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元杂剧本体论
3176200000037

第37章 元杂剧传奇英雄形象研究(1)

导论

元杂剧中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人们崇拜英雄之时,如同欣赏壮美的事物一样,会唤起自己的崇高感,他们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乃至一个“亮相”都显得光彩熠熠,从而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这些光芒四射的英雄人物,不但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而且,当学者们越来越多地以历史的眼光观照这一文学现象时,历史文化视野中的传奇英雄形象研究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下面,本文就历代元杂剧中对英雄人物形象的研究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从元代中叶第一位批评家胡诋(1227—1293)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1994)这七百多年的时间里,由于杂剧本身的兴盛衰落和创作理论的长足发展,元杂剧受到了剧作家和理论家的普遍关注,对元杂剧研究的作品众多、成果显著,但大多都集中在对原杂剧社会作用的认识、创作特性的认识、发展历史的认识、表演艺术、声腔曲调、本色当行、兴衰成败以及作家“关、郑、白、马”等剧作家的研究上;对于作品本身的研究则主要表现对在西厢记的格外关注上。这一时期,对元杂剧中的传奇英雄形象的研究,虽然在论述其它戏剧理论时有所涉及,但也多集中在对英雄人物是否与史实一致的研究上,而对于传奇英雄形象艺术特色的专门论述却非常有限,对于其整体形象的研究,则几乎完全是空白。

二十世纪初,从王国维开始到鲁迅、胡适等人,再到现当代的许多学人都参与到了元杂剧的研究当中,研究队伍可谓壮观,然而对元杂剧中传奇英雄形象的研究却仍然十分有限。直到50年代以来,有关元杂剧中传奇英雄的研究才真正兴盛起来,各种论文与专著大量出现。

由于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对三国戏与水浒戏方面,下面就这两种类型分别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一、三国戏研究

我国戏曲从萌芽到成熟,始终把三国故事当作重要的题材来源。据《大业拾遗记》载,隋代即有三国戏。唐玄宗时,三国故事的剧目逐渐增多。据元末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金代院本中已有三国戏《赤壁鏖兵》、《刺董卓》、《蔡伯喈》、《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等几种三国戏。元杂剧中,三国戏成为重要剧目,如《单刀会》、《三战吕布》、《千里走单骑》、《桃园结义》、《古城会》等。元代是杂剧的繁荣时期,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涵虚子》、《太和正音谱》、《元曲选》、《元曲选外编》等书记载,在现存的七百多种元杂剧剧目中,三国题材的剧目就有四五十种,现存二十多种。其中,以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等蜀汉方面的英雄人物为主角的有三十多种。顾宇倩在《元杂剧中三国戏艺术管窥》中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元杂剧中的三国戏,是对历代异彩纷呈的三国故事的一次大检阅。它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民间的口耳相传的特点。由于融进民众的智慧,它具有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因为属于民间传说,所以虚构的题材、传奇的人物、曲折的情节,使它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它与一般的元杂剧中文人创作的历史剧,有明显的区别”。

在对三国戏的研究中,有关于思想倾向方面的,如雪克的《关于元杂剧的贬曹倾向》李春祥的元代的三国戏及其对三国演义的影响,张善堂、王晓家的《高文秀与他的两种三国戏》,刘靖之的《关汉卿三国故事杂剧研究》以及王季思的《怎样校订、评价单刀会、双赴梦》等,也有关于艺术特点方面的研究的,如陈抱成的《元代杂剧中的三国戏》、郭英德的《浅谈元杂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等,还有一些研究成果是对三国戏进行了一些分析,如朱平楚的《三国戏简介》、丘振声的《元代的三国戏》等。真正对于元杂剧中英雄形象进行分析的作品有蒋星煜的《关羽在古典戏曲中的艺术形象》、罗斯宁的《元杂剧艺术对<三国演义>的影响》和陈抱成的《员代杂剧中的三国戏》等作品,而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又主要集中在关羽张飞等少数人物的身上。如蒋星煜在《关羽在古典戏曲中的艺术形象》中认为元杂剧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有“大将风度”与“封建义气”等方面。如《单刀会》烘云托月,水涨船高的塑造关羽英雄形象的手法“是别巨匠心的”,使之具有“儒将风度”;而且封建社会中异姓兄弟同甘共苦,彼此信任是“无上的美德”。陈抱成在《元代杂剧中的三国戏》中认为元杂剧中的张飞“英气勃勃,刚强无畏,冲军撞阵,所向披靡”;“心中存不住半点挂碍”是元杂剧三国剧中“最突出、最丰满”的英雄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对三国戏中曹操、吕布等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是以反面人物出现的,不能算作是传奇英雄的形象范畴,此不赘述。

二、水浒戏研究

关于水浒戏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胡适、鲁迅、郑振铎在研究《水浒传》的形成过程时都对元杂剧作了或略或详的探讨,包括剧目的钩沉、与《水浒传》的关系等。30年代林培志在《水浒戏》一文中钩稽出元代水浒杂剧30种,明清水浒传奇25种。之后,杨绍萱谈到了元水浒杂剧的取材问题,认为元杂剧水浒故事大都据口传的梁山泊故事写成,并非直接由《宣》取材。50年代傅惜华在对现存的水浒戏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编成《水浒戏曲集》第一、二两集,代表了前60年水浒戏曲文献研究与整理的成果。关于1985年以前元杂剧水浒戏的研究情况,宁宗一等编著《元杂剧研究概述》中综述篇之《元杂剧水浒戏研究综述》按剧作概貌、思想倾向、艺术特征、李逵形象和兴盛原因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1985年以后,水浒戏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两本专著上:一是王晓家《水浒戏考论》,二是刘靖之《元人水浒杂剧研究》。前者对从古至今290种之多的水浒戏从历史源流、本事来源、思想艺术、人物塑造以及演出情况等几个方面作了简略的探讨。后者是一本研究元人水浒杂剧的专著,对现存10种水浒杂剧(包括元明间4种)的著录与版本、写作年代、背景、思想、情节、人物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探讨,多有创见。

