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心系两岸
3158400000002

第2章 观察台湾(1)

蓝绿较量

一、国民党与民进党的角逐

——评《民进党执政》

民进党能不能执政?何时执政?这是台湾人民关心的问题之一。台湾资深新闻工作者杨宪村最近出版《民进党执政》一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的主要结论如下:“未来几年,国民党将愈来愈不会是民进党的对手。民进党将日渐取代国民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台湾的决策权落在民进党手中,已是迟早的事”。

“台湾的变与不变,民进党能否执政,关键还在于全岛人心的向背而定”。

“总之,历史已是属于民进党的。民进党将不断透过该党所已掌握的优势和实力继续赢得胜利,这个前景是乐观的”。作者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主要从当前台湾政治形势的分析,看出三个主要政党力量的消长,认为国民党对台湾的控制力已经逐年下降,而民进党的力量却不断增长;再从对1995-2000年六次选举的预测,认为国民党如果在任何一次选举中失利,就有可能失去政权;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国民党作了相当深入的解剖,从而认定“国民党已经腐烂不堪的体制,一天天地步向瓦解……国民党已经没药救了,它只需要等待最后致命的一击”。当然,作者对民进党的优势与发展潜力也作了分析,但说明民进党会上台的主要依据还是因为国民党会下台。这就是说,作者认为国民党一定会在2000年内的选举中失利,这就会导致国民党的下台,一旦国民党下台,上台的只能是民进党。

作者由于对国民党失望,又认为新党“没有明天”,所以只好寄希望于民进党,但对民进党也存有疑虑,因而期盼它能够顺从民意,放弃“台独”,获得民众的支持而取得政权。这可以说反映了一部分台湾民众的心态。

本文着重对本书的重要论述进行评介,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个人的意见,与作者商榷。

认定:国民党必败

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国民党的剖析,作者可以说是已经看透了国民党。他认为“国民党下台问题有可能变为现实”,“国民党似乎非垮台不可,也必垮无疑了”。

作者列举了国民党内部的种种问题,诸如,组织涣散、人才流失;金权政治严重、政治风纪败坏;领导无方、民怨积累太深。

在具体分析中,作者指出了以下事实:“近年来社会金权政治泛滥、公权力不彰、行政效率低下等等,引起民众对国民党执政的强烈不满”;“国民党因长年执政所积累的若干问题,如内部矛盾重重,体制僵化,官员民意代表贪渎成风;政府领导能力不足,导致社会贫富对抗日趋严重;特权横行,金钱政治不断恶化,土地投机暴利风行,生活环境品质无法改善,国民租税负担高,却只获得贫乏的社会福利等等;这些代表‘政权腐败’的象征,自然也是促成它日益失去民心的重要因素”;“在国民党政府向外界炫耀‘金钱政治’‘金钱万能’‘有钱好办事’的价值观念导引下,全民汲汲于金钱贪求……乡民村妇沉湎于怪力乱神当中,中下阶层玩大家乐、六合彩和以各式基层赌博为乐;都市中产阶层,包括知识分子,则在花天酒地,在证券市场、地皮、期货上追逐起伏狂飙,社会投机风气盛行……国民党作为一个执政者,对此自然无法推卸责任”; 此外,“民代出现大量贪赃枉法的现象”,“国民党候选人几乎是无选不贿”,“黑道分子盘据地方政治要津”,“国民党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国民党组织结构快速衰退和缺乏战力”等等。

