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亚洲:沙特阿拉伯(世界我知道)
3156800000010

第10章 古老的文明与风俗(1)

随着石油美元滚滚而来,沙特阿拉伯确实成为了幸福的沙漠,而幸福的沙漠外的人们为追求幸福也纷至沓来。很多人都在质疑,为何最早的文明恰在这里出现?为何恰恰是阿拉伯人在这人间绝域谱写出了浪漫的乐章?一座座古老的圣城,承载着沙特人固有的生活方式。

而节日也是在“沉闷”的宗教气氛中举办。真主赋予的力量与智慧使这个民族这般与众不同,如今“天方夜谭”式的沙特生活已成为现实,但令人心乱神迷的文化还在继续发展。

第一节沙特的游览胜地

踏足沙特,游览一座座石头城,搜寻千年文化足迹,麦加的禁寺、麦地那的克尔白天房牵动着千千万伊斯兰教穆斯林膜拜的心。

1.石头城

在沙特中部乌拉镇南20千米处的浩瀚沙漠中,有一座利用山体开凿而成的石头城,是阿拉伯半岛上最着名的古迹,建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

公元前150年纳巴提阿人占领乌拉地区后,与早期的萨姆德人共同打造了这座石头城。大约公元75年,石头城的建设突然停止。遥想当年,这里曾经绿草如茵,树木成林,水源丰沛,遍地羊群,是中东沙海中一处罕见的绿洲,还是连接圣城麦地那与塔布克的重要枢纽。然而,人们不免疑问:2000多年前的中东游牧部落既无利器,又无炸药,靠什么工具在坚硬的山体上完成了这样宏大的工程?为何工程尚未完工却戛然而止?为何突然人去山空,它的居民们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些不解之谜,正如古埃及金字塔的悬疑一样在拷问历史。

石头城在山中凿洞,洞中凿穴,墓穴和山体融为一体。虽然历经千年风沙侵蚀,至今然仍保留下100多座建筑,这些建筑以墓穴为主,也有起居住所等。

石头城分为三部分:起居部分、祭祀部分和葬穴部分。石头城东部主要是祭祀区域,同时也是生活区域,据说大部分已埋入黄沙。石头城的山体墓穴群毫无疑问是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历史遗址,也最容易辨认的。目前该地还留存100余座山体墓穴,有群体性结构,也有单体性建筑。其中34座山体墓穴有题名;31座标有精确年代。

石头城工程浩大,规模惊人,并且墓穴入口的工艺相当讲究。几乎所有墓穴入口都精心雕刻有花瓶、蟒蛇、雄鹰、狮身羊头物、太阳轮盘和玫瑰花结,排列有序,让人浮想联翩。

走进一个个墓穴,可看出墓室大小不一,结构也有差别。据介绍,墓穴主人的财富越多或者社会地位越高,墓室就越大。有的仅为陋室一间,陈设简朴;有的内设水槽,凿有神龛,采光通风,工艺十分考究。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千百年来,石头城虽然没有雨淋之忧,但是干燥炎热的沙漠气候对他的损坏则是显而易见的。

近些年新列在洞穴前用大理石刻写的说明牌,嵌刻在字里的黑漆已经多为风沙打尽。

2.禁寺

沙特大清真寺,也称“禁寺”,坐落在圣城麦加,这是所有穆斯林教徒膜拜的方向,也是世界各国穆斯林去麦加朝觐礼拜的主要圣地。

据《古兰经》经文记载,在大清真寺内禁止凶杀、抢劫、械斗,因此被称为“禁寺”。禁寺的修建规模宏伟,经过几个世纪以来的扩建和修葺,特别是沙特时代的扩建,总面积由3万平方米扩大到16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30万穆斯林作礼拜。从围墙到楼梯台阶以及整个地面都用洁白的大理石铺砌,骄阳之下光彩夺目,气势磅礴。

大清真寺中有雕刻精美的25道大门和7座高达92米的尖塔,24米高的围墙将门和尖塔相连接。寺中广场中央稍南是黑色的圣殿克尔白,即天房——真主的房子,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来自全世界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时,皆要围着天房游转。相传这座方形克尔白圣殿是由阿拉伯人的先祖、六大使者之一的易卜拉欣所建。

易卜拉欣是伊斯兰教中传说的人物,被称为“安拉的至交”。传说,当时易卜拉欣的父亲及其族人皆崇拜偶像,为让他们转而信仰真主安拉,易卜拉欣请求真主显示使尸骨腐烂之物复活的神昭。真主让易卜拉欣捉来四只鸟,将它们一一肢解,然后分别放到四座山峰上去。真主要易卜拉欣大声呼唤,他大喊了几声,飞鸟的各部分便自动聚集起来恢复原形,鸟儿又在蓝天上展翅飞翔了。人们见了这一幕心里虽受到震动,可回到家里,却仍然供奉着偶像。易卜拉欣很着急,就跑到神庙里把那些玉雕、木刻、泥塑的偶像全部打翻捣烂。族人都气得发狂,于是把他捉起来,用粗绳将他全身上下捆得严严实实,然后在广场燃起一堆熊熊大火,把易卜拉欣扔进火里,让他接受最严厉的惩罚。大火一下子就把绳索烧断了,而易卜拉欣却毫发未损,他从火堆里跳出来,继续宣扬着伊斯兰教的教义。人们都惊讶不已,终于跟随易卜拉欣,虔诚地诵读《古兰经》,信奉起真主安拉。

