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上访手段在汉代就使用过,后代一直沿用,叫法有“邀车驾”、“告御状”等,跟击鼓鸣冤合称为叩阍(hūn,宫门)。在元顺帝的时候,一次派钦差王士宏等人到地方访察民情。可是,这些钦差大人根本就不问民间疾苦,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玩到哪里,收受财物,参加酒宴。
一个叫黄如征的士人目睹钦差的种种劣迹,愤而赴京,拦住元顺帝的銮驾告御状,请求皇帝对这些尸位素餐的官员进行惩戒。看到黄如征的上书,元顺帝十分欣赏,马上命人将黄如征送到政府的招待所里保护起来,以免有人打击报复。后来,还授予黄如征“江西等处儒学提举”的职务,派自己的御前侍卫护送他赴任。可是,黄如征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婉谢了皇帝的好意,自己回家去了。从这件事上看,元顺帝还是比较厚道的,能够设身处地为上访人着想,给予勉励。
第三,上书申冤。这种上访方式又被称为“诣阙上书”。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就是“诣阙上书”的典型案例。汉文帝的时候,有个医学爱好者叫淳于意,他对做医生很感兴趣,也很有天分,所以当时的一代名医公乘阳庆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医术。但是,这位很有前途的实习医生没有机会悬壶济世,反而当了国家粮库的管理员,也就是太仓令。
但是,淳于意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职业梦想,下班后干起了第二职业,兼职行医。由于他医术高超,很快就成了一方名医。可是,好景不长,一次,他在给人看病的时候诊断失误,结果被患者告上了公堂。地方官很生气,你个政府工作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还做兼职,结果惹上了麻烦,于是判决淳于意受“肉刑”,押赴京城。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他披枷带锁启程的时候,看着几个来送行的女儿,痛心地说:“我亏就亏在没儿子啊,大难临头,没有一个能帮到我的。”四个大点的女儿惭愧得低着头抹眼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有最小的那个女儿——缇萦,大概是平时父亲比较宠爱她,受不得委屈,听父亲这么一说,脾气上来了,当场决定跟父亲一起去京城,一定要把父亲从虎口中夺回来,看你还说不说女儿没用。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缇萦未经世事,敢想敢干,竟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信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被处死了,就不能起死回生;被处以肉刑——脸上刺字、割掉鼻子、砍掉双脚,也不可能再长出来了。就算他们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也不可能了。所以,为了让父亲免受这残酷的刑罚,我心甘情愿地做官家的奴婢,为父亲赎罪。”说理透彻,词真意切。
这封信被汉文帝看到了,汉文帝非常欣赏缇萦的一片孝心,宣布特赦淳于意,并废除肉刑。缇萦上访的结果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料,对中国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名字也因此载入史册。不过,“诣阙上书”的上访方式虽然不如拦驾喊冤那么莽撞,风险也是有的,如果措辞不当,激怒了皇帝,后果是很严重的。
在东汉顺帝年间,有一位县令蒙冤入狱。他的下属,该县的主簿对上司非常忠诚,跑到京城来上访。可是,他在京城一呆就是好几年,递交了几百封申诉信,都没有得到任何答复。用现在的说法,这也是个有点偏执症状的上访户了。走投无路,这位主簿一气之下,在奏折里写道:“我上疏几百次,都没有人理睬,莫非要逼我到北方的匈奴单于那里去伸冤吗?”这显然是气话,穷途末路的时候口不择言。
偏偏这封上访信被皇帝看到了。皇帝很生气,后果可想而知。于是,这位主簿被定了“大逆”的罪名,判处死刑。尚书仆射(相当于副总理)虞诩看到这种局面,站出来说话了,“这位主簿为了给上司伸冤,提交了几百封上访信,都没人转给皇上,过错不在他啊!”顺帝刚才也是在气头上,转念一想,副总理说的对啊!这个人为了给上司伸冤舍生忘死,算是个忠直之士啊!上访好几年都没有个说法,闹点情绪在所难免。于是,收回成命,赦免了这位主簿。想一想,这位主簿还真是命悬一线,要不是副总理替他说几句话,别说给上司伸冤了,自己先到阎罗那里报到了。
古代的当权者对于上访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安排专门的官员负责接待上访群众,汉代叫做“公车司马”。如果不及时汇报接到的上访事项,是要受处分的。唐朝的时候,派卫士护送上访群众去跟皇帝见面。汉唐都是盛世,所以有这样宽广的心胸和气度来容纳上访。
古代也有处理上访问题的专门机构,也就是今天的信访局。隋朝的时候,这个机构叫谒者台,除了接受申诉上访,还负责慰问安抚百姓。宋代设立了登闻院,是正式的信访局。明代的察言司、通政使司都承担着信访职能。到了清代,登闻院并入通政司。
不过,从总体上说,古代对于上访是严格限制的,提倡逐级上诉,官司要一级一级地打。否则的话,就构成了“越诉”。按照唐代的法律,越诉要挨四十鞭子或竹板。明代规定,拦驾喊冤,冲击皇帝仪仗队的,处以绞刑。在登闻鼓前上吊自刎,撒泼喧闹的,要予以查办,揪出背后的黑手,从重处罚。
清代同样禁止拦驾喊冤。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一次,地方上的妇女结伙拦驾申诉,要求减免田租。皇帝的卫士阻挡她们,还引起了冲突。妇女们捡起砖头瓦块,向皇帝的卫队投掷,真是够厉害的,皇帝当时估计一定大吃一惊,“一群泼妇,形同谋反啊!”不过,咸丰还算厚道,严惩首犯,盲从不论,把一个为首的叫张伊氏的人定了个“妇女犯殴差哄堂罪”,发配边疆当奴婢了。
对于上访案件,古代有一套制度化的处理程序。以清代为例,都察院接到上访材料后,如果事关重大,就报告给皇帝;如果属于一般案件,就批转各省省长处理。而且,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处理上访案件的机关每年要催促省里两次结案。不过,案子一回到地方,情况就变了。地方官员对于这些上访户恨得牙根痒痒,所以想方设法地拖延案件的处理,例如不在规定的期限内向省里提交证人,阻挠上级复审案件。清朝末年,一派末日景象,进京上访的案件往往要拖上十几年才能有个结果。
截访的事情在古代也频频发生。截访的主谋有的是地方官员,有的是被控告的地方豪强,他们会抢走上访者的财物,让其无法进京上访。清朝末年,因为漕运而上访的人很多。所以,负责漕运的地方官员就豢养了一批无赖,抓着上访的人就打,引发群体性事件。
当时发生过这样一起案子,有个四川人到北京来上访,可是,走到涿州的时候随身财物被盗,他就报了警。可是,警方在勘察现场的时候发现了一封告状信。于是,地方官向直隶总督报告后,将该人押送回原籍,阻止他进京上访。进京上访要冲破重重关卡,逃过各级官吏的围追堵截,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