除了水浒戏文本的研究外,还有的研究者把它和小说的成书联系起来,通过水浒戏考察《水浒传》的成书年代。主要代表有王永健《从明初的“水浒戏”看〈水浒传〉祖本的成书年代》和李伟实《从水浒戏和水浒叶子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这不失为一种新的角度,实际上是把水浒故事的流传演变和《水浒传》的成书时间相结合的一种研究。

水浒戏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李逵的分析上。李逵形象在元杂剧水浒戏中出现的最多,也是最为动人、最为突出的英雄形象。对李逵形象的研究成果很多,如孙建国的《李逵负荆》独特的审美价值;门庭的《元杂剧中的李逵戏漫议》;唐清弟的《谈元杂剧《李逵负荆》的心理描写》;阙真的《李逵负荆》喜剧艺术二题;杨仁立的《李逵负荆》喜剧效果的构成等等。熊文钦、石麟在《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发展》中说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为民除害,疾恶如仇”,李逵的行动,“代表了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仇恨和反抗”。孙建国在《论元杂剧《李逵负荆》独特的审美价值》中说:“李逵形象的塑造是作家的一种新发现、新创造,提供的是一个与众不同而又似曾相识的审美对象。李逵具有主观性、热心肠、同情心、急性子等性格特征,疾恶如仇与天真烂漫矛盾地、喜剧性地统一在一起,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门庭在《元杂剧中的李逵戏漫议》中也说:“《李逵负荆》重在描写李逵粗夯、莽撞的性格;而《双献功》则通过李逵的“乔行径”刻划了他机智、灵敏的性格。”这些论述都从各个方面表明了李逵不同的性格方面。

除李逵外,还有一些对水浒戏中其他人物的论述。如宋子俊在《元杂剧中的宋江和燕青形象考述——兼论《水浒传》与水浒戏人物描写的演变、发展关系》中认为对宋江“勇悍狂侠”,“是一个有胆有识、治军严明、为民除害而与官军作对的农民起义领袖”;燕青“是一个重情义、疾恶如仇、敢于反抗、智勇双全、忠于梁山事业的英雄”。

三、其它英雄形象的研究综述

元杂剧中对其它英雄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如彭知辉在《论元杂剧中的隋唐故事》中对瓦岗寨英雄故事、尉迟恭故事、薛仁贵故事的研究;张则桐在《元杂剧《伍员吹箫》论析》对伍员的评价:“通过主人公伍子胥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家英雄落魄的悲慨和对快意恩仇的豪侠人生的向往,是一部复仇剧”;马华祥在《试探元代韩信戏的意蕴》对韩信的研究,他认为“韩信是汉初功勋卓著的名将。他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并不得善终,被刘氏集团定为反叛朝廷罪而处死”等等,但还是对某一个或某一类英雄形象的研究,仍然没有从整体上对元杂剧中的传奇英雄形象进行研究。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虽然众多关于英雄的研究资料在不同的时期都有所出现,却大多集中在单个人物或某一类英雄人物的身上,如三国戏研究、水浒戏研究、隋唐戏研究等,而对元杂剧中的整个传奇英雄形象进行整体上的观照,仍然很少。所以,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元杂剧中传奇英雄形象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观照,不仅可以填补以往研究的不足,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范围与研究的思路。

一、传奇英雄形象的分类及其总体特征

(一)英雄形象的分类

元杂剧作家用他们如椽妙笔,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风神飘逸的英雄形象,他们或叱咤风云,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活跃的痕迹,令人刻骨铭心;或侠肝义胆,重大义而轻生死,抒写自己的人生辉煌;或救危扶困,不屈于黑暗势力的淫威,受到了人们的景仰与歌颂,如同一幅幅精妙的水墨画像,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把这些英雄人物大致分为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但这种分类只是为了突出他们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并非每一个英雄都只能用一种类型来定义,因为侠义英雄和草莽英雄也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英雄和草莽英雄也具有不畏强暴、一诺千金、舍生取义、慷慨成仁的侠义品质。

1、历史英雄

历史英雄主要是指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历史人物,他们曾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自己的痕迹,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不朽的记忆。如先秦的介子推、廉颇、蔺相如,三国的刘玄德、张飞、赵云,唐朝的尉迟敬德、薛仁贵,五代的李存孝,宋朝的赵匡胤等。这些人物及其生平事迹几乎都见于正史,但元杂剧作家们在根据他们的事迹进行创作的时候,却并不严格遵守历史的真实。他们或敷演一些史实,或虚构一些曲折的情节,甚至仅仅根据历史英雄的一些民间传说进行创作,他们创作的目的只是为了突出这些人物强大的意志力和坦荡无畏的胸怀,以及知难而进、百折不回的精神和赤胆忠心的品质。这些经过了文人创作的英雄形象,已经与真正的历史人物相脱离,所以,严格来讲,杂剧中的历史人物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人物,他们包含了较多的民间文化因素,“带有较浓郁的民间文艺色彩”。顾宇倩也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元杂剧中的三国戏,是对历代异彩纷呈的三国故事的一次大检阅。它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民间的口耳相传的特点。由于融进民众的智能,它具有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因为属于民间传说,所以虚构的题材、传奇的人物、曲折的情节,使它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它与一般的元杂剧中文人创作的历史剧,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带有浓郁民间色彩的英雄形象,常常使杂剧中的英雄人物带有民间大众的思想特征,更容易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