3.克尔白天房

在阿拉伯语中克尔白被译为“方形房屋”,专指“安拉的房屋”。其主体坐落在圣城麦加禁寺中央的立方体高大石殿,是始建于公元前18世纪的宗教建筑物,是世界穆斯林朝拜的正方向,因此又称为“天房”。

据伊斯兰教传说,克尔白由人祖阿丹依天上原型而建造,几代后麦加山洪泛滥,克尔白遭毁,先知易卜拉欣和其子伊斯玛仪又重建了克尔白(据《古兰经》),并由伊斯玛仪担任掌管克尔白的圣职。伊斯玛仪遵行易卜拉欣正教。后在其子纳比特掌管时,实权落在其舅所属的朱尔洪部落手中。

公元3世纪时,由也门胡扎尔部落夺取了克尔白掌管权。到阿慕尔·本·鲁哈伊时,放弃了易卜拉欣的正教,在克尔白殿内竖起多座偶像,克尔白于是成为多神信仰的中心达3个世纪之久。后来各部落争夺克尔白的掌管权,约440年古莱什部落首领库塞伊·本·基拉卜夺得了克尔白的掌管权。

623年,穆罕默德奉真主启示,改定克尔白为礼拜朝向,628年宣布了朝觐克尔白是伊斯兰教的天命。630年穆罕默德光复麦加后,清除了克尔白石殿内外360尊偶像,克尔白天房遂成为穆斯林朝拜的中心。

克尔白作为伊斯兰教正式朝觐圣地,则是在先知穆罕默德创传伊斯兰教之后。

据记载,684年,伍麦叶王朝哈里发耶济德·本·穆阿维叶派兵攻打阿卜杜拉·本·祖拜尔起义时,克尔白又遭战火毁坏。之后,伊本·祖拜尔重建克尔白,增加高度,增竖立柱,安装两道门,用细工镶嵌。

692年,哈里发伊本·麦尔旺派哈贾吉率兵打败伊本·祖拜尔后,哈贾吉按照哈里发之命,重修克尔白,修复了两个角,并且在殿内两侧置两块雪花石浮雕。1630年,山洪冲毁禁寺与克尔白。166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四世对其进行了重建。

克尔白是一座南北长12米,东西宽10.10米,高15米,用灰褐色硬石砌成的立方体建筑。垫在底部的基石是一块高25厘米的雪花石,四周墙基采用大理石材料。东墙高11.85米,南墙高10.25米,西墙高12.25米,北墙高12.25米。

克尔白殿内用三根沉香大木柱支撑着房顶,梁上有许多小方格,书写着“安拉至大”。殿内有许多挂灯与题词,天花板与四壁挂着玫瑰色丝绸帷幕,地面全部用大理石铺成。克尔白里面对着门的地方是先知祈祷的地方;殿后有一用上等木料制成的梯子,外包银叶,梯子可登上克尔白房顶。

东墙离地2米处有一道新换的金门。克尔白金门高3.2米,宽2米,厚50公分,中间为木骨架,两边黏合一层纯金板。金门里边还有一道工艺相似的金门,名为“讨白门”。门装饰有图案和美术字体的《古兰经》经文。金门右边白圈内书写着“安拉”的尊名,左边白圈内书写着“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克尔白外部罩着每年更换的黑色锦缎幔帐罩,金线绣着《古兰经》经文。罩覆天房的幔帐始自阿拉伯也门希木叶尔王国国王土伯尔。

伊斯兰教兴起后,依照传统习惯也用幔帐覆盖,并每年更换一次。

埃及每年从开罗用专门的“迈哈米勒”(即驼轿车)将幔帐运到麦加。

每年运送幔帐的“迈哈米勒”起程及抵达时,都举行庆典仪式。瓦哈比派在麦加兴起后,伊本·沙特将“迈哈米勒”当做异端废止。克尔白的四角根据各自所处方向,分别称为伊拉克角(东北角)、叙利亚角(西北角)、也门角(西南角)、黑色角(东南角,因黑石而得名)。

4.其他文明胜地

迪拉古董集市是一个十分有氛围的市集,出售各种各样的老铜和黄铜制品。其中包括银匕首、镀银的贝都因珠宝和服饰。

在通往市集的主要通道上,总是散发着沉香木的乳香与药树的芳香。

“香水是属于阿拉伯的”,这并不只是一种故弄玄虚的香水传说,而是这一神秘之地微妙氛围的真实描绘。

阿拉伯人世代奉行着亘续不断的焚烧熏香的习俗。檀香木香水还代表着主人对远道而来的宾客衷心的欢迎,尤其是女宾光临或出行之际,皆会在香味燃放器前稍稍伫立,用罩在衣服外层的斗篷轻轻撩拨烟雾,使香气遍布全身。

