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台湾“国家认同”问题概论
31583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在两岸关系完成历史性转折、和平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形势下,台湾的“国家认同”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台湾民意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台湾“国家认同”出现偏移、“统独选择”出现偏向、“身份认同”出现偏差、“政治归属”出现偏离。台湾“国家认同”的现状,反映出问题的复杂性、严峻性,以及正面影响和引导这一认同的重要性、迫切性。因而,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阶段,抓住有利机会,有重点有部署有针对性地的开展工作,影响和引导台湾的“国家认同”,增加“一个中国认同”,对于和平统一来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一、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的意义

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研究,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课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巩固和深化阶段后,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统独选择”出现偏差和错位,因而成为台湾一些政治势力对付大陆的“软实力”情况下,对台湾“国家认同”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很有必要。

(一)了解台湾“国家认同”的内涵和特点

认识和了解台湾“国家认同”的内涵和特点,这是研究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的理论和学理准备。台湾的“国家认同”有其特殊性,由于中国内战遗留问题长期没有解决、两岸长期处于政治对立的不正常状态中,台湾内部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军事、意识和安全等涉及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所有领域,都存在特定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台湾的“国家认同”并非是单一、传统、习惯和理论意义上的认同,实质和形式、内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不同,基本特点是“国家认同”与岛内现状和对大陆的看法相挂钩。

台湾的“国家认同”,一类是“原生领域的认同”。主要有“民族认同”,这是因为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台湾四大族群都是来自大陆;有“历史认同”,这是因为两岸都有共同的历史遭遇;有“文化认同”,这是因为台湾文化源于中华文化;有“语言认同”,这是因为在台湾,国语、闽南话和客家话互不排斥,都是中国话;有“血脉认同”,这是因为台湾同胞都是炎黄子孙,两岸同胞出自同一血脉;有“地缘认同”,这是因为台湾是移民社会,对于祖先的故乡和现今居住地都有深刻印象;有“习俗认同”,这是因为两岸同胞作为同文同种的民族,具有共同的生活习俗习惯。“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血脉、宗教、地缘和习俗认同”一起,成为台湾民众“政治归属”和“身份认同”的基础,只要“8种认同”的存在,“国家认同”问题就不会严重到失控的程度。一类是“现实领域的认同”。有“政治制度认同”,这是因为通过“宪政改革”,台湾多元政治基本建立,逐步完善,认可程度和标准差别很大;有“意识形态认同”,这是因为在多元社会中,意识形态也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有“政党认同”,这是因为在两党政治格局中,出现国民党和民进党支持率在各自阵营中独大的局面;有“政权认同”,这是因为台湾政治权力由民主和选举方式决定;有“宗教认同”,这是因为台湾宗教异常发达,已经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有“经济认同”,这是因为台湾社会在经济发展不顺的情况下,对经济的看法越来越多;有“教育认同”,这是因为人们在认同台湾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有对教育改革的期待和批评;有“新闻认同”,这是因为台湾传媒和资讯极为发达,有很大的可选性。关于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血脉、宗教、地缘和习俗等“原生领域认同”,对于台湾民众的“政治归属”和“身份认同”具有保持、维护和增加“一个中国认同”的作用。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政党、政权、宗教、经济、教育和新闻等“现实领域认同”,台湾民众更加重视两岸“差异”的存在,或者说与原生领域中较高的肯定程度不同,对于现实领域的质疑要多一些,因而对于台湾民众的“一个中国认同”,在现阶段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观察台湾“国家认同”的特点,首先,多元性。“国家认同”是集体认知,社会成员是由不同族群和阶层组成,认同就会因为族群和阶层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国家认同”也是如此。其次,可塑性。“国家认同”是民意的一种体现,民意是变化和可塑的,这是民意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特点。或者说,在相当程度上,民意是可以引导的。“国家认同”也是这样,随着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扩大和深入,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随着两岸共同利益、共同观念、共同价值和共同命运的形成和增强,“一个中国认同”逐渐会成为台湾“国家认同”的主流成分。第三,功能性。对于台湾政治力量来说,通过对民意的掌握,来决定施政措施,推出具体政策,当然也包括如何按照自己的需要继续引导民意。“国家认同”更是如此。岛内反对“台独”的泛蓝阵营、支持“台独”的泛绿阵营都把“国家认同”作为自己大陆政策的基础,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关于认同问题的民意调查数据,为自己的政治任务服务。研究台湾“国家认同”的内涵和特点,了解和掌握“国家认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台湾的民意脉动。对于台湾“国家认同”内涵和特点的探讨,初步从理论和学术上,构建起研究台湾“国家认同”的学理基础。

(二)研究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

关于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的政治和学术探讨的重点之一,是对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进入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阶段后,一方面台湾“国家认同”如何,是事关完成国家和平统一的时机、方法和进程选择的大是大非问题;一方面台湾“国家认同”出现偏移,干扰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的进程。面对如此局面,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如何增加台湾“一个中国认同”问题。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转变的关键,是要确定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而探讨正面影响和引导这一认同的途径和方法。

