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贵知行
3165900000004

第4章 自在之道在边缘上演绎中心(3)

杨文则不仅主持修建了贵州最早的孔庙,还多次发兵入川抗击蒙军,屡建战功。

当播州政权传至杨家第29代杨应龙的时候,已是大明王朝的风烛残年。

同样,对于播州杨氏来说,也已走近终点。

杨应龙在播州的一些做法被朝廷定性为谋反,于是,在杨氏的军事堡垒海龙囤,终于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为这奇迹般的存续画上了一个血红的句号。

海龙囤始建于宋理宗宝佑年间。当初主要是为防蒙古兵经由云南入侵,由朝廷两府节使吕文德与播州第14代土司杨文一起商定并经朝廷批准兴建的。开始修建时,朝廷先是派员督办,后又命吕文德进入播州直接参与并且拨银支援海龙囤的建设。

海龙囤的建成在宋朝抗蒙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00年后,杨应龙对海龙囤重加修葺,作为播州“保固之根本”。他在此屯集粮草,操兵演武,还不时由此出击扰袭周边如綦江、黄平等地。

在杨应龙统治时期内,海龙囤在不断的“强固”中逐渐成为播州杨氏对抗明王朝的大本营。而此时,改土归流已经成为明朝廷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主要基调。

在如今已经难以说清孰是孰非的多次军事接触之后,朝廷和播州终于进入了决斗阶段。

1600年,朝廷派总督李化龙率领八路大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平播战役。

在20多万大军的强势攻击下,海龙囤没能挽回“镇服千年扫地亡”的结局,播州杨氏带着另外一种色彩退出了历史舞台。

“雷击星驰,三十万巢穴倏尔成空;拉朽摧枯,指挥间根株萧然尽拔。

定军之山顿赭,戕牁之水已丹。飞虎、飞龙,坚城如埽,养鸡、养马,故垒空留。止余草木之腥,无复萌牙之肄。”

在李化龙这份文采飞扬的奏疏背后,是114天平播战役中杨氏的灰飞烟灭。万历皇帝认为平播是自己一生最得意的三大武功之一,但也正是这次用兵加速了明朝灭亡的进程。

作为一个世袭的土司政权,播州杨氏的历史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启示,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一,播州历史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播州作为一

级行政区划,始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止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历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等几个时期,时间长达962年。在这962年中,又有725年是播州杨氏的统治时期。作为一个民族地区的土司政权,播州杨氏能在唐末割据时期、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和宋、元、明三个统一王朝的更替历史中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纵观中国和世界历史,西方只有罗马帝国前后延续1480年,东方只有中国的周朝前后延续790年,而且两者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更。因此,播州杨氏是人类历史上完整地、不间断地延续时间最长的政权组织。

这725年从未间断过的传承史背后所承载的价值,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第二,播州历史对于有效处理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关系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播州杨氏在725年的发展历史上始终是作为一级地方政权存在的,无论是作为唐宋时期的羁縻州还是作为元、明两代的土司政权,播州杨氏始终向朝廷交纳贡赋,接受中央政权的征调和监管。期间无论是分裂、统一还是朝代更替,播州杨氏始终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不仅如此,播州杨氏还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多次协助中央政权平定地方叛乱。播州杨氏第13代传人杨粲更是为后代留下了着名的《家训十条》,体现了传统政治体系中地方政治首领尽忠、尽责、自省、自制的精神。可以说,播州杨氏前后29代土司,甚至包括末代土司杨应龙,都为维护国家的统一

做出过不可否认的贡献。因此,播州杨氏始终基本能够较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作为母子系统的关系,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播州在历史上的辖区不仅包括今天的遵义,还包括今天的黔南、黔东南和重庆的部分地区,这是根植于历史的地缘价值,有利于我们今天跨地区、跨省市的协同与协作。

第三,播州历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历史上的播州同样也是多民族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长达725年全国政权不断更替的大背景下,播州历代统治者不仅维护了播州乃至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安宁,还采取了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教育,促进了播州地区的社会发展。杨粲执政期间更是创造了“播州盛世”,使得播州地区“俨然与中土文物同”。

