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3148200000073

第73章 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2)

三、新发展关系:高等教育的先导、伴生、跟随发展三关系

对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一般都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即高等教育的“服务说”。但这样的概括和归纳太原则、太抽象,很难具体指导和把握发展日新月异、日益丰富复杂的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实际指导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新学说,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理论亟待创新。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大学、政府和市场共同构成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螺旋关系,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关键的发展要素。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跟随发展→伴生发展→先导发展的梯次演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在不同发展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着先导发展、伴生发展和跟随发展等不同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关系并不是一个区域仅仅是一种对应关系,而是表明不同的区域面临着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任务和特点,其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决定着本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关系,区域高等教育应该按照这种主要关系来决定其发展模式和作用。

(一)区域高等教育先导发展关系

区域高等教育先导发展关系是指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先导引领作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引导和带动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关系中,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区域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已经进入了自主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建立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靠知识和技术进行自主创新的新阶段。在此阶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再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或资金,也不再主要依靠普通劳动力和低级技术人才等初级生产要素,而主要依靠的是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种高级生产要素。区域高等教育作为生产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的原始创新中心,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决定性核心要素。

区域高等教育先导发展关系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达程度较高、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集聚、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特点突出的区域产生,特别是随着优化发展区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区域高等教育先导发展的关系将更为显著。因此,在优化发展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始终不移地坚持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功能,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更坚决地发展知识经济,提升该主体功能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优化发展主体功能区应率先建立和明确高等教育先导地位,如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应通过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以保证和不断提高国家在国际经济科技激烈博弈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区域高等教育伴生发展关系

区域高等教育伴生发展关系是指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关系。这种发展关系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高等教育提出要求,区域高等教育尽量适应性地满足。在此阶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居于主导地位,在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要素,而是其他的要素,如资金、自然资源或劳动力;第二阶段主要是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相互提出要求,互相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越来越向着知识、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转移。

区域高等教育伴生发展关系一般建立在大力发展工业、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结构的区域。它主要体现在国家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这些区域的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注意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要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规模、结构相适应,并尽量发挥高等教育知识创新功能,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就目前来看,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等区域应主动建立和巩固区域高等教育伴生发展关系,一方面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来相应地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引导作用,为区域自主创新发展创造和生产更多的高级生产要素和竞争优势。

(三)区域高等教育跟随发展关系

区域高等教育跟随发展关系是指区域高等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重点主要取决于国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安排,其发展处于一种跟随状态,即主要由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决定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这种关系表明了该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服从或服务于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个国家中的功能定位,它主要适用于在国家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生态涵养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这些区域的贡献力不是主要用GDP来衡量,而主要在于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其经济的不发展或限制性发展(特别是严禁需要付出高昂生态环境代价的工业化增长)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就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发展。国家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补偿其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这些区域的高等教育更多地定位于服务生态环境的保护,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依据区域功能定位确定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特色,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努力推动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和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

四、新发展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四种驱动模式

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在不同的主体功能区面对不同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区域需要选择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依据就是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括4种。

(一)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互协作,以规划、财政、人事等宏观政策调控手段为主,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整合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确立区域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战略,发挥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影响全国的创新发展。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需要以区域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园区以及丰富的科教资源为主要依托,围绕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创新能力。从目前各区域发展的条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京津冀地区由于地缘紧密相连,共处同一文化圈,优质公共科教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北京高等教育极强的溢出效应,进一步扩大合作、加快发展的模式选择应是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以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来驱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二)市场主导、经济驱动模式

市场主导、经济驱动模式就是中央政府与区域内地方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顺应经济圈、经济带、都市圈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前瞻性地将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与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范畴,以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带动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与发展,使区域高等教育在适应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经济、更有效益、更持续的发展。

市场主导、科教驱动模式需要以区域内发达的经济、良好的市场规范、活跃的市场行为、强烈的市场意识、浓厚的市场氛围为主要条件,通过市场来引导和扩展区域间的开放与合作,通过经济发展来驱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引导和扩展区域高等教育的开放与合作,驱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目前各区域发展的条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发达的经济、成熟的市场机制和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在国家制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政策下,应进一步明确市场主导、经济驱动的发展模式,以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开放来带动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使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模式

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模式就是中央和区域内地方政府从整个国家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战略角度和战略价值来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此作为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来带动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与发展,强调通过中央与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合作与财政转移支付来满足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包括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

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模式需要以区域内自然环境保护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的扶持和合作,特别是各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推进区域生态发展的主要手段。从目前各区域发展的条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西部区域特别是以环境和生态保护为重点、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经济驱动不足、基础条件相对较弱的地区,应以政府扶持、生态驱动作为发展模式。

(四)混合动力、多元驱动模式

混合动力、多元驱动模式就是中央和区域内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条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灵活采用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市场主导、经济驱动模式,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模式等模式,使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能够更健康地发展。

混合动力、多元驱动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发展动力、文化传统、功能定向以及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走向等各不相同,高等教育发展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条件也各不相同,其发展的动力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难以突出或强调某一决定性因素,需要综合协调性地发展和培育各种发展因素,共同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从目前各区域的条件和发展趋势来看,中部区域特别是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区域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区域过渡的区域,其发展模式更多地适合于采用混合驱动发展模式。

2006年美国发布的《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指向》报告提出:“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是提升劳动力素质和促进成长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主要发源地,是推动社会合理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中卓越、创新和领导力的国家能力将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本文前面着重论述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生态、新发展关系和新发展模式,初步建构起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的基本构架,其中“三关系”和“四模式”是区域发展新理论的核心要素,这是深深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和中国高等教育丰富生动的实际发展中总结凝练提升出来的,是中国本土理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国家战略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这需要首先建设一个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基本支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赋予中国教育新的神圣历史使命,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战略目标,需要勇气、胆略、决心和智慧,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前瞻性的战略抉择。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技术角度上讲,建构一个与国家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和新路径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樊纲.中国经济需要下一个30年高增长[J].新华文摘,2009(17).

[2]吴岩.高等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的新使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0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报告[J].教育快报:动态版,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