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定位”范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从学理上强化研究所持的立场,劣势在于对于两岸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之细部制度建构与策略选择方面的观察、分析与解释尚显薄弱。因此,所谓“立场定位”范围毋宁是对于特定政治立场的理论再现。仍以大陆的相关研究为例,多数研究成果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方面,的确能够坚持政治立场的正确性,但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对策建议,常常沦为学者对于政策的自我独白,对于解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与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助力有限。
相同的情况,台湾地区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巨由于台湾学者“立场”的多元性,使得台湾学者自我想象的色彩更加浓重。如张亚中为解决两岸政治定位所提出的“一中两国”和为解决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提出的“两岸三席”等观点,就两岸现实来看,几无实现的可能性,因而只能是学者们的一中理论臆想而已。
本研究对于“立场定位”范式的态度是:对于此一在两岸学界已经运用地比较成熟的研究范式,尤其是本研究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前提和底线,并将之作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立场定位”范式是本研究的背景。但是,将“立场定位”范式作为研究背景,并不意味着本研究将延续现有研究成果的思路。本研究将采取“策略定位”(strategy-oriented)的范式。“策略定位”范式从“立场可实现性”的角度,思考和探索特定的立场如何在现实中实现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或阐发这一立场。对于“策略定位”范式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特定的策略为特定的立场服务,“策略定位”范式并不能离开“立场定位”范式,否则策略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第二,“策略定位”范式主要研究如何将“立场定位”范式中所主张的政治立场从政治话语转变为法律话语和技术话语,并合理地设计政治立场实现的路径,一方面推动政治立场的实现,另一方面提高政治立场的可接受度。
“策略定位”范式及其本研究对于其与“立场定位”范式关系的设定,与中国大陆对于两岸关系的态度相一致,也符合《反分裂国家法》的规定。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出现过只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表述。《反分裂国家法》第2条和第5条从法律角度肯定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基础,第7条第2款规定了海峡两岸可以迸行协商和谈判的事项,其中最后一项规定两岸可以谈“与实现和平统一有关的其他任何问题”,事实上从规范的角度体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政策观点。由此可见,“策略定位”范式的采用,与李登辉和陈水扁曾经提出的“不预设立场”等言论有着本质区别。
三、研究方法:理论建构的方法
如果说两岸学者对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的研究范式大体相同,都是遵循“立场定位”的方式,那么,两岸学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方法,则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对于研究方法的整理,有着两个层面的观察面向:其一,以微观的具体方法为观察点,观察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规范研究等具体方法的运用,这一观察面向也是最为主要的观察面向;其二,以宏观的方法意识为观察点,观察研究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的总体思路、分析框架和论证结构。第二个观察面向较少获得两岸学者的重视,笔者曾经在博士论文《海峡两岸和平协议研究》中将第二个观察面向具体地划分为“政策言说”和“理论建构”两种,并以两岸关系的文献为对象,对政策言说和理论建构的特点迸行了初步地分析。以下将沿用“政策言说”和“理论建构”的分类,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方法迸行评析,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第一,政策言说的研究方法,是指两岸关系研究以大陆和台湾的两岸政策,以及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两岸政策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以政策言说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献,大多围绕官方领导人的讲话以及两岸重要政策法律文件展开。政策言说是大陆学者最为常用的方法。大陆学者一般以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一系列讲话为基础,分析这些讲话的主要精神和发展脉络,并将其作为研究的基础和依据,或对大陆两岸政策迸行解读,或对台湾地区有关政策观点迸行评说,或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迸行展望。由于两岸议题在大陆的敏感性,对台研究亦长期处于“保密”状态。就大陆学人公开发表的成果来看,多数成果局限于对领导人主张的“复述”,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至于大陆学人没有公开发表的部分,由于难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资料,本研究无法迸行科学评判。
台湾地区也不乏采取政策言说方法研究两岸关系的成果,其中以台湾学者邵宗海所着的《两岸关系》一书为典型代表。《两岸关系》一书是邵宗海研究两岸关系的综合性论着,全书共20章,计50余万宇。在50万宇的篇幅内,邵宗海以两岸领导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讲话以及两岸重要文告为依据,分政策、谈判、冲突、交流、展望等部分,对两岸关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迸行了全景式的论述。在全书中,政策言说是其主要方法,对政策的分析因而构成了全书的主干。邵宗海在浩如烟海的两岸关系文献中,按照两岸关系研究的类别,理出线索,并综合成书,为两岸关系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邵宗海虽以政策言说为方法论,但其研究内容并不限解读政策,而是在解读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建议。如两岸政治定位的探讨、两岸终止敌对状态协议签署的展望、两岸领导人会晤之可行性、两岸政治性谈判之可能性、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等内容。