同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者,播州杨氏为了维护稳定,采取了“以番治番”的执政方略,主动融入、容纳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歃血为盟,做到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形成了和谐、促进了发展。播州杨氏的治理智慧不但对于促进遵义、贵州的发展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对于以多民族为主要特征之一的、整个中国的治理与发展都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这是播州历史的又一大价值。

纵观播州725年的发展历史,留下了文化融合、民族融合、民族地区治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整个国家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而,播州历史蕴藏着很多我们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价值点。

让人感到更加有意思的是,关于播州杨氏的世系还有这样一种说法。

北宋初年,广为人知的“杨家将”中杨业杨老令公的孙子杨充广出使广西,途中遇到身为播州之主的杨端六世孙杨昭,因得知播州杨家也是自太原而来,便与杨昭通谱,方知同为一门之后。恰巧杨昭无子,于是杨充广便把自己的长子杨贵迁过继给杨昭为子,“自是,守播者皆业之子孙也”。也就是说,从此以后的播州杨氏都是杨家将的直系后裔。杨家将的忠烈事迹流传千古,如果杨贵迁是杨家将后人这一说法不虚的话,那么这几百年的播州历史就具有了更不一样的色彩。同时,当时播州杨氏招募了很多当地的苗人为兵,其中很多人都改姓了汉姓中的杨;而那时的苗族和侗族有很多是不分的,所以如今贵州苗族、侗族中的很多杨姓应该就来源于此,这也是文化衍变中的一件趣事。

改写世界历史的钓鱼城

我曾在重庆工作过,在重庆所辖的合川区境内有一座名为钓鱼城的古城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这样一座古城在冷兵器时代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走向。

这段故事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其中原委还得从那个时候说起。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的中央政权,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在金人的军事进攻下不断议和求存。南宋先是向金称臣,后来又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这在中原统一政权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南宋在屈辱中好不容易熬到金国灭亡,非但没有得到片刻安宁,反而要面对更为强大的蒙古军队。

当时,横扫欧亚的蒙古军已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先后攻占了40多个国家,威震天下。

蒙古军是真正的马上得天下,靠着在13世纪无可匹敌的强大骑兵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军事帝国,令欧亚各国闻风丧胆。

就在全世界都不知道这个战争巨无霸要把疆域延伸到哪里的时候,一

场发生在当时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的持久战改变了一切。

1235年,蒙古派出三路大军南下侵宋,被南宋军队击退。之后几年蒙军连续发动南下战争,在宋蒙交战的过程中,四川变成了主战场之一。

七八年断断续续的战争之后,四川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蒙古军队则志在必得,丝毫没有懈怠的迹象。

1242年,宋理宗指令在抗蒙战争中屡建功勋的余玠出任兵部侍郎、四

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让其统领四川军政要务,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余玠慷慨激昂地表示“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

到任后,余玠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一面着手恢复地方经济,一面带领10万军民修筑了钓鱼城等多处防城,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之后,余玠率部几次击退蒙军的大规模进攻。

1258年秋,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统率数万蒙军再次进入四川,一路攻城拔寨,于次年2月兵临合州钓鱼城。

南宋军队在守将王坚的指挥下与蒙军展开了激烈作战,从2月一直打到5月,在持续的拉锯战中两军伤亡惨重,蒙军统帅汪德臣战死。

蒙哥亲自统兵作战,却被挡在了钓鱼城外,不仅久攻不克,还搭上了主将的性命。

这样的局面让蒙哥十分恼火,于是他指挥军队对钓鱼城发起了强攻。

在一次作战中,宋军发射的飞石意外击中了在阵前指挥的蒙哥,致其伤重身亡。

合州保卫战让蒙古大汗丢掉了性命,不仅大大挫伤了蒙军的锐气,还迫使在欧亚各地征战的蒙古王子纷纷撤兵回国争夺王位。合州之战的胜利使得宋朝国祚延续了20多年,也大大缓解了蒙古侵略军对亚、欧、非各国的威胁,改写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据说当时的欧洲人听说蒙哥死于合州之后欣喜若狂,他们将钓鱼城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钓鱼城之所以能够固若金汤,一次次抵挡住了蒙古大军的进攻,有着钓鱼城的设计建造者——贵州人冉琎、冉璞兄弟的莫大功劳。

