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3162100000025

第25章 新世纪的北京古建筑保护(7)

(6)京西寺庙景区。京西寺庙景区建筑群包括八大处、戒台寺、潭柘寺以及石景山三大寺(慈善寺、法海寺、承恩寺),这些着名的宗教建筑各自占据一方,自古就是宗教建筑的发祥地,它们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建筑独具特色,堪称京西六大佛教圣地。景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北京着名的历史文化名胜风景区,也是京西古今的游览胜地。

进入新世纪,随着北京的申办、举办奥运会,京西寺庙景区文物保护事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有关部门在完成石景山“三大寺”腾退、修复文物建筑的基础上,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同时完成对戒台寺、潭柘寺的抢修,消除隐患。近年来,各景区根据宗教活动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长期的文物保护规划,为景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2007年,通过“3.3亿工程”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进行大规模文物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北京市文物建筑的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突破性进展,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整体改观,并对北京城的文物保护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经过整修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原有风貌得到有效维护,空间格局更加完整,为北京增添了新的文化和旅游景观。同时,“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落实和实施,有效化解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保护与发展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态势。大量古建文物的修缮和保护,为北京奥运会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北京古老历史风貌的魅力,实现人文奥运的理念贡献了巨大力量。

三、北京市长城资源调查

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基础工作的长城资源调查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断壁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赐上金戎刀,要使长龙复旧观。”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出开发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建议。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把修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维修的第一站是八达岭长城。年仅28岁的罗哲文接到任务,来到八达岭,每天骑着小毛驴上山考察,看到当时的八达岭长城砖墙倒塌,破败荒凉,又想到自己已经承担起了长城的修复工作,感怀之余,他更加激动,便作了此诗,抒发了修复长城的决心和意志。此后的60年间,罗哲文致力于长城的保护和研究,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正是他的提议,1987年,长城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

长城历史悠久,工程浩大,是雄伟的古代建筑遗存,是规模庞大的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她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结晶,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地理、文物、建筑、民族等各方面的文化信息,是中国人民留给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

北京境内最早的长城是北齐长城。公元550年,高洋篡夺东魏政权,建立北齐政权,其领土范围在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

当时北齐政权在北方受突厥、柔然、契丹等游牧民族的威胁,西边又有北周政权的对峙,为了便于防御,北齐曾多次修筑长城,其中北齐天保年间,陆续在北京北部修筑了长城。北齐之后,北京境内鲜有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北周、隋、唐等诸朝都不同程度地修缮、利用过北齐长城。直到明代,因为统治需要,政府又开始在北京境内大规模修筑长城。北京境内的明长城利用了大部分北齐长城的基础,并进行大规模改造,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防御体系——明长城。

北京的明长城修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明洪武、永乐时期,在修缮前代长城基础上,重点建置关隘、墩台,设屯堡,基本奠定明代长城的大体走向;第二阶段主要是明永乐朝以后至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修筑边墙、增设堡垒、添置墩台、加固边塞城堡;第三阶段主要是明嘉靖二十九年以后,以及隆庆、万历年间,大力修建边墙,创建空心敌台,使明代长城得到极大完善。

北京市境内的明长城呈半环状分布在北京地区的北部山区,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区、密云县、怀柔区、延庆县、昌平区、门头沟区六个区县,历史记载境内长城全长约629公里。总的走向分布主要由东西、北西两个体系组成,两者在怀柔区旧水坑西南分水岭上汇合,称为“北京结”。东西向长城体系,在“北京结”以东,以单层状为主,只在隘口附近才出现环状、多层状墙体;“北京结”以西则比较复杂,除重要隘口附近构筑多层状、环状城墙外,在延庆盆地与北京平原之间,构筑相互平行的两道城墙,形成双重的纵深防御体系。北西向长城体系,主要为单层状,在结构上也简单得多。此外,在长城主线两侧还可见伸出的支线,这些支线一般长几百米至几千米不等。

几百年来,随着朝代的更替,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城保护成为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地区就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保护修缮。各级政府也积极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于1961年将八达岭长城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将万里长城北京段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延庆县、门头沟区、通州区、昌平区政府也先后分别将分修长城题名碑、长城砖窑遗址、北齐土长城遗址、马刨泉古长城遗址等公布为各区的文物保护单位。但也因此产生新的问题,长城由于保护单位的级别不统一,保护标准也不尽相同,这给长城的保护工作带来不少难题。于是,战国至明代修建的长城作为一个整体,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长城保护还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单位或个人擅自挖取长城的砖、石等材料,挪作他用,对长城造成取材性破坏;交通、工业等建设项目施工对长城造成建设性破坏;旅游过度开发,对长城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开发性破坏:在对长城进行修缮过程中,不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对其造成修复性破坏等等。加之自然环境的影响,岁月蹉跎,日晒雨淋,长城的保存现状令人担忧。1984年4月至1985年3月,北京市地质矿产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曾联合对北京地区长城采用航空遥感技术进行现状调查,初步掌握了长城的基本情况,但限于当时技术设备及经济条件,对长城家底的记录并不详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保护长城及其环境风貌,北京市政府于2003年出台了《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本市长城保护坚持原状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明确保护长城是全民的义务和各级政府的职责,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长城保护工作。2005年制定了《“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旨在用最短时间摸清长城家底,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安排长城保护维修、合理利用等工作,并依法加强监管,从根本上遏制对长城的破坏,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06年10月11日,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明确了国家及地方在长城管理工作中的分工及责任,对长城保护规划的发展趋势做了指导,把长城保护正式纳入了法律管理范畴。同一年,国家文物局启动“长城保护工程”,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长城资源信息调查。

