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西方国家的政党都在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新形势,大力拓展本党的社会基础,奋力寻找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为此,许多政党的关注点已从过去单纯的政治目标逐渐转移到经济社会领域。眼睛向内,政策务实,政治与经济并重,已成为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新特点。
(三)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到多党制浪潮冲击,政局不稳
冷战结束后,原苏东地区的转型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了多党制,但多党制的运作形式、政党的法律地位和功能千差万别。在独联体地区和非洲一些国家,多党制虽然已经实行了10余年,至今仍未发育成熟。有些国家虽多党制进程发展很快,但政党分化组合不断,各政党的地位起伏不定,有些党只存在于特定地区、特定社会群体之中,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些国家要形成稳定的政党政治格局还需较长时间。中亚和外高加索一些国家虽然也实行了多党制,但政党的作用和影响相当有限。波罗的海和东欧国家基本上形成了左右两大类政党轮流执政的局面,政党斗争在宪法范围内进行,但仍有个别国家未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政党体制,政党纷争引发的问题较多。在非洲大陆,一些国家实行多党制后,政党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有的国家仅有百余万人口,政党竟然多达上百个,部族主义势力借机抬头。这些势力以政党为载体,以地区为依托,相互仇视,拼死争夺,导致政局动荡,生灵涂炭,百业凋零。
随着多党制浪潮的兴起,某些发展中国家还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具有浓重宗教色彩的政党,有的甚至成为本国第一大党。这类政党的崛起和执政,不仅冲击了相关国家的政党格局,扰乱了正常的社会政治进程,而且也影响到政局走向和发展道路。有些极端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政党甚至将恐怖主义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给本国、本地区乃至世界形势带来消极影响,成为新世纪初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之一。
(四)各国共产党激流勇进,力量和影响有所恢复
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力量严重削弱。近10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各国共产党在困难的情况下不断调整和探索,理论纲领、方针政策和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对苏东剧变进行深刻反思,一方面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方面从各自国情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发展道路呈现出本国特色。发达国家共产党一度力量急剧下滑,现在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各国共产党在继续坚持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同时,强调民主、自由和人权,主张通过民主的道路来实现变革,改造现行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现有的共产党多数是重建的党,是不同于原来党的新共产党,他们所主张的社会主义也不是传统意义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多数都在重新熟悉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主张从本国实际出发,走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采取合法斗争方式,逐步积蓄力量,分阶段实现自己的斗争目标。
各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政策调整和实践创新已经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近年来党员数量增加,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发达国家多数共产党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力量开始止跌回升。原苏东地区的共产党力量亦有所恢复,有的成为本国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政治力量,有的还赢得大选,重新成为执政党。发展中国家非执政的共产党也稳住了阵脚,有的还得到了较大发展,在国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通过10余年的奋力开拓和艰苦求索,大多数共产党顶住了压力,度过了最困难时期,力量逐渐恢复。在一些国家,共产党仍是政坛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五)新世纪的世界政党政治将更趋活跃
新世纪初,各国政党在社会阶级基础、思想理论纲领、内外政策主张以及组织结构、政治功能、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都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媒体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民众关注重心的新形势下,各国政党都在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都在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利用新的组织、宣传手段来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提升自己的政治作用与影响,以便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特点十分突出。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彰显。随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两大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将会更加频繁和密切。作为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际关系,已经并且仍在继续发挥一般的政府交往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利用政党交往为国家的外交和经济建设服务,已为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所认同。
近年来,政党组织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党的国际合作与交往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政党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之一的作用还将进一步上升。
三、亚洲政党政治的发展
亚洲国家政党政治出现相对较晚,发源于19世纪后半叶,其发展历程蜿蜒曲折、复杂多样,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世纪后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亚洲政党政治的形成阶段,产生了一批民族主义政党和工人阶级政党;从二战后到冷战结束,为其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的阶段,各种类型的政党相继出现,政党政治在多数国家立足并发挥作用;从冷战后至今,为其调整与演变阶段,政党政治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变化。迄今为止,在亚洲49个国家中,各类政党数以千计,展现出政党体制多种多样、意识形态千差万别、党派组合分化不断、地区联合方兴未艾的政治景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民主化潮流的推进,信息技术革命所导致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亚洲政党政治又经历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值得重视的新情况与新特点。