作者认为这种状况是难以改变的,因为国民党本土化的结果,使得它愈来愈和地方金钱派系、黑道势力结合在一起。而在将来的多次选举中,国民党都面临着高度的危机,他们为了胜选,只好与地方派系、黑道、金权财团形成命运共同体,一旦胜选以后,金权、黑道对国民党的影响不断加深,使得国民党更加腐化,而国民党为了保住政权也只能这样做。所以人们认为国民党是“有钱人的党”“富人党”,“对广大中间小康选民本来就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实际上是国民党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作者对“李登辉时代”的国民党也作了相当深刻的分析,他指出,所谓“台湾国民党”主流派是“由李登辉主控,以本省人为主导力量,结合多种利益集团势力所形成的”;李登辉“沿袭了传统的强势作风”,“由他直接控制主要政治机制,并全面控制政府和社会”;“他把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改造为赤裸裸的金权和黑道政治”;“这些地方山头结合财团、黑道,横行政坛,构成当前国民党主流派的外在特征;而国民党任由利益集团、地方派系、黑道势力介入政治,操纵选举,亦无一不与李登辉的政权利益息息相关”;“他将成为国民党最后政权的终结者”。

不过作者有一个论点倒值得商榷,他认为“若非出了李氏强人”,国民党可能垮得更快。其实不然,因为根据作者的论述,应当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作者指出,“国民党现在面临的最大威胁一方面在于民进党的挑战,二方面是其内部的分裂”,而这两个因素恰恰是李登辉亲手造成的。至于与金牛黑道结合则是国民党的致命伤,这固然是国民党的本质所决定的,但也是由李登辉的政策促成的。民进党人指出,李登辉最大的功绩在于他亲手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这和作者所说的李登辉是“国民党最后政权的终结者”是同样的意思。李登辉究竟是救了国民党,还是毁了国民党?千秋功罪,尚待最终论定。

预测:民进党执政

作者预测民进党可能执政,至于什么时候执政,作者说“许多人预测:国民党将在本世纪前结束政权”,其依据主要是国民党会垮台,当然也分析了民进党的优势和潜力,他指出,选举实力奠定了民进党接掌政权的基础;民众倾向愈来愈支持民进党;民进党领导集团具有良好的调整能力;党内意识形态不会铁板一块。通过选举,民进党已发展成为足以与国民党抗衡的力量,拥有一定数量的“立委”“国代”和省市“议员”,对台湾事务的主导性日渐升高,影响力日渐扩大。更重要的是今后几年每次选举对民进党来说都会是一个机会,也就是说,民进党有太多的机会可以走向执政。

但是,民进党是否一定可以执政呢?作者并不讳言人们对民进党的执政能力和整体形象还有疑虑,四成以上民意对民进党并不满意,民进党执政之路存在五大障碍:(一)“台独”政治走向令中产阶层心生不安;(二)“台湾人党”对外省人构成心理威胁;(三)“反民主”和“暴力”的外在形象仍然存在;(四)“李登辉情结”和“国民党化”的倾向;(五)内部的败坏现象和派系倾轧恶斗。

在具体分析中,作者还提出了以下事实:民进党敌对意识和报复意识过高;该党民代引发连串的肢体冲突事件;民进党内也出现金权政治代表、贿选事件和少数党员腐化的情形,从政党员品德日趋败坏;六成“人头党员”的存在;“台独”成为民进党的宗教,但它“普遍不能讨好要求社会稳定发展的中产阶层”,民进党的主张和政治走向不能得到300万外省族群的认同;该党缺乏财经人才,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实际运作知识极为模糊欠缺,等等。

民进党能不能克服这些障碍,走向执政?作者认为除了要看台湾政治形势的演变以外,民进党还必须加强以下四个因素:(一)人才素质培养需要大大提升;(二)政策主张须更务实弹性;(三)维护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四)抓好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课题。作者特别强调“台独是民进党执政的致命弱点,抛弃台独,是民进党取得天下的关键”。看来作者由于对国民党失望,而对民进党有所期待,希望民进党能够克服所有的障碍,成为新的执政党。

