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
3176900000005

第5章 击鼓 拦驾 上书——古人如何上访(1)

据说,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也就是尧舜的时候,就建立了上访渠道——“进善旌(提合理化建议)”、“诽谤木”(提批评意见)、“敢谏鼓”。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建立了上访制度,让民间的冤情可以直达天听。

上访这个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现在,我们有专门的信访法规,有信访机构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问题,那么在古代,古人有了冤屈,又如何伸冤上访呢?对于信访问题,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

在古代,上访不叫上访,叫上控;如果是到首都去上访,那就叫京控,清代是这样定义京控的,“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者,名曰京控”。

在任何时代,都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都会有冤屈存在,上访是无法避免的。据说,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也就是尧舜的时候,就建立了上访渠道——“进善旌(提合理化建议)”、“诽谤木”(提批评意见)、“敢谏鼓”。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建立了上访制度,让民间的冤情可以直达天听。总结起来,古代的上访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我们最熟悉的“击鼓鸣冤”。这里的鼓叫做“登闻鼓”,就是“登时上闻”,领导立马出面处理的意思。登闻鼓源自周代的“肺石”和“路鼓”。

什么叫“肺石”?就是一块红色的石头,形状跟人的肺差不多。这块石头摆在政府办公场所的外面,老百姓要是有冤屈的话,就可以敲这块石头鸣冤。估计是当时生产力还不发达,造不出鼓来,就拿石头代替了。要是当地的官员对于老百姓的申诉不闻不问,当事人就可以站到这块石头上面,只要他能站三天,专门负责处理诉讼问题的“士”就会过来了解他的问题,然后报告给天子以及大臣。

那什么又叫“路鼓”呢?这种鼓摆放在“路寝”(天子的办公场所)的门外,有冤屈的人可以击鼓鸣冤。周代的“肺石”和“路鼓”就是后世登闻鼓的前身。关于登闻鼓的起源,还有这样一则传说。痞子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发生了这样一起涉及皇亲国戚的人命案:

刘邦有个侄子,是个无赖,仗着有个皇帝大伯,横行乡里。一天,他在大街上公然调戏一个叫苏小娥的女子。恰好有个很讲义气的大汉经过,路见不平,上前阻止。这位皇侄的手下见状,便一拥而上,围攻管闲事儿的大汉。在打斗的过程中,皇侄被自己人误伤,当场毙命。大汉被当成杀人犯捉住,送交官府,判处死刑。

苏小娥不甘心自己的恩人就这样蒙冤而死,可是,怎样才能与有权有势的皇亲国戚较量,还恩人一个清白呢?就这样到衙门去喊冤,官员慑于皇族的权势威严,肯定不会受理。苏小娥想出一个办法来,她叫上自己的妹妹,一人拿着锣,一人拿着鼓,跑到官府门前敲锣打鼓,高声喊冤,立即吸引了人群围观,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成为社会焦点,连刘邦都知道了。皇帝亲自下令重审该案,查明了真相,将大汉无罪开释。

从这件事中,刘邦得到启发,传下一道圣旨,在衙门口安放一口钟和一面鼓,老百姓有冤屈的话,就敲钟击鼓。负责的官员要马上出来现场办公,了解冤情,伸张正义。这就是后世的登闻鼓。

不过,这是民间传说,可信度不高。按照正史的记载,正式设立登闻鼓的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唐代,“东西朝堂分置肺石及登闻鼓,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挝登闻鼓”。宋太宗的时候,一次进士高考过程中出了岔子,当时共录取127名考生。可是,落榜考生中有人觉得不公平,就敲响了登闻鼓,皇帝下旨复查,又重新考了一次。

明代的登闻鼓起初设在午门外,后来迁到长安右门外。不过,这面直通皇帝的登闻鼓不像各级衙门的登闻鼓,是不能随便敲的,如果家长里短、鸡飞狗跳的事儿也来惊动皇帝,那日子就没法过了。所以,“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摆在皇宫和各级衙门门前的这面鼓,就成为古代人们上访的正式渠道,为人们申诉冤屈、寻求正义留下了一条虽然不宽,但总算能透过一丝希望阳光的缝隙。

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发生过一起孝子击鼓鸣冤救父的事情。孝子叫吉翂(fēn)。他幼年丧母,父亲拉扯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非常辛苦。吉翂的父亲是一县之长,生性正直,不肯跟一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于是,其他人就设计陷害吉翂的父亲,导致他被捕下狱,送往京城受审。祸从天降,吉翂一家痛不欲生,父亲这个顶梁柱没了,家就亡了。此时的吉翂刚十五岁,大难临头,他毅然挺身而出,决定随父亲进京,不惜一切代价,洗刷父亲的冤屈。

到了京城,吉翂的父亲被押入大牢,等待处理;吉翂则在街头、集市等公共场合哭诉,只要看到官员模样的人就上前诉说父亲的冤屈,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可是,他这种毫无目标的求助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吉翂的父亲依然被定为死罪。消息传来,吉翂挨了当头一棒,终于醒悟过来,必须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否则,一切都晚了。

于是,吉翂敲响了宫门前的登闻鼓,直接向最高领导人申诉。消息马上传到了梁武帝萧衍的耳朵里,他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对于吉翂不辞万里、舍身救父的行为很是赞赏,“真是个孝顺孩子!”不过,赞赏之余,这位皇帝又起了疑心,一个毛头小子能干出这种事儿来吗,是不是背后有人指使啊?阴谋论又有了市场。于是,梁武帝派廷尉卿,也就是最高司法长官蔡法度亲自审理此案,务必查明真相。

蔡法度觉得这吉翂不过是个小孩子,吓唬一下,什么都说了。他就在公堂上罗列各种刑具,看上去触目惊心,胆小的人立马腿就软了。披枷带锁的吉翂一进来,蔡法度就严厉地逼问他,“背后的主谋是谁?快说,不然大刑伺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吉翂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面无惧色,慷慨陈词,打动了这位最高法官。

蔡法度竟然动了恻隐之心,他看吉翂戴着给大人用的重枷,非常不忍,下令给吉翂换一副小一点的刑具。可是,吉翂竟然不领情,说:“我是替父亲赴死的,既然是一介死囚,只能加重刑具,哪有减轻的道理?”一番话彻底征服了面前的大法官,蔡法度将审理经过如实向梁武帝汇报——此事完全是出于孩子的一片孝心,没有什么阴谋主使。梁武帝下旨,特赦吉翂的父亲。一起进京上访案有了圆满的结果。

第二,拦驾喊冤。古代的第二种上访方式是拦驾喊冤,就是拦住皇帝、官员的车驾,申诉冤情。不过,这种方式风险是比较大的,因为可能惊扰皇帝的车驾,所以不论冤情是否属实,都要受到处罚,这就是所谓的“冲突仪仗罪”,屁股开花是难免的。清朝的康熙大帝南巡的时候,在苏州就遇到人拦驾,请求减免当地的税负。英明的康熙爷很重视,当场就指示相关人等进行调查,减轻百姓的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