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铝、锌是贵州和内蒙古共同的主要矿产。内蒙古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的说法,煤储量居全国第二位;贵州则被称为“西南煤海”,煤储量为全国第四。
东经103-36′~109-35′这条纽带把两地联系在一起,贵州和内蒙古之间的关系是长久而深远的。
二
虽然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早就有关于岩画的大量记载,比挪威人在瑞典发现第一批岩画早了一千多年。但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岩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国境内开始大量发现岩画,迄今为止,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山西、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台湾、江苏、香港等地都发现了数量不同的岩画。
中国岩画分为南方、北方两大系统。北方地区的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内蒙古也是中国发现岩画最丰富的地区。阴山山脉、乌兰察布山岩及贺兰山脉号称“三大岩画宝”。
贵州境内的岩画则分布在开阳、长顺、关岭、贞丰、六枝、丹寨等县境内。
贵州的岩画属于南方岩画一系,主要用颜料涂绘而成。
贵州和内蒙古的岩画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包含着中华民族先民的智慧、思想和情感,需要我们去进一步解读。
三
1971年5月,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意外出土了一件大型碧玉雕龙。这条玉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玉龙的面世,让此前已经进入人们视野的红山文化再一次点亮了整个民族的眼睛。
红山玉龙的发现,引发了在当地的考古热潮。很快,考古工作者发现,中国古文献记载的熊、龙、龟、云、鸟等黄帝时期的图腾,均有相对应的红山玉器,这充分说明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重地和吉祥之地。
2005年,在贵州平塘掌布发现了有天然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的“救星石”。
我去瞻仰救星石的时候,发现在“救星石”上除了“中国共产党”五个字之外,后面还有一个图案,我仔细观看了这个图案,发现与此前在内蒙古出土的红山玉龙形象十分相近。在一块天然的石头上同时出现了“中国共产党”五个字和中华龙图腾的形象,这虽然是巧合,但也正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相吻合,是大自然和中国文化的双重奇迹。
四
在今天的包头市东河区复成元巷26号,有一处王若飞革命故址。
王若飞是贵州安顺人,于1931年9月任中共西北特委书记,接受委派到内蒙古的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五原等地开展工作。
王若飞化名黄敬斋,以一个商人的身份进行活动。在形势严峻的环境下,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冒着腥风血雨,活动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包头。
王若飞刚刚开始工作不久,就不幸于1931年11月21日晚在泰安客栈被逮捕。在监狱里,他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磊落的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王若飞在内蒙古开展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为内蒙古的民族工作、军队工作、武装斗争和群众活动指出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内蒙古有关部门在泰安客栈辟出了王若飞革命故址,作为自治区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自治区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贵州的安顺,至今存有王若飞故居。这两处遗址既是烈士革命生涯的见证,也是鼓舞贵州、内蒙古不断奋勇前进的精神和力量源泉,更是两省区人民之间的感情纽带。
内蒙古的主要民族蒙古族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但在贵州毕节的大方等地以及遵义和铜仁的部分地方也生活着几万蒙古族后裔。他们以余姓为主,根据族谱记载,其祖先是明清之际为了逃避战乱而从四川辗转迁至贵州的。
这些蒙古族后裔至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很多风俗和文化,是蒙古高原飘落到云贵高原上的一朵民族之花。
用头走通的路
一
贵州是喀斯特王国,东北地区则是中国大陆火山景观最为丰富、色彩最具典型的地区之一。
煤炭、黄金、铅、锌等是贵州和东北各省的主要矿产。
贵州位于祖国的西南,隔着千山万水与东北地区遥遥相望。
空间上的距离不割断彼此之间的联系。
进入明清以来,贵州和辽宁之间的人文往来日益密切,张三丰、丘禾嘉、关向应等人在贵州或者辽宁的大地上留下了动人的事迹。
张三丰,本名全,字君实或君宝,辽宁懿州人。
张三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有说法认为张三丰一生跨越南宋、元、明三个朝代,寿命达212岁。
早在元代,张三丰就已经声名远播,入明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均曾派人寻找张三丰而不可得,这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根据有关记载和道教界权威人士认定,张三丰曾在贵州的福泉山上修真8年。在贵州这些年里,张三丰的思想和学说有了质的提高与变化,他融合儒释道三教的思想,提出了三教合一的学说。张三丰新的理论主张不仅丰富了道教理论,也促进了儒教和佛教理论的发展,是中国宗教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张三丰修道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包容、整合、创新的精神和意识,是贵州和辽宁两省一笔共同的宝贵财富。
明朝初期,张三丰在贵州取得了道教理论的重大突破,到了明朝末年,贵州人丘禾嘉又在辽宁境内浴血奋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
当时,在清军的强势攻击下,朱明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下诏求才,有人向朝廷推荐了有知兵之名的贵州新添卫(今贵定)人丘禾嘉。崇祯皇帝考察之后对丘禾嘉极为赞许,授其兵部分司主事之衔,令其出任顺天总兵马世龙部监军。
丘禾嘉上任时正好赶上皇太极亲率骑兵经喜峰口过长城进犯,清兵连下永平、遵化、迁安、滦州4城,京城危在旦夕。
丘禾嘉临危受命率部出击,他指挥沉着冷静,作战身先士卒,虽两次中箭仍奋勇不减。受到丘禾嘉无畏精神的感召,所率部众以死相拼,几番鏖战之后终于收复已经沦陷的4座城池,令京城压力顿减。
丘禾嘉凯旋之日,崇祯皇帝特赐其御笔“帝依长城”匾额。
1631年,丘禾嘉升任右佥都御史、蓟辽巡抚,兼辖山海关等处。此后,丘禾嘉又率兵在锦州保卫战、大凌城解围战中击退清军,功勋卓着。
丘禾嘉在抵御清军的战争中屡屡获胜,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姓名也因此得以镌刻在太庙纪功碑之上。
在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至今仍立有丘禾嘉威风凛凛的戎装塑像,他的忠魂也将鼓舞贵州、辽宁两省人民不断进取向上。
在丘禾嘉抗清的英勇事迹过去300年后,辽宁人关向应又在新的历史时期来到贵州,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
1934年5月,在湘鄂西发展起来的红三军因在反“围剿”斗争中屡屡失利,从彭江出发进入黔东,在贵州境内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