考察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历史、民族和文化的影响构成台湾“国家认同”的核心和主体。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前进的过程中,一部台湾地区的开发史,就是两岸同胞建设宝岛、共同繁荣的发展史,这就是台湾“国家认同”的源头和根基。从民族角度看,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台湾人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这是任何政治力量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台湾“国家认同”的内核。从历史角度看,正是历史上两岸的来往,联结起两岸人民的心灵,成为组成台湾“国家认同”的重要元素。从文化角度看,在影响“国家认同”变化的因素中,文化显得分外重要,因为人民的民族属性、历史记忆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只要具备相同的文化要素,即生活在相同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就能形成相同的认同。与大陆一样,台湾是中国人的地方,是中华文化的所在地,两岸文化、习俗相同,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成为台湾“国家认同”的基本元素。

对于台湾“国家认同”的干扰因素,最早来自国民党蒋介石当局。一方面蒋介石当局撤到台湾后,能够增强“一个中国认同”;另一方面是蒋介石当局的专制统治导致“国家认同”的变化,不少民众对一党专制的仇恨,延伸为对蒋家父子、外省人、大陆和“一个中国”的敌视,“国家认同”构成开始蜕变,“一个中国认同”出现弱化。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与大陆一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台湾经济和台湾民众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改变台湾“国家认同”演变态势的效果不明显,这是由于各种政治力量对于台湾“国家认同”的建构在继续,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其他因素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台湾“国家认同”多元化和复杂化现象近期不会结束。在各种误导台湾“国家认同”的因素中,“台独”是罪魁祸首。“台独”极力改变台湾人民的“一个中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政治认同和统独选择”等“国家认同”,“台独分子”认为在不可能公开实现“台独”的情况下,只要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都认同台湾,落实认同‘国家’”,无异是完成了“独立建国”的最为重要的软件建设,也就是在台湾民众观念中已经完成“独立建国”。从中可以看出,“台独”是如何看重引导和破解“一个中国认同”的,如何看重建立“台独国家认同”的。对于台湾的“一个中国认同”来说,干扰最多的是西方政治势力插手台湾问题。西方一些政治势力的对台“双轨政策”,加深“台湾问题国际化”,增加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带来台湾政治定位和政治前途的不确定性,这会造成一部分台湾民众对于“政治归属”和“身份认同”的焦虑,从而误导台湾“国家认同”。当然,也要看到60多年来两岸因为发展道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的不同造成的“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对台湾“国家认同”产生重大影响。关于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研究,是本题的研究重点,更是对台湾“国家认同”深度研究的理论、学术价值所在。

(三)探讨引导台湾“国家认同”的路径和氛围

研究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的政治和工作参考价值,在于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引导“国家认同”向“一个中国认同”演进角度,提出既有宏观、战略性的,也有务实、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两岸文化交流大有作为。“国家认同”是立场、理性和情感综合反应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国家的维系和发展离不开文化这一根本要素。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客观上讲也是接受中华文化行为规范的结果,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都有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关键的一步,是在两岸政治对立还没有解决前,推进文化往来,通过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进而可以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也就是说,两岸文化往来本身就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体现,与“一个中国认同”的增加有着必然的关联。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在影响和引导台湾的“国家认同”问题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首先,两岸文化往来的领域要扩大,层次要提升,对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要做到交流无限制、合作不封顶、往来无底线,应该以更大干劲、更积极的态度,向更宽领域、更多专业、更有规模、更深层次、更高层级迈进。其次,加快两岸文化往来机制建设。两岸文化交流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已成为两岸共同关注的议题。机制的协商和建立,本身就是对于两岸文化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政策不断完善、交流不断成熟、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第三,适时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以下简称“文教ECFA”)。协商“文教ECFA”的难点,不是在谈判的具体问题,而是在现有意识形态内,如何尽量缩小不同政治体制的牵制和影响。正因为如此,签署“文教ECFA”更有必要性和更显重要性。

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一起,大陆是有责任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陆只要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逐步确立对台湾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政治、民主和法治优势,那么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就在大陆一边,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在大陆一边,和平统一的决定权在大陆一边。当前,台湾“国家认同”出现偏移,“一个中国认同”、“中国人认同”、“赞成统一”的民意调查数据下降,“中华民国认同”、“台湾人认同”、“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认同”、“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认同”、“维护现状和永远维持现状”的民意调查数据增加,“台独认同”、“台湾共和国认同”、“立即台独和倾向台独”的民意调查数据没有下降。台湾“国家认同”的偏移状况,要求大陆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要急躁冒进,也不要被动观望,要认真学习中共十八大对台工作战略和政策,从两岸关系实际出发,根据对台工作和争取台湾民心的特殊性,抓住“国家认同”的要点和重点,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高度,战略上求稳求准,战术上主动作为,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朝着有利于增加“一个中国认同”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