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潮起潮落
3157100000008

第8章 两岸戴上了“白手套”(2)

所以,唐树备的言辞是比较谨慎、留有余地的。特别是并未明确回答台湾媒体所热议的大陆方面是否会成立与海基会打交道的对应民间机构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看看台湾当局在其期间的一些言行,自然会理解大陆方面的顾虑绝非杞人忧天。

早在1990年8月15日,即台湾当局三个新大陆事务机构正在研究论证期间,“行政院副院长”施启扬还声称,两岸中介机构将遵循对等往来原则。他甚至说,如果大陆同意台湾在大陆的中介机构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台湾当局亦将同意大陆的五星红旗在台湾的分支机构升起来。

施启扬此番言论等于诏示天下,台湾当局虽然碍于两岸关系的政治现实,成立民间中介机构,以回避所谓相互政治承认问题,但其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大陆方面能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这是一种“两个中国”的思维。实际上,要求大陆承认所谓“中华民国”问题,一直是国民党当局的主张,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这也是阻碍今天的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民进党上台八年期间,一方面鼓吹“台独”,反对统一;另一方面也继承了这个政治主张,作为其处理两岸关系的底线,或者说是最低政治要求。这样一种立场,清楚地反映在其1999年推出的所谓“台湾前途决议文”中。蔡英文搞的所谓“十年政纲”中两岸关系部分,也未跳出这个窠臼。

顺便提及,在下面的文字中,在两岸及两会交往中将频频出场的唐树备,是一位人生阅历颇丰的高级干部、学者型领导。1931年出生于上海市。1949年,年仅18岁的唐树备就毕业于上海的华东新闻学院。大学毕业后,他南下福建省福州市,任省委机关报《福州日报》编辑。由于地处台湾地区当面,他很早就有机会研究、认识台湾,接触两岸关系。当时的他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今后会有机会亲身参与和领导两岸关系历史重要进程。1955年,24岁的他外派出国,仍干本行,任越南《新越华报》编辑,1957年回国。回国后,他进入主要负责对外宣传的中国新闻社工作。中新社由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以海外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为主要服务对象,当年10月1日正式对海外播发电讯通稿。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期间于1938年在中共领导下由范长江组织成立的国际新闻社。中央选调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知名社会活动家、国际问题评论家金仲华担任中新社首任社长。唐树备在中新社从编辑干起,由于表现出色,一路升任该社广播部侨乡侨务组组长、主任助理等职。1972年,他的人生轨迹出现重大变化,他由新闻行业转入外交系统,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工作,先后任领事司一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美国大使馆公使、临时代办等职。1988年任外交部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1989年6月离开外交系统,升任副部长级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1991年12月海协会成立时,唐树备出任常务副会长,实际负责海协会的日常工作。对于唐树备的做事风格,境内外媒体评论说,他态度和善,既坚持原则,又有策略上的灵活性、是当时两岸重要商谈的主谈人。

1990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陈映真率领的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大陆访问团时指出:“由于长期分离,海峡两岸同胞需要相互了解,有了相互理解,才能相互信任。”

江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计前嫌。两岸同胞应该采取向前看的态度,多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着想。”

11月,国家主席杨尚昆表示:“目前最需要沟通,建立能代表双方直接谈判的渠道。”杨尚昆主席的话,无疑等于向外界宣布,大陆方面将成立新的机构,与海基会进行平等交流。

一年后的1991年12月16日,这个机构浮出水面:名称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办公地点设在西城区阜外大街271号。

海协会的宗旨是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海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的理事由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推荐、协商产生,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海协会总部设在北京,但可根据需要在外地设办事机构,包括台港澳地区。港澳回归后,海协会相继在两地设立了办事机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工商联主席荣毅仁被推举为名誉会长,前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当选为首任海协会会长,唐树备为常务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经叔平为副会长,国台办综合局局长邹哲开为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张克辉、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丽韫、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主席蔡子民为海协会顾问。

海协会第一届理事会有65名成员,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国家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方面,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海协会接受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指导和授权,按照《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章程》开展工作。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章程》有关条款规定,为实现海协会宗旨,海协会将致力于加强与赞同本会宗旨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和交流;协助有关方面处理海峡两岸同胞交往中的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海协会还可接受有关方面委托,与台湾有关部门和授权团体、人士商谈两岸交往中的有关问题,并可签订协议性文件。

12月16日上午9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举行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大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国台办主任王兆国分别就海协会成立的目的和背景发表了重要讲话。海峡两岸及境外记者云集。

吴学谦说,海协会的成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6月7日提出的,由两岸有关部门和授权团体或人士,尽快商谈实现“三通”和双方交流的问题。为使两岸的交流与合作能顺利进行,有关方面还将授权这个协会与台湾有关的授权团体、人士处理有关两岸往来中的具体问题。

吴学谦表示,相信海协会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两岸民间团体的交流与合作。

王兆国在讲话中满怀信心地说,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海协会的成立必将推动扩大两岸各方面的交往与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