(一)亚洲各国政党政治发展很不平衡,政党体制具有多样性
亚洲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文化传统对政治影响颇深,宗教力量影响甚大,种族认同根深蒂固,这些特点决定了各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很不平衡,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成多种多样的政党制度。在印支地区,有非常典型的一党制国家,如越南和老挝,越南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都是两国的唯一政党。此外,文莱、土库曼斯坦等国也是只有一个政党。多党制目前已成为亚洲地区政党制度的主流。在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蒙古,东南亚地区除文莱以外的其他国家,南亚地区除不丹以外的其他国家,除土库曼斯坦以外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国家,以及西亚的叙利亚、黎巴嫩和阿富汗,以及1998年开放党禁后的伊朗和战后的伊拉克,都在实行多党制或存在多种政治派别。多党制中情况也千差万别,印度在2004年的大选中共有7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参加,叙利亚则实行的是以执政党为主导的多党制等。两党制严格意义上讲在亚洲尚不存在。但是,近年来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日本政局已经进入两大政党竞争的时代,政党格局正向两党制格局变化。印度也出现了由人民党和国大党领衔对峙的新局面。此外,在亚洲还存在无党制国家,如不丹,实行的是君主制,没有政党活动。海湾六国也没有政党,但有的国家,如科威特,没有政党却又允许不同的政治派别合法活动。
(二)一些国家政党意识形态的右倾化、保守化现象较前突出,民族主义色彩加重
由于受国内政治与社会气候影响,近一时期以来,亚洲一些国家政党乃至主流政党在意识形态上明显右摆,民族主义倾向凸显。日本自民党领袖小泉上台后公开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并作为其“政治承诺”;强化美日同盟,极力向海外派兵参与维和,大力推动宪改,推出修宪草案,主张将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决意走军事大国之路。韩国几大政党不久前在高句丽问题上不仅推波助澜,大做文章,而且以维护其国民尊严和民族精神为名,提议要在韩开展“纠正历史的全民运动”。马来西亚巫统为适应国内政治形势变化的需要,近年来更加强调宗教特性和马来人的发展问题,认为伊斯兰教作为全体马来人的信仰,是巫统的精神支柱和立党基础,对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马来人的发展是关系到提升马民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巫统作为马来人的代表,今后应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利益。印度人民党的民族主义甚为浓烈,强调“以实力尊重实力”,做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并且在执政时就强调要维护“印度教”特性,下野后更是坚持“印度教至上主义”,认为印度在向世界现代化迈进过程中需要“印度教的复兴”,声称其教派主义的意识形态永远不会变。当然也应看到,亚洲许多政党强调民族主义,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谋求更多的本民族群体的支持,为了捞取更多选票,从而赢得政权或巩固执政地位,并为国家利益服务。
(三)亚洲政党政治中的多元文化特性更为明显,特别体现在宗教性政党影响上升和作用增大上
亚洲政党政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世界政党政治的万花筒,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为其他地区少见。冷战结束以来,亚洲政党政治的这种多元、多层次特点展现得更加充分:一是各种政党在注重展示自己民族性的同时,也敢于亮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旗帜,如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生态主义、社会主义、教派主义等政治思潮争相斗艳,紧抓基础选民,这与西方主流政党近年来刻意淡化其意识形态不同。二是一些国家的地方性政党影响上升。如印度、伊拉克、阿富汗、印尼等国的地方、地区性政党,以所属的民族、宗教为依托,在政治上迅速兴起,成为所在地区的主要力量。三是各类宗教政党日益走上政治前台,对许多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大。
宗教政党尤其是伊斯兰政党组织的进一步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政党政治演变的一个重要动向。它突出表现在:其一,宗教性政党在一些国家的议会民主竞争中脱颖而出,乃至主导本国的政治生活。印度人民党、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相继在这时期的选举中获胜,成为本国的主要执政党,前者于去年下野,后者仍在执政。印尼民族觉醒党曾赢得2000年的总统选举,其领导人瓦希德出任总统。在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约旦、也门、阿富汗、伊拉克、马来西亚及中亚诸国,伊斯兰政党组织大都成为本国的主要政党之一,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大。其二,亚洲一些激进、极端性宗教政党组织迅速扩张,对本国、本地区政治、社会的影响扩大,如在印尼、土耳其、巴基斯坦、以色列等国,这类政党组织有的成为牵动政局变化的重要诱因,有的成为影响国内政治与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四)亚洲各类政党注意适应形势变化,加大自身调整与改革力度,在政策上更为务实,很多党更加关注民生问题
冷战结束后,亚洲国家多数政党更加关注形势与环境变化对党自身带来的影响,日益重视党的革新问题。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从党的思想、组织、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锐意改革,着力推进党的思想创新、民主政治、廉政建设,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泰国泰爱泰党提出“民本主义”理念,注重思维观念的转变,划清与传统政党的界线,给民众以清新的感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提出“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的治党思想,大力提高党的干部的综合素质。印度人民党针对形势变化要求,提出了“奉献、纪律、果断、民主、分权”等治党原则,以改善党的形象。日本自民党在决策上也较前民主、透明,更加重视民意,特别是在内外决策中时常打民意牌。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增长机遇,亚洲许多主流政党都在调整政策,转变观念,对民众关心的建设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实现民生幸福等问题更加关注,更多地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扶助社会弱势群体这类现实问题。泰国泰爱泰党提出要增加就业,发展农村经济政策,提高民众收入,改善民众福利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医疗条件等一系列政策。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提出要提高经济竞争力,保证收入合理分配,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党都致力于通过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来彰显政绩,树立良好形象,吸引选民,以此来提升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