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一样的奋斗
315000000027

第27章 命运不相信天真,奋斗路上也有“潜规则” (2)

这种蒙蔽对手的做法,也可以用于防守和撤退。在《三国演义》中,就有一个诸葛亮减兵添灶的故事。

当时,诸葛亮得胜收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至军中交割。苟安好酒,路上延误了时间,超过限期十日。诸葛亮按照军法,对他杖责八十。苟安受刑之后心中怀恨,连夜引亲随五六骑径奔魏寨投降。司马懿吩咐他回成都布散流言,说诸葛亮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称帝,好让后主刘禅召回诸葛亮。苟安按照司马懿的计策,回成都见了宦官,布散流言,说诸葛亮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闻知后马上奏禀给后主,后主下诏宣诸葛亮班师回朝。使者星夜召诸葛亮回师,诸葛亮当时知道这是敌军所用的离间计策,仰天长叹:“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于是只能安排撤军事宜。

《三国演义》里面对诸葛亮安排撤军的计策进行了详细记述:姜维问曰:“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孔明曰:“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曰:“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曰:“司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传令退军。

司马懿只待蜀兵退时,一齐掩杀。正踌躇间,忽报蜀寨空虚,人马皆去。懿因孔明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察看,教军士数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点灶数。回报说:“这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马懿谓诸将曰:“吾料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后,川口的土著居民来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懿仰天长叹曰:“孔明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遂引大军还洛阳。

在这里,诸葛亮使用相反的方式,用减兵添灶之法,骗过司马懿,得以全军退回到汉中,使“蜀兵不曾折了一人”。他知道司马懿平生十分多疑,故布疑阵,让司马懿畏首畏尾,错失了战机,而他却能从容地调动军队顺利撤回。

《围炉夜话》中指出:“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精通谋略的人,总是能够积极动脑,瞒天过海,善用“欺骗”之举,无往而不利。

杀鸡儆猴,树立权威

杀鸡儆猴是善使权术之人用来威慑人心的惯常手段,虽然少不了其阴晦的色彩,但却百试不爽。“杀鸡儆猴”这一手段运用得当,就能在人生对抗中处于上风,把握主动。

齐国人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被誉为兵学的鼻祖。他因内乱逃到吴国,把自己所著的兵法敬献给吴王阖闾。阖闾说:“您写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细细读过了,您能当场演习一下阵法吗?”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可以用妇女进行试练吗?”孙武又答道:“可以。”于是吴王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让孙武演练阵法。

孙武把她们分成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每位宫女手拿一把戟。孙武问她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的部位吗?”她们都回答说:“知道。”孙武说:“演习阵法时,我击鼓发令:让你们向前,你们就看着心所对的方向;让你们向左,就看着左手所对的方向;让你们向右,就看着右手所对的方向;让你们向后,就转向后背的方向。”她们都齐声说:“是。”

孙武将规定宣布完后,便陈设斧钺,又反复强调军法。一切准备妥当后,孙武击鼓发令向右,宫女们却嬉笑不止,不遵奉命令。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于是他重新申明号令,并击鼓发令向左,宫女们仍然嬉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现在既然已经明确,你们仍然不服从命令,那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罢,命令斩杀两名队长。

当时吴王正站在观操台上,见孙武要斩杀他的两个爱妃,大吃一惊,急忙派人向孙武传令:“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爱妃,我连吃饭也没有味道,请您不要杀掉她们。”孙武回答说:“臣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帅,就应该尽职尽责做好分内的事。将帅在处理军中的事务时,君主的命令如果不利于治军,可以不接受。”说完,仍旧命令斩杀两名队长示众,并重新任命两名宫女担任队长。孙武再次击鼓发令,宫女们按照鼓声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整齐划一,一举一动完全符合孙武的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发出嬉笑声。

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做监军。临行前,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用的标杆和滴漏盆。约定时间已过,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一脸无所谓,只说什么亲戚朋友都来为他设宴饯行,他总得应酬应酬吧?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负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认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不以为然。

穰苴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叫来军法官,问:“无故延误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当即命令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见势不妙,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赶到之前,穰苴已经下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敢杀违反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敢不遵将令。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使臣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使臣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马匹,并毁掉马车,让倒霉的使者回去报告情况。

历代名将都特别注意严明军纪,因为作为部队的指挥官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法令严明,否则令出不行,士兵犹如一盘散沙如何带兵打仗。有时候采取杀鸡儆猴的手段是必需的,也非常有必要,这样才能达到震慑全军将士的效果。

不但是行军打仗,我们做别的事情也应该是这样,一个团队,必须令行禁止,步调一致,这样一个团体才能产生出力量。若是某个人不遵守号令,结果树立了坏榜样,导致纪律遭到破坏,那就非常有必要制裁这个害群之马。