在集市上还可以看到很多名贵的阿拉伯银铜制品。这些银或铜的制品样式有很多,包括阿拉伯样式的匕首、中东样式的茶壶、波斯风情的刀剑等,且上面镶嵌了绚丽夺目的宝石,看起来非常高贵及典雅。

第二节沙特风俗习惯拾零。

随着社会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交流,阿拉伯人民的传统习俗也随着演变,他们的审美观、穿戴、居住既蕴涵着传统色彩又带有朝代气息。沙特作为世界穆斯林的发源地,对所有穆斯林国家的人来讲,有着一层神秘色彩,特别是独特的文化和严格的宗教,让许多人不敢贸然进入这个地区,因为这里的穆斯林有着特别的生活方式及独一无二的文化风俗。

1.吃泡漠,喝哈尔瓦

和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食不厌精”的原则比较,阿拉伯的饮食相对就粗线条多了。沙特人的烹饪方法很单一,不是烤就是炸,最多就是煮炖,要么索性就是生吃。这样简单的饮食或许与阿拉伯人生息和劳作的自然环境的恶劣有关,与沙特人豪迈旷达的性格相似。大漠、戈壁、骄阳、风沙、酷暑、干旱……这样的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孜孜于饮食上的讲究,粗犷奔放的性格也使得他们在生活上不拘小节。

沙特人每日习惯两餐。早餐主要是弗瓦勒(一种高梁糊)蘸奶油,晚餐为正餐,通常吃烙饼,食用时抹上奶油、蜂蜜等,这是沙特阿拉伯人最爱吃的主食。

泡漠也是他们常吃的主食,即将高梁面饼用手掰碎,浇上鲜牛奶或者再加上奶油、糖,一起进食。

阿拉伯人喜欢吃牛、羊、鸡、鱼肉等。其中名贵的菜肴有油炸鸽子、烘鱼、烤全羊等。烤全羊是把宰一只肥嫩的羔羊,去掉头、蹄,掏空内脏后塞满大米和葡萄干、杏仁、橄榄、松子等干果以及调料,放在火上烘烤到熟,外焦内嫩,美味可口。

烤羊肉串和切片烤肉,谐音译为“烤爸爸”和“想我了吗”,乍一听令人不禁莞尔。“烤爸爸”选料多是羊腿和背脊上的瘦肉,烤前将肉切成拇指见方的块状,再加入胡椒、精盐、姜葱、大料和橄榄油等调料,然后串在长约1米的铁钎上,放入专门的烤炉中烤制,待肉色变得黄脆,出炉即食。

“想我了吗”原本是一种土耳其烤肉,因广受阿拉伯人的青睐,于是盛行于阿拉伯各国。通常在临街的餐馆外竖立着一个烤肉架,架子上重重叠叠地串着一坨坨肉,有鸡肉,有羊肉,但以牛肉居多。被炙烤的肉随铁钎子不紧不慢地转动着,烤熟一层,就往下削去一层。

在沙特,羊眼被视为一种极其珍贵的食品,就像熊掌一样,属难得的珍品。沙特阿拉伯阿西尔人以小麦、奶油为主要食品,高粱面也是他们常用的粮食,肉食一般都在节假日或宴请宾客时食用。他们用餐习惯用手抓饭,用手抓饭的技术十分熟练,一是不怕烫,二是能用手迅速地撕下一小块肉条,将其送入口内,手指还不许碰到嘴。

阿拉伯人爱好甜食和红茶。甜食即点心,统称为“哈尔瓦”。哈尔瓦通常甜得发腻,上面涂满一层层的糖,糖上还浇蜂蜜,蜂蜜上再加一层糖,吃一口满嘴流蜜。阿拉伯人对红茶情有独钟。他们在每杯红茶里都要放进半杯甚至大半杯的白糖,再放几片鲜嫩的薄荷叶,倒也清凉幽香。阿拉伯国家胖人多,这和过多进食糖类脱不了干系。

沙特阿拉伯贝都因人常把饮红茶或者喝咖啡当成娱乐,每天必饮。

主食以驼奶和枣椰为主,有时也宰羊,把肉和米煮在一起抓食。

无论怎样,阿拉伯饮食的简单与实用恰恰是它的一个鲜明特点。

今天阿拉伯国家喜欢西餐和中餐的人日渐增多,这反映出阿拉伯人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和他们的祖先善于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一脉相承。

2.娶一个老婆都不易

在沙特,家庭是最私密的领地。由于气候及宗教等原因,沙特人的大多数娱乐生活都在家中度过。只有步入沙特人家,你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富足、百姓的悠闲及女人们面纱之下的风情。

沙特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国,《古兰经》和圣训是国家执法的依据。因此,沙特妇女的禁忌特别多,例如不能开车、未婚女性不能单独出行,必须穿黑色长袍、戴头巾和面纱。对外国女性要求可以放宽一些,可不戴头巾,但黑色长袍是必须穿的。然而,这些男女有别的限制,却也让沙特妇女拥有了很多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