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
3162200000025

第25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成效(1)

新疆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工业规模迅速增长,而且,新疆工业通过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化肥、电力服务,带动了新疆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对新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彻底改变了新疆社会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的局面,推动了新疆工业化的进程。

一、工业经济规模的增长

新疆工业的成就体现在工业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增强了地区经济实力。

1950~1978年,在计划经济时期,新疆工业走的是外延扩张式发展之路。中央和新疆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兴建了一批现代工业部门,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从而推动了新疆工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

1950~1957年,新疆地方政府注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政府在工业建设上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使新疆工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仅有官办工业企业14家、职工1100人,生产的工业产品仅是原煤、面粉、肥皂、皮鞋等。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新疆的现代工矿企业已发展到397个,职工人数达到60046人,所有工业企业单位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到4.75亿元。生产的工业产品已由解放初期的11种增加到1957年的132种,过去许多重要产品如生铁、钢材、石油、矿石、水泥、棉纱、棉布、农业机械等新疆本地不能制造,靠内地及苏联进口,经过8年建设,从1957年起便能大批生产制造了”。技术水平方面,1950年,新疆工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足百人,1952年只有494人,要设计一个工厂或兴建一个工厂还很困难,而到了1957年,自治区工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已发展到2423人,可以自己设计和动工兴建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包括面粉、榨油、轧花、煤矿、食品加工、化肥、纺织、水泥等企业。1958~1965年,由于急于求成,新疆工业经历了大起大落。1960年,新疆工业“大跃进”发展到顶峰阶段,工业企业单位数一度达到3056个,职工人数达到300458人,所有工业单位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为20.17亿元。1961~1965年,新疆的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工业战线收缩,大批企业关、停、并、转,职工精减。1965年,新疆工业企业单位数缩减到1993个,职工人数缩减到174405人,工业总产值为13.77亿元。通过调整,事关新疆人民群众生活的轻纺工业和基础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还创建了毛纺、制糖、造纸和卷烟工业。一些产品规模得到扩大,如“棉纱、棉布的产量,1965年分别为2.33万吨和1.44亿米,比1957年增长4.95倍和3.79倍,比1960年增长3倍和3.4倍。机制纸和纸板、糖的生产从无到有,1965年达到0.81万吨、2.11万吨,比1960年增长16.2倍和6.6倍。1965年,发电量达到4.46亿千瓦·小时,比1960年增加1.02亿千瓦·小时,是1957年的5.5倍”。缓解了“大跃进”造成的电力紧张的局面。

1966~1976年,新疆工业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劳动生产率下降。1966~197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下降1.47%;1971~1975年,又下降了3.27%,大大低于全国同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幅度。虽然在工业企业单位数、职工人数和产值总量上不断增长,但是,这一时期新疆工业投资效益很低,“基建项目投产率在‘四五’计划时期只有16.4%,比三年调整时期的63.2%下降46.8%,施工企业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1545元,比三年调整时期下降48.95%,为新疆解放以来投资效果最差的一个时期”。但这一时期中央和新疆地方政府通过对重工业的大量资金投入,创建了电子和化肥工业,使新疆煤炭、石油等部门生产能力增长较快,原煤和原油的产量分别从1966年的463.58万吨和119.65万吨增长到1976年的791.75万吨和301.95万吨。新疆工业能够自行生产一些化肥产品,如合成氨、农用氮、磷、钾化肥等。

截至1978年,新疆工业企业已经发展到3731个,比1949年增长了10倍。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人数达到471200人,是1949年的近430倍;工业总产值达到33.91亿元,是1949年的近34倍,创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978年以后,新疆工业通过体制变革,资产重组,企业内部的挖潜改造,保持着发展势头。1981~2000年,新疆经济累计投入更新改造资金6312045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2%,是1955~198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17倍。1995年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新疆的一些工业企业被关、停、并、转,工业资产得到了重新组合,相关企业的人员下岗分流,使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有所减少,但新疆工业经济的效益并未下降。2000年,新疆的工业企业为6268个,比1978年增长不到1倍;在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上,都有了快速增长。2007年,新疆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97.2倍、78.2倍、20倍。

新疆工业不仅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说,1952年,新疆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P的13.75%;1965年达到20.78%;1978年,新疆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P的比重上升到了37.1%,超过了第一、三产业的比重;2007年,新疆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P的比重已达39.9%,远超过第一产业比重22.1个百分点,表明新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地区工业的不断发展,不仅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而且使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新疆现代工业通过不断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装备,推动了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

新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1949年,新疆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占绝对优势,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地位十分微弱,新疆社会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1949年以后,经过长期的经济建设,新疆地区产业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1965年,新疆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仍占据主要地位,比重为51.7%;第二、三产业比重增长较快,在产业结构中已占一半的比重。1978年,新疆第二产业后来居上,占据了47%的比重,使新疆经济中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变了长久以来新疆经济以农业为主的局面。

1980年后,新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新疆地区的非农产业的较快发展。1995年,新疆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仅次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已经在新疆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07年,新疆工业增加值为1405.11亿元,占全区GP的比重为39.9%,比1978年增长了2.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35.8%下降为2007年的17.8%,下降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17.2%上升为2007年的35.4%,上升了18.2个百分点。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二)新疆工业对传统农业的影响

“工业化对传统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农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动和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广义的工业化包括农业和工业两方面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新疆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改造主要在于提高农业耕作技术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

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新疆土地面积广大,但是比较贫瘠,历来是粗放耕作,单产非常低。

20世纪40年代盛世才主政新疆时期,曾利用进口的一批苏联农业机械在迪化、阿勒泰、阜康等地创办了几个机械化农场,雇用农工使用机械耕作,开垦荒地。后来,盛世才与苏联政府关系恶化,大批苏方农业技术人员撤离,农业机械的维修无人管理,再加上战乱,致使农场逐渐荒废,广大农村依旧使用传统的人力、畜力进行耕作。“解放初期,新疆粮食单位亩产仅有65公斤,化肥施用面积只占到播种面积的5%。”20世纪50年代后,新疆省人民政府开始在新疆农村中改进农业技术,大力推广新式农具,使用化肥。1956年,新疆农业生产首次大规模使用化肥,并开始推广试种绿肥。

1966年,新疆本地的化肥工业开始生产农用氮、磷、钾化肥共264吨;1995年,新疆化肥产量达到383279吨;2007年,新疆本地化肥企业生产的化肥达到1385279吨,已能满足新疆农业需要量的一半以上。1990年,在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上,新疆已超过全国每亩耕地施肥17公斤的水平,达到了19.9公斤。

1950年,新疆拥有2台拖拉机、7台联合收割机。1954年,乌鲁木齐县的安宁渠试办了全疆第一个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服务的拖拉机站。1960年,新疆拥有农用拖拉机2611台、联合收割机771台,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12.33万千瓦。1965年,农用机械总动力为28.49万千瓦,占全国的2.6%。1975年,新疆本地的机械企业生产出2台小型拖拉机,开始服务于新疆农业;1978年达到了843台;1990年,新疆小型拖拉机产量达到了17081台。2007年,新疆本地工业生产的小型拖拉机和农业收获机械分别为5408台、4418台,对于提高新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发挥了作用。1978年,新疆农业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1.68%;1990年,这一比重达到79.42%;2007年为9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