学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签订了全面的合作办学协议,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郑州大学和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合作办学在中国是比较早的,双方合作成立了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现已有上万名学生,近百名外国教师,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学院的学生在有关的竞赛中名列前茅,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