2006年10月26日,《国家测绘局国家文物局合作开展长城地理信息资源调查》协议签署,两局于2006年12月8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合作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自2007年始,在河北、甘肃两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展开。

实际上,在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开始之前,北京市已于2006年4月在全国率先启动长城保护工程。北京段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旨在全面、准确掌握北京市境内历代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及其时代、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测量长城长度、生产长城基础地理信息和长城专题要素数据、发布长城长度等重要信息。建立科学、准确、翔实的北京段长城记录档案和长城资源信息系统,为编制北京市长城保护规划、开展长城保护工程、加强保护管理和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北京由6个区县、7个勘察设计单位组成的9个调查队,克服了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及天气、环境条件差等种种困难,历时两年多,顺利完成了测量工作,调查了北京段长城墙体及墙体上的设施,与防御体系相关的附属设施以及位于长城墙体两侧与长城防御体系相关的遗迹等。不仅摸清了家底,同时通过调查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在实际工作中,调查人员利用北京市测绘研究院提供的1∶0000地形图及正射影像图,自东到西对调查对象依次进行现场确认,按照《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手册》中规定的分类进行编号,用单反相机多角度拍照记录、摄像机拍摄记录保存现状,指定参照物(村庄或目标显着的不可移动物)确定相对位置,对现场自然、人文环境、交通、水系、墙体材质、走向、建造工艺、保存状况等进行详细笔录;由测绘技术人员使用GPS仪器进行坐标点采集,对采集点编号,并标绘到1∶10000正射影像图上;设计技术人员对墙体、敌台、马面等调查对象的长、宽、高及内部结构进行详细测绘。实地调查取得的数据,经过校核、整理后,由调查人员填写在《长城资源调查登记表》上。同时,设计人员根据测绘数据,详细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图。

调查报告明确了长城的总体情况:截至2008年7月,共调查长城墙体近500公里,北京段长城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两部分组成,以明长城为主体。其中北齐长城墙体总长度为46公里,明长城墙体总长度为526公里。

这次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是文物保护单位基础工作的一项踏实的工作成绩,得到了良好的成果和收获。第一,获取了北京地域长城沿线的大量地理信息,取得了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基本摸清了长城的家底,主要体现在:全面掌握了长城现状,包括分布、走向,墙体及附属设施建筑特点、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和管理现状等;首次获得长城的精确长度;新发现了一批长城遗迹。第二,调查资料经过整理,形成系统的长城档案,包括文字、照片、图纸等,并将其所有数据全部电子化,存入国家局档案系统。第三,此次调查得到的长城基础资料,为编制北京市长城保护规划、制定长城保护修缮方案、完善长城保护措施,开展长城学术研究,推进长城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第四,通过调查,培养了一批研究长城、保护长城的人才。第五,长城资源调查为其他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借鉴。现《北京市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正在紧张的编写中。

长城遗产是人类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长城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意志的象征,中国人对长城有着与生俱来的自豪感。

近年来,随着国家长城保护法规的出台和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长城保护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保护长城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说:“长城之所以伟大,不是哪一处哪一块砖伟大,而是整个长城加起来伟大,长城保护也这样。每一个愿意为长城做点事的人,每一个保护长城的行动,都很小。但是每一个人每一个行动构建起来的保护长城的‘长城’,一定是伟大的。”

四、北京旧城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

2003年7月16日,北京市举行了北京旧城区危改片四合院保护院落挂牌揭幕仪式,市委书记刘淇亲自出席了挂牌仪式,为东城区东四十二条39号四合院钉上北京市第一个挂牌保护四合院蓝牌,序号是0001。此批同时挂牌的,还有经过文保部门精心筛选出来的200个现状较好的四合院。市领导和着名文物建筑专家出席了仪式并饶有兴致地参观了39号院。

对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由四合院民居所构建的传统胡同、街巷是最具北京古都特色的民居建筑系统,是北京百年历史传统文化的载体。分布在旧城内连绵成片的四合院、胡同、街巷,记载着古城的发展与变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踪迹。

北京的四合院始于元代,伴随着都城的营建而产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类似于地主、富人)及居职(在朝为官的)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让迁入京城的官员有居住场所。《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指的就是北京的四合院。至此,四合院住宅开始大规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