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
3162200000007

第7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4)

2.制革业

1908年,伊犁将军长庚开始创办伊犁制革公司。1910年,伊犁制革公司正式建成投产。民国初年,维吾尔族商人木沙巴也夫购买了公司的全部官股,成为企业的主人,伊犁制革公司也被称为玉山巴依制革厂。该厂长期聘用德国技术人员(后用俄国人管理),技术设备最初来自于德国。据1943年考察,该厂的设备有锅炉、蒸汽机、发电机各1台,车床、钻床、刨床各1部,以及各种制革机器和设备。该厂产品主要为皮革,质量较高,除供给当地消费外,还能将部分产品输往苏联。1949年,玉山巴依制革厂加入伊犁工业公司,后经公私合营改名为伊犁皮革厂。

3.印刷业

1936~1938年,新疆省政府相继在迪化、阿克苏、伊犁、塔城、喀什、阿勒泰等城市创立印刷厂。其中,迪化有两所,分别为新疆日报社印刷厂和新疆印刷厂,机器设备均从苏联进口。新疆日报社印刷厂主要印刷《新疆日报》以及《反帝阵线》、《新疆青年》等期刊杂志;新疆印刷厂在原阜民纺织有限公司的旧址上建立,1938年该厂投产。新疆印刷厂的业务先是承接社会上一般零活,如杂志彩色封面、广告、证件、表册、账簿、标签等,后印制钞票。

4.食品工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的食品工业企业主要为面粉和榨油企业。

1936年7月,新疆迪化、伊犁、塔城、绥定(今霍城县)等地相继建立了面粉厂,均为商办。迪化、伊犁、塔城面粉厂日产面粉分别为14、105、10吨。榨油厂主要建立在迪化、伊犁、喀什三地,均为商办。此外还有迪化糖果厂、伊犁制酒厂(主要以啤酒汽水为主)等企业。

5.日用化学品工业

1936年7月,商人纳扎尔巴耶夫·民拉塔基夫在伊犁创办日用化学品厂,投资12500元,主要生产肥皂,该厂于1937年6月完工投产。

20世纪上半叶,新疆的重工业部门主要有:

1.石油工业

1909年,清政府从俄国购进了一台钻井机,运至新疆独山子挖掘油井,这是新疆第一次用机器设备钻探油井,也是新疆石油工业的萌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疆地区也发生了战乱,从俄国购进的炼油设备被闲置在迪化的工艺厂。1916年,新疆矿务局总办邬铭魁带学徒4人到延长油矿学习炼油技术。1917年,在陕西延长石油厂学习的杨庆熙返回新疆,主持新疆石油的新法提炼,因其所制之油“油质清亮,颇堪适用”被省政府任命为省营工艺厂“提炼石油技师”。1918年2月1日,省营工艺厂开始制油。1918年9月,杨增新着手筹设官商合办煤油公司,但因资本微薄,人才缺乏,最终遭致搁浅。1921年,潘效苏聘用前俄工程师瓦西列夫在迪化西南汪家沟创办炼油厂,每天产油100斤左右,稍有盈利。1923年,苏联石油的大量涌入,使新疆各公私炼油厂无力竞争,相继停办。1936年,新疆省政府与苏联方面合作成立独山子炼油厂,厂长由新疆省政府任命,负责行政事务,苏方委派总工程师负责生产技术工作。1937年初,开钻出第一口油井,主要设备是钻机、锅炉、柴油机、铁制和木制井架,还有一套釜式蒸馏装置用于炼制原油。1943年,独山子油矿原油最高年产量达到7321吨,成为与玉门、延长齐名的三大油矿之一。

2.电力工业

新疆地区最初使用电力的多是一些工厂和官府,利用附设的发电机发电以供生产或照明之用。据统计,1923年新疆电力总装机750马力(552千瓦)。1928年,迪化商人购买了24马力旧式发电机一部,建立起官商合办的永丰电灯公司,给附近商号和政府机关提供电力照明。1937年,塔城电灯公司和绥定电灯公司相继成立并发电;7月,迪化新光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开业,安装了2台112千瓦发电机。1944年,迪化新光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又新增1台156千瓦发电机,总装机380千瓦,成为当时新疆最大的公用电厂。此外,伊犁、塔城、喀什、哈密、吐鲁番、阿勒泰等地先后成立了电灯公司。1909~1949年,新疆境内先后兴建了28家电厂,由于都是容量小的进口机组,缺乏备品配件,损坏后难以修复,加之水、旱、虫灾不断,战火连绵,社会经济萧条,电灯公司入不敷出,难以为继。1949年底,新疆仅存电厂7座,总装机容量998千瓦,年发电量为97万千瓦/时。

3.冶金机械工业

1936年7月和1937年7月,新疆塔城、伊犁、迪化三地相继建立了修理五金器材和汽车机件的工厂。1938年,归国华侨高鸿禹、孙立章等来疆传授冶铸技术,先后筹资建成“建新炉”、“德巨隆”等小高炉,使用湿模、电动机、鼓风机和小型机床等设备制造铁管、水泵阀门、水暖器材等各种机械配件。