积极主动,控制局势

一个人只有积极主动,控制局势而不被局势所控制,才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隋朝的暴政导致天下民变四起,刚形成的统一局面再次被群雄割据所打破。许多隋朝的官吏也纷纷造反,拥兵自立。

李渊(公元566~635年)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公元617年,隋炀帝派李渊到太原去当留守,镇压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是他的几个儿子中最有才能、最有胆识的一个。

李世民平时慷慨好客,喜欢结交天下豪杰。他眼见隋朝大势已去,便立意帮助父亲夺取天下。这时候有人在李渊管辖的地方起兵造反,李渊派兵抵抗,结果接连打了几个败仗。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劝李渊起兵反隋。李渊一听吓得要命,怎么也不肯同意。

李世民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可是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您怎么镇压得住?再说隋炀帝猜忌心很重,如果您立了功,处境只会更加危险。只有起兵造反才是唯一的出路。”李渊觉得有道理,终于决定起兵。当时,马邑郡(今山西朔县)人刘武周发动叛乱,李渊就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开始招兵买马。这遭到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他们都是隋炀帝杨广的亲信,对李渊颇有戒心。李渊则拉拢,利用他们身边的人,掌握其动向,伺机除掉两人。

一天早晨,李渊正在和王威、高君雅等议事时,有人说有密状给李渊。李渊便让他交上来,但来人却不交,说要告的是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只有李渊才能看。

李渊假装吃惊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事?”他将密状接过来看后便对大家说:“王威、高君雅要勾结突厥入侵。”于是命人逮捕了他们两人。

第二天,恰好有几万突厥兵围攻太原,这更使人相信王、高两人勾结突厥确有其事。李渊趁机将两人杀掉了。杀掉王威和高君雅之后,李渊便和将士紧密防守,对付突厥。他用计解了太原之围,又写信与突厥和好,消除了北方的威胁。公元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反隋。他在发布的檄文里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李渊还声称要废掉昏君隋炀帝,然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

历史上不乏英雄人物,有的人抓住机会成就一代伟业,而有的人却沦为阶下囚,被历史的滚滚潮流所淘汰。在历史的潮流中,无论何等的英雄人物都不可能逆历史潮流而行,对抗历史,因为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但是,这不代表着人不能改变历史,只要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住那一闪而逝的瞬间,同样可以成为英雄人物,书写历史的辉煌。

勇敢无畏,精心谋划

自古英雄出少年,初生牛犊不畏虎,面对着老谋深算的敌人,只要勇敢无惧,精心谋划,再强大的敌人也不可怕。相反,如果怯懦畏惧,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无出头的希望。

1530年,年迈的俄国统治者瓦里三世宣布3岁的儿子伊凡四世为他的合法继承人,并让年轻的妻子海莲娜辅佐年少的伊凡四世。贵族安德瑞苏斯基家族认为自己的时机到来了,他们要夺回政权,控制王室,孤儿寡母太容易对付了。

海莲娜很清楚她现在所处的困境,于是向她最信任的朋友欧伯连斯基亲王求助,希望他能够协助自己治理国家。5年后,海莲娜被波雅尔家族成员下毒害死。安德瑞苏斯基亲王控制了政府,可怜的欧伯连斯基被捕入狱,那些凶残的人居然将他活活饿死。

8岁的伊凡成了孤儿,只要有人关心他,立刻就会遭到迫害。伊凡整日吃不饱饭,连保暖的衣服都没有,还要避免被安德瑞苏斯基家族的成员迫害。那些人一有机会就会欺辱他,他们给伊凡四世一支权杖,让他登上王位,然后再把他赶下来,他们用这种方式羞辱他。

伊凡在宫中唯一的朋友叫沃伦托索夫,他经常安慰小伊凡。一天,沃伦托索夫与新上任的大主教在宫廷餐厅交谈时,几位苏斯基家的人冲进来,把沃伦托索夫痛打了一通。面对这样的情况,伊凡表现的只有沉默。安德瑞苏斯基家族的成员认为这个小孩完全被他们驯服了。

1543年12月29日晚,13岁的伊凡请安德瑞苏斯基亲王前来他的房间。等到亲王一抵达,卫兵就立即将他团团围住,并将他逮捕,过了几天就将他处死了。安德瑞苏斯基所有的盟友也全部被处以极刑。

原来,伊凡用5年的时间筹划了这场变故,巩固了本应属于他的权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清圣祖康熙刚登上皇位的时候,权臣鳌拜把持朝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滥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在做事情的时候,大胆与懦弱会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懦弱的人会觉得眼前障碍重重,胆大的人则能勇往直前,清除障碍。进退成败完全取决于大胆还是懦弱。优柔寡断的人难以取得成功,犹豫和胆怯是他们最大的障碍。胆怯的兔子为了逃离猎人的追捕,慌忙逃窜,结果往往陷入猎人布下的陷阱。谨慎思考后的大胆从事必能让你看起来更加的出色,永远处于进攻的主动地位,从而在最快的时间取得关键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