冉琎、冉璞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的家乡在今天的遵义市绥阳县洋川区雅家乡青山村平木台。冉琎幼年丧母,后来父亲娶了继室,生下冉璞。

冉璞生母为人宽厚,视冉琎如同己出,对两人一般疼爱。兄弟二人自幼勤奋好学,热衷于研究军事,经常结伴考察各地的军事关隘和古战场,以文武全才闻名。

当时播州杨氏的统治者听闻冉氏兄弟杰出的军事才能后,曾多次力邀他们协助治理播州,但二人“屡避不应”。

余玠延聘天下人才,共商抗蒙救蜀方略的时候,兄弟二人一改此前的隐士作派,主动投奔余玠,以在抗蒙战争中一展抱负、完成报效国家的夙愿。

余玠见冉氏兄弟来投十分高兴,给了两人很高的礼遇,兄弟二人对此并没有受宠若惊,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不断地给余玠出各种各样的主意。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二人断定余玠是真心抵抗蒙军且有容纳能人志士的胸怀,在认真考察当地山川地形并分析了战争形势后,他们才向余玠提出了建造钓鱼城的建议。

冉氏兄弟认为,钓鱼山雄踞三江汇合之处,扼川江之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将合州城的防御中心迁到钓鱼山上,在此构筑一座坚固的新防城,那么抵挡蒙古铁骑、保住四川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余玠听完兄弟二人的建议后,欣然采纳并当即向朝廷报告。

不久之后,朝廷下诏封冉琎为承事郎,任合州知州;封冉璞为承务郎,任合州通判,并将修筑钓鱼城和合州城迁徙之事交由兄弟二人全权负责。

冉氏兄弟受命后,历经艰辛终于建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钓鱼城。

后来,因为受到投降派陷害,兄弟二人回乡隐居。

冉氏兄弟设计修造的钓鱼城在大小200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蒙哥死后,把守钓鱼城的宋军凭借坚固的工事,又和蒙军抗衡了30多年,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历史当口屹立的奢香夫人

电视剧《奢香夫人》的热播,又让很多人知道了一位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奢香夫人。戏说固然精彩,但真实的历史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走近奢香,走入那风起云涌的岁月。

奢香夫人,彝名舍兹,元末明初时出生在一个彝族土司家庭。

奢香夫人有着传奇的一生,短短的35年里,她在明初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民族女杰形象,也为贵州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奢香自幼聪明能干,好学深思。1375年,年仅14岁的奢香嫁与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首领蔼翠为妻,婚后成为丈夫的贤内助,经常辅佐丈夫处理宣慰司的政事。

没过多久,奢香摄政理事的才华就逐渐显现出来,以贤能闻名水西各部,受到族人爱戴,被尊称为“苴慕”(苴慕在彝族语言里是君长的意思)。

这种相夫教子的生活仅持续了6年,奢香就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

作为彝族土司的蔼翠因病身亡,水西彝族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奢香的肩上。

家生变故,国事也不宁静。当时,朱元璋集30万大军之众平定云南元蒙残余势力的战争已在进行之中。蔼翠一死,其子年幼无法承袭父职,令朝廷在贵州失去了依畀,结果地方奴隶主个个都想割地称雄,内乱的苗头已经十分明显。

天崩地摧的危难没有吓倒奢香,她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家族的荣辱,还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这个刚刚20岁的女子强忍着居孀抚孤之痛,决定挺身而出代子袭职。奢香袭任宣慰使一职之后,积极为朝廷大军贡献粮草、疏通兵道,同时还亲自出马,当面向乌撒、芒部等土司陈明利害、晓以大义,让他们一道支持明朝大军入滇平叛。

明太祖朱元璋对奢香的功绩大加赞赏,称“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一言之褒,荣于华衮。然而,这并没有给奢香带来好运。

1383年,朝廷派马烨出任贵州都指挥使。宣慰使只是朝廷给予地方土官的名誉职务,都指挥使才是真正的朝廷命官。马烨是朱元璋之妻马皇后的娘家侄子,此人专横独断、残忍嗜杀,人称“马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