但是,正如作者所一再强调的,“台独”是民进党走向执政的“最大障碍”,是“制约民进党执政最关键的因素”,是民进党“发展战略上的严重缺陷”,是“党务扩大发展最大的障碍和瓶颈,也已成为该党迈向执政之路过程中无法取信于民的一大关卡”,是它发展的“最大的致命伤”。尽管作者看到民进党内有一些精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台独”诉求,对“台独”政策表现出可弹性解释的态度。不过看来这只是他们的一种策略,无法解除人们对它的疑虑。所以,作者也认为在执政之前,民进党必将以“台独”为长期的政治诉求,“该党确实也很难放弃或改变这样一个图腾和胎记”。是的,民进党人是不会放弃“台独”主张的,施明德表示“台独”主张是“属于国家定位的重大决策”,张俊宏说,“台独”“势将成为牢不可破的宗教”,许信良也表示“台独是真理,民进党没有理由要放弃”。这说明民进党并不会、也不想去克服“台独”这个走向执政的最大障碍。既然最大的障碍不能克服,那么,“民进党执政”恐怕就不是那样确定的了。

变数:四种可能性

作者在论述民进党执政时,实际上有一个前提,即国民党现有的一切都不可能改变,而民进党则可能改变某些策略、克服一切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民进党自然就会战胜国民党,而取得执政的地位。

但是,台湾政治形势的发展,不止只有一种可能性,可以有四种可能性:

(一)国民党不变,民进党变;

(二)国民党不变,民进党也不变;

(三)国民党变,民进党不变;

(四)国民党变,民进党也变。

第一种正如作者所预测的,国民党无法改变自己的形象,无法阻止衰败的趋势,总有一天在选举中失败;而民进党却能克服一切障碍,包括放弃“台独”主张,因而得到多数台湾人民的支持,成为执政党。

第二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国民党的金权政治是难以改变的,它的“富人党”的特性也不会改变。民进党尽管可能改变一些策略,但它的“台独党”的特性也难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执政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国民党的选票可能不断滑落,但民进党的票源并不一定会迅速扩大。这时第三势力就可能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李敖说“国民党的失败并不就是民进党的胜利”,这句话不无道理。

第三种指的是国民党眼看统治危机的存在,在不改变其本质的条件下,不得不改变一些策略,以维护其统治。这时如果民进党没有更高明的策略以争取民众,那么两党角逐的结果还很难预料。

第四种可能是在剧烈的角逐中,两党都被迫作出一些符合民意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正如作者所说“谁的表现最具公信力,谁的选择最符合历史文化的发展,谁的努力目标能够满足人民的期待,谁就能够取得较大的发展”。

当然,两党的角逐并不一定是一方战胜另一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了各自的利益,可能互相妥协,进行政治分赃,出现暂时的联合。

还应当指出,国民党与民进党的角逐不仅要看台湾内部的形势变化,两岸关系问题也是必须考察的因素。作者指出:“两岸关系在眼前已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需要切实面对的问题”,“民众寄希望于台湾能与中国大陆和平共处,让两岸关系自然和平演进”。“两岸问题势必在未来几年会成为朝野间最重要、最敏感也最具竞争性的公共政策”。在两党角逐中,谁也不会忽视这个重大的问题。

(《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第1期)

二、台湾当局的决策系统与决策过程

1996年底,台湾召开了一次“国发会”,国民党在会上提出的“基本立场”,有许多国民党高层人士事先并不知道。连几个主要改革对象的单位主管,如“省长”宋楚瑜、“立法院长”刘松藩、“国大议长”钱复、“监察院长”王作荣等人,也沦入“事前没人通知,事后不准讨论”的地步。于是,人们提出了疑问:国民党和台湾当局的决策究竟是怎样做出的?我们无法得到国民党当局决策过程的内部资料,只能就报刊的公开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描绘出一个大体的轮廓。

决策系统

在决策体系中有决策系统、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反馈系统和执行系统。在这里着重考察决策系统,其他系统则暂不讨论。

决策系统是决策体制的核心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以大量信息为依据,运用知识和经验,对智囊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研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加以执行,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在选择方案时,有单一首长决策和集体决策两种方式。一般有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应当由集体决策;而一般性、经常性的决策,则由单一首长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