10月24日,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铜仁木黄胜利会师。10月25日,根据中央的指示,会师后的红三军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并与红六军团组成了红二、六军团,发动了湘西攻势,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军事斗争,牵制了国民党的大批兵力,为中央红军长征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蒋介石又抽调重兵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围剿”,在双方势力悬殊的情况下,红二、六军团领导人率部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机动灵活的作战,在贵州境内迂回达半年左右,最后在1936年4月初渡过金沙江,开始了北上抗日的新征程。
在当年红三军(红二军团)的领导人中,就有杰出的辽宁人关向应。
关向应,大连金州区人,曾先后担任红三军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治委员。关向应与贺龙、萧克、任弼时、王震等人在贵州领导开展的革命活动保护了贵州人民的利益,在贵州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在贵州辽宁两省的人文往来中,张学良将军的事迹虽然难免令人唏嘘慨叹,但其中所蕴含和体现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也是两省又一笔巨大的共同精神财富。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逼其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促使中国实现了由内战到民族抗战的转折,所以周恩来称张学良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后不久,张学良即失去自由,但也因此与贵州结下了一段别样的缘分。
自1938年11月起,张学良即被囚禁在修文的阳明洞;1941年5月被转往贵阳市黔灵山的麒麟洞;1942年2月又被移往开阳县刘育乡囚禁;1944年春天被转移到息烽县阳郎坝,当年冬天再被转押到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
1946年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市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歌乐山戴公馆,后又在1946年10月被送往台湾。
二
吉林,简称“吉”,位于中国东北,是东北亚的几何中心。
“吉”与“贵”一样,都有着非常美好的含义。
贵州的梵净山是佛国净土,这座处于祖国西南的“众名岳之宗”与远在祖国东北的长白山竟有着很多奇迹般的相似之处。
梵净山海拔2494米,山势高峻、山体庞大。长白山海拔2691米,神奇秀丽、巍峨壮观。
“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是梵净山的垂直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培育形成了梵净山独具特色的动植物分布带。从山底到山顶,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丛、矮林等多种植物带。梵净山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这里至今还奇迹般地生长着距今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
长白山则自下而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形成了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寒带三大垂直气候带。在垂直高度2000多米的山体上,依次分布着阔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五个植被带,其中高山苔原带的很多植物是第四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极地植物。
1978年,贵州省正式将梵净山辟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梵净山升级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MAB)成员。
长白山则于1960年成立自然保护区,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成员之一,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顶和长白山顶一样,经常云雾缭绕,这让美丽的梵净山和长白山愈发如仙境一般。梵净山中有99条溪水,长白山顶有如同一方碧玉的天池。
梵净山有如镜的石壁,古时曾称“月镜山”,长白山天池则传说是太白金星的宝镜所化。
梵净山和长白山如同分守祖国西南和东北的两位山之王者,它们如此神似,恰恰是贵州和吉林两省关系的写照和象征。
三
贵州和黑龙江都是全国有名的移民大省。
贵州的移民史最早从何时开始已经无确切证据可寻。明朝以后,贵州的移民日益增多,“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都向贵州输送了大量的人口,抗日战争时期、“三线建设”时期也都是大量人口涌入贵州的阶段。其中大量来自黑龙江的人口也是在三线建设的时候进入贵州、融入贵州并成了贵州建设的一支生力军的。
与贵州一样,黑龙江也是以移民为主的省份。据说在如今的黑龙江有60%的人口是山东移民的后代,还有20%的人口来自河北。
移民省份这一共性带来了两省人民共同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面貌的外在特征是包容、乐观、热情、豪爽,内在特征是不屈不挠、吃苦耐劳。
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历史赋予了黑龙江不一样的色彩。
自然、自在、神奇、浪漫,是黑龙江给人的切身感受。世界上有10大自然风景旅游资源,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冰雪、野生动物,黑龙江就占了其中的9项。
如果说贵州的风景占尽了南国的精致旖旎,那么黑龙江则把北国的雄浑壮丽演绎得淋漓尽致,两省的旅游资源恰好可以互补互促。
虽然贵州和黑龙江两省的具体发展状况不完全相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总体上来说,两省都需要大跨步地发展,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实现发展的关键还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突破思维的禁区、拆掉思维的樊篱。正如曾任黑龙江省省长和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所说:“很多时候,用‘脚’走不通的路,用‘头’就可以走得通。”
两个儒学圣地的奇缘
一
打开一份中国地图,仔细端详贵州和山东两省的形状,就会发现贵州有如一片静美的荷叶又似一只昂首前进的麒麟,山东则酷似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
麒麟是吉祥美好的,意味着灾难的终结和美好希望的开始。雄鹰是威武矫健的,象征着无穷的力量和远大的前程,贵州和山东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又恰恰如此,可以说,贵州和山东都是创造、传承神奇的土地。
虽然贵州位于西南内陆,山东地处大海之滨,但空间上的距离和地理环境的较大差异并没有阻断两省之间的联系。
山东是全国黄金储量最大的省份,贵州的黔西南州有“中国金州”的美誉,册亨等地黄金的储量很大。贵州被称为“西南煤海”,山东的煤储量也相当丰富,两省都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是两省重要的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