王兆国明确表示,国务院台办将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实际需要,委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有关部门授权团体、人士商谈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有关问题,包括签署协议性文件。希望海协会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为扩大两岸民间往来,增进两岸同胞的沟通与了解,发展两岸关系做出积极的贡献。

当天下午,海协会召开理事会。16点,荣毅仁、汪道涵、唐树备在北京首都宾馆(现首都大酒店),就海协会有关具体事宜回答了境内外记者的提问。

唐树备系统介绍了海协会当时拟推动的重点工作,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将逐步建立和发展与台湾岛内外民间团体和人士的联系与相互合作。根据国务院台办的授权,海协会将负责与台湾海基会和有关团体进行联系,处理相关问题;二是将就合作打击台湾海峡海上走私、抢劫问题与台湾授权团体海基会具体商谈;三是海协会受到委托也协同有关方面与台湾授权团体或人士就处理台湾海峡海上渔事纠纷和有关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之居民及相关问题进行商谈;四是海协会将积极为台湾岛内外各团体,各界人士提供有关大陆投资、贸易和其他交流活动的政策、法规等咨询和服务,同时也积极向大陆有关方面提供对台文化、学术、体育、科技交流等咨询。

唐树备谈话结束后,记者纷纷就海协会的性质、工作和人事等问题提问,汪道涵主答,荣毅仁和唐树备也回答了少量问题。

两岸两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后,两岸正式建立了两会交流机制。尽管这个机制有其不小的局限性,至少在顶端交流层次、高端政治性议题商谈上,其层级还有待提高、功能还有待拓展。但是,毕竟两岸官方从此有了正式的、机制化的交流交往渠道,在未来的两岸关系的风雨进程中,这个机制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两岸两会的成立,的确是两岸关系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也正因为如此,海协会的成立,受到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台湾方面,在各界人士看来,海协会的成立,就是大陆方面回应台湾当局成立海基会之举,是善意的表示。海协会一成立,台湾各方面便迅速作出反应。12月16日,台“陆委会”副主委兼发言人马英九表态说,海协会成立是相当务实的做法。未来两岸中介团体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动作,把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海基会当天向海协会发函致贺,副秘书长陈荣杰进一步表示,希望两岸两会能以更务实的态度,优先解决两岸民间交流所衍生的文书验证及司法协助两项问题。

台湾各类媒体纷纷以显着位置报道海协会成立的消息,多给予比较积极的评价,寄予一定的期望。

但是,对海协会的成立,岛内不和谐的声音也不小。还是马英九在12月16日的表态中。他曾明确指出,海基会没有海协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项直接任务、没有处理政策性问题的权限;希望大陆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在“立法院”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之前,海协会中曾具有官方身份的人士,不宜先来台湾参观访问。甚至一些“立委”还荒唐地认为,大陆成立海协会,目的是通过将国台办与海协会区隔,“等于将国台办升了一级”,以后台湾的民间团体与大陆方面接触,必须先经过海协会“过滤”而不能直接与国台办联系,等于“将台湾矮化为地方政府,不愿对等对待”。实际上,在海协会酝酿成立期间,台湾内部对是否建立海基会与海协会之间的联系,还是有争论的,争论的焦点是海协会算不算民间机构。台湾方面认为,海基会是民间机构,做事方式是“以民代官”,但是,大陆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海协会不可能是纯民间机构,顶多是“以官扮民”,因而一度倾向于拒绝承认海协会的民间机构性质。如此一来,就麻烦了:实现不了两会接触交流,甚至海协会人员将来到台湾入境都成了问题,因为按照台湾的有关“法规”,共产党的干部一般是不能入岛的。如果这样的话,成立海基会又有何种必要呢?最后,还是务实的做法占了上风,因此海协会成立后,台湾当局才有了比较正面的回应态度。但也有折扣。

一些媒体还泼冷水,海协会有统战色彩,“似陈义过高”;希望台湾当局冷静观察,不必急于踏出下一步;海协会成立时机是针对岛内“国代”选举,以压制“台独”声浪;

海协会成立后,大陆方面的高层台湾工作机构,是“两办”加“海协会”,其中“两办”是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共中央的对台工作机构成立历史较早,名称为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首任主任为杨斯德;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则成立于1988年9月,首任主任丁关根。

1991年4月,为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中共中央的对台工作机构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合署包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成立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简称中台办)、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简称国台办),王兆国任中台办和国台办主任,1996年11月,陈云林接任“两办”主任。现任主任则是2008年6月上任的王毅。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主管台湾工作的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方针政策,负责组织、指导、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台湾工作;检查了解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情况;组织制订涉台事务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协调管理有关促进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协调和指导对台交流交往工作,指导对台新闻宣传工作。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原设秘书局、综合局、研究局、新闻局、经济局、交往局、交流局等职能局,后来相继增加了台商投诉事务局、政党局等等,共12个内设机构。

秘书局负责协调机关日常工作。承办文电、秘书、会议、通信、信息工作;负责档案、报刊、图书资料工作;编辑刊物;负责机关财务、房产、基本建设、物资设备、环境秩序管理及后勤服务的规划、协调与监督,承办重要活动会务、接待工作;负责赴台审批办理工作;联系各地各部门涉台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