除了上述工业部门外,还有公用事业企业,如1937年7月官商合办的迪化自来水公司等。

20世纪上半叶,新疆机器工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新疆工业投资的主体多元化,不仅有官方资本,还有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除了石油、电力、印刷、自来水等部门外,其他工业部门几乎都为民间投资创办。据《新疆研究》一书统计,截至1939年,新疆建立的39家工厂中,民营资本为25家、官办企业14家,此外还有中苏合资的独山子炼油厂。二是新疆机器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北疆的迪化、伊犁等地,而南疆地区分布较少。以机器设备的动力比较,1942年,全疆机器动力总计2257匹马力,北疆地区就占了99.5%;三是出现了股份制工业企业。1936年筹办的迪化电灯公司由维族商人吐尔逊巴巴牵头募集股份,官商各占一半。商股中,德元电业公司的机器和吐尔逊巴巴的现金占一半,其余向工商界募集。该厂建成后定名为新疆迪化新光电灯公司。1935年,伊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经营面粉加工、电气、汽车修理等工业,由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多种经营的经济实体。

(四)20世纪上半叶新疆工业发展状况的评价

1949年之前,新疆工业发展水平低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并且手工业在工业结构占主要部分,手工业中又以个体经营为主导,较高形式的工场手工业所占比重低。据统计,1949年全疆“工农业总产值有71929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其中,工业总产值为9097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64%”。新疆工业中,个体手工业户共有32584户,其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92.8%,个体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场手工业(主要是私营工业)有347家,其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4.22%;现代工业的产值仅为239.6万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98%。20世纪上半叶,手工业是新疆工业的主要生产形式,这是和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疆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由于新疆居民主要是以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为主,他们长久以来生活在内陆地区的绿洲上,主要从事农牧业和商业活动,还没有进入到工业化时期,工业生产仍处在手工业发展阶段,手工业仅仅是农牧经济生产或生活部分的补充。

新疆手工业生产组织形式以个体经营为主,一般经营规模小,绝大部分是连家铺店形式(前面开店铺,后面进行手工制作),或者是农忙耕作,农闲从事手工业生产。新疆手工业对社会生产分工要求不高,工场手工业比重过小。而且,新疆个体手工业由于生产规模所限,再加上民国后期物价飞涨,手工业者本小利微,资金周转艰难,技术进步缓慢,生产效率不高。如制革业,鞣制一张鞋面要经过23道手工程序,需时27天。民国期间,曾问吾对新疆纺织业评价道:“南路各县产棉,妇女多勤机杼,其纺织方法与内地土法大同小异,唯机械不精,摘棉不洁,所纺之纱太粗,所织之布太松,染料恶劣,颜色尤坏,全年约共六十余万匹,俄国布匹虽甚畅销,而乡间贫民仍多乐用自织之布,然不加改良,终归淘汰也。”从纺织业方面充分地反映了新疆手工业的困境。

由于新疆手工业发展处于低级阶段的状况,使其无法更进一步地获得突破,过渡到以大机器工业为标志的现代工业阶段。因此,在低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以大机器工业为标志的新疆现代工业只能依靠外部力量的移植得以建立,但这种外源输入型的发展方式又受制于各种外部因素,使得现代工业在新疆整个国民经济中微不足道。这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政局动荡、交通落后、技术人才匮乏等方面。

首先,是交通条件的制约。1937年,陇海铁路仅修至宝鸡,由宝鸡向西千里无一寸铁路;通往新疆的公路状况又十分恶劣,再加上经常的战乱、匪患,使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生产技术交流困难重重。例如,新疆创办近代工业所需的机器设备从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订购设备,到运输至新疆地区,往往费尽周折。阜民纺织公司的设备在上海订购后,一部分先经铁路运至包头,又经黄河水路运至宁夏中卫,再由驼队经千里戈壁运至迪化;另有一部分设备经西伯利亚铁路千里迂回运至新疆伊犁,中途受尽刁难。

其次,是资金、技术的缺乏。新疆工业资本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盛世才主政时期是新疆工业发展较快时期。以工业建设规模最大的“第二期三年计划”实行时期为例,重工业的投资为新币425286元,轻工业的投资为新币848万元,以1941年新注册的150家工厂(包括现代工矿企业和工场手工业企业)为基数,平均每家工厂资本投资额不到6万元,可见新疆工业资本的微弱。除了资金之外,新疆工业建设还需要掌握现代工业技术的人员,而在这一方面,新疆的工矿企业几乎完全依赖外国或内地技术人员。如独山子炼油厂,生产技术完全被苏联方面控制,当1944年苏联技术人员撤离时,企业生产立刻陷入瘫痪。

再次,新疆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由于战乱不断,新疆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被打断,工业发展的规划无从实现,致使新疆工业发展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