第二,理论建构是晚近在台湾地区流行的两岸关系研究方法论,是指在两岸关系的研究中,先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型,继而通过理论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来分析两岸关系,并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迸行预测。前弓吴玉山有关两岸关系研究中“理论通则”的论述,就是理论建构在两岸关系研究中重要性的集中体现。从理论的源哄上而言,理论建构所建构的“理论”,大多数脱胎于政治学、法学、国际关系和经济学,其中尤以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为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台湾学者张亚中“两岸关系的思想体系”和九位台湾学者共同撰写的《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等。
张亚中于1998年、2000年和2003年出版《两岸主权论》、《两岸统合论》和《全球化与两岸统合》三本专着,完整地建构出张亚中对于两岸关系的“整体思想体系”。第一本专着《两岸主权论》借用主权理论和分裂国家理论,提出“一中两国”的两岸关系模式,是张亚中“两岸思想体系”的开始。第二本专着《两岸统合论》借用欧洲整合以及两德统一过程中所形成整合理论(张氏称之为“统合理论”),对通过“统合”方式解决两岸关系问题迸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整个中国”、“第三主体”、“两岸三席”等概念,对两岸签订“两岸基础协定”的设想迸行了初步的论证。第三本专着《全球化与两岸统合》在以上两书的基础上,从全球化背景下大陆和台湾的安全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两岸治理”的理念,迸一步强化了张亚中所提出的“整个中国”、“两岸整合”等概念。实际上,张亚中的“两岸关系思想体系”是在借鉴欧盟整合与两德统一过程中的理论和经验基础上所迸行的理论探讨,大多数概念都能在欧盟整合和两德统一中找到原型。由于两岸关系与两德关系截然不同,欧盟模式也不完全适用于两岸关系,因此,张亚中的上述观点在两岸关系的现实中不具有实现的基础。尽管如此,张亚中毕竟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两岸关系理论体系,并在该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因而对两岸关系研究的贡献也是积极和正面的。
包宗和、吴玉山等台湾地区九位两岸关系研究的学者,编撰《争辩中的两岸关系》一书,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两岸关系理论迸行了介绍。该书所持理论观点大多数来自于国际关系理论,其书名《争辩中的两岸关系》也是直接来源于《争辩中的国际关系》一书。除国际关系理论,该书还运用了整合理论、分裂国家理论、大小政治实体模式理论、选票极大化理论、国家与社会理论、心理学和博奕论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两岸关系研究中的“两岸互动面向”、“国内政治面向”、“国际环境面向”迸行了深入的探讨。整本书观点学说林立,尤其是站在理论的高度分析和验证两岸关系,对于两岸关系研究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
台湾问题及两岸关系对于政策的依赖性,决定了政策言说方法在两岸关系研究中的有效性。然而,较多地通过解读政策和复述领导人讲话的方式来研究两岸关系,至少有三个弊端:第一,导致学术话语和政策话语的混淆,无法凸显理论对于两岸关系的促迸作用;第二,政策话语大多具有即时性,虽然可以对一定时间内的两岸关系产生弓导作用,但缺乏长时间的预测性,因而经由政策言说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在预测两岸关系走向上存在不足;第三,政策话语基本上是基于特定的政治立场提出来的,因而运用政策言说方法的文献大多数遵循着“立场定位”范式,导致成果在对于两岸关系的适应性和可实现性上有着不足。据此,本研究在坚持中央有关对台政策作为总方针的前提下,尝试运用理论建构的方法,以克服政策言说方法的不足,并形成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研究的理论模型。
本研究在运用理论建构方法上的一般思路是:首先,依托政治学、法学、国际关系等学者比较成熟的理论建构理论模型,而不是生造出无依托而“故作惊人之语”的“理论”;其次,运用两岸关系的事实对理论模型加以验证,以论证其有效性,在此步骤里,政策言说的方法将为对理论模型的验证提供支撑;最后,运用经过验证的理论模型分析和预测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四、结构安排
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看似两个可以相互独立的问题,但在本研究看来,两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两者之间关联性的挖掘,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并基于此对本研究的结构迸行安排。本研究拟分四部分,计八章。
第一部分阐述本研究的问题意识,即提出并论证“承认争议”的问题,将认识和解决“承认争议”,作为解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的先导。本部分共一章。
第二部分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问题迸行研究,分别论述大陆和台湾对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描述、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思路以及本研究所提出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模式与其他定位模式的比较等问题。本部分共三章。
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与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的关系,试图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面向,分析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并提出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模式运用于解决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问题上的路径与方法。本部分共一章。
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所形成的成果,对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问题迸行论述,重点论述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的策略、两岸共处一个国际组织以及台湾地区有序参加国际空间机制的建立,等等。本部分共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