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婚恋心理学
3177500000004

第4章 婚恋撞上心理学——婚恋心理解码(4)

眼看自己的女儿和自己越走越远,还将自己交付到一个如此不堪、没有未来的男人手中,小A 的父母非常着急。不得已,他们后来拨打了“金牌调解”的栏目热线,希望通过各位心理专家的指导和劝解,让自己的女儿早日走出这段感情,也希望恢复自己和女儿的关系。

以上就是一个典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个案。从小A的成长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出,小A是从小被宠溺着长大的。在如此优越环境中成长的小A,她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而且不喜欢别人的拒绝和不欣赏,别人越是拒绝,她就越想靠近。

故事中并未对小A男朋友进行过多描述,但是不难看出,他的成长环境和小A是有着巨大差异的。小A之所以选择和他在一起,80%的可能性是被他身上不一样的东西所吸引,或者是好奇。等接触久了,当初那种好奇没有了,小A或许会自己重新审视这段感情。毕竟长久地在一起,是需要两个人具备相似的东西的。

等到小A经过长期的交往和了解,发现两个人在很多问题上有着不一样的见解的时候,不等小A的父母出来反对和阻挠,小A自己也会果断地结束这段感情。既然如此,小A的父母何必如此大费周折地要将两个人拆散,这样不但没有起到正向的效果,反而破坏了自己和女儿的亲情关系。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随机招募一批被试,然后将这批被试分为高压组和低压组,每个组均有一个假被试,让这批被试去做一道选择题,这个选择题只有A和B两个答案。

在高压力组里,假被试会对其他人说:“我认为我们都应该选A”;在低压力组里,假被试会对其他人说:“我选择的是A”。最后统计结果发现:在高压力组里选A的真被试占40%,而在低压力组里选A的真被试达到了70%。

这个实验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当选择是自愿的,即人们的选择没有受到外界有力的干扰时,人们会倾向于选择对方所希望的答案;相反,当面对外界强有力的干扰和逼迫时,人们会去选择和对方内心期待相反的那个答案。

这个实验结果推广到婚恋关系中也同样适用,如果一对到了适婚年龄的男女是在自愿的情况下,彼此欣赏和爱慕,并奔着结婚这个目的去的,而这个时候,突然受到双方或者一方父母的反对和不支持,那么这两个人更多的是会坚定决心,一定要在一起,而且会将彼此的婚姻关系提前建立,跟父母的期望完全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父母在考虑儿女的婚姻问题时,一定要警惕“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如果明白并理解这个效应,那么必将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悲剧,更好地为子女的幸福保驾护航。

而对于热恋中的双方而言,当有一方父母或者双方父母均不赞同两个人的结合时,那就要适时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看自己到底在哪方面没有做到位,毕竟父母都是基于为子女好的出发点来提出建议的。然后理性地和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尽早消除彼此的误会,让彼此的爱更加坦然和美丽!

为什么一定要是异性?——同性恋心理解读

同性恋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在大部分当事者眼中,宁可承认自己是艾滋病,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因为一旦承认,你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压力。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时,往往无法接受,有的父母甚至会做出过激行为。可见,国人对同性恋有着很大的偏见。

那么,什么是同性恋呢?同性恋是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确切地来说,同性恋并不属于心理问题,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不同。

“如果早知道他是这个样子,当初我就不该把他生下来。”小洁对心理咨询师怒吼着。

小洁是一位中年妈妈,儿子明明正在上大学,前几天小洁被明明的辅导员叫到学校,并被告知明明是同性恋的事实。起初,小洁不相信,一直说是明明的辅导员看错了或者听错了什么。可是,当明明的辅导员将小洁领到明明的住处时,看到床上躺着明明和另一个男孩子,小洁发疯般冲上去,抬手就给了儿子一个响亮的巴掌。

在明明3岁时,小洁和自己的赌徒丈夫离婚了。为了将儿子养大,小洁一个人要干几份工作,经常累得筋疲力尽。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劝小洁再找一个丈夫,可是为了让明明不受到任何委屈,小洁硬是没有再找,一直苦撑到现在。

眼看明明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却突然出现了这个变故,让小洁措手不及,悔恨、痛苦、伤心,种种复杂的情绪围绕着小洁,她感觉自己好累好累。十几年辛苦培养的心血就这样轻易付诸一炬,小洁觉得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

就在她对人生失去信心,准备放弃自己的生命时,她看到网络上说,大部分的同性恋都与童年的经历和创伤有关,很多都是可以治愈的,小洁仿佛看到了巨大的希望。为了自己的儿子,花再多的钱她也愿意,因此她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寻求专家的帮助。

听了小洁的描述,心理专家没有告知同性恋如何治愈,而是就小洁对同性恋的看法展开了讨论,问她为什么接受不了同性恋,在她的眼里,同性恋是一种怎么样的行为。

小洁和心理专家就此聊了很久,等到咨询结束的时候,小洁已经掌握了大量关于同性恋的知识,她知道了同性恋的群体规模很大,其中不乏一些名人。尽管直到咨询结束,小洁还是无法接受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但是她自己已经没有要轻生的念头了。她甚至觉得,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只要儿子能过得幸福就好!

以上就是一个中年母亲面对儿子是同性恋的种种反应。尽管她一直不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将治愈儿子同性恋的希望放在心理咨询师的身上,可是,心理咨询师并没有试图去改变她儿子的性取向,而是在不断地改变着这个母亲的自我认知。从治疗后的效果来看,虽然这位母亲依然没有从内心深处去认可自己的儿子,但是比起之前完全不理解、寻死觅活的做法来说,她现在已经能直面这个既定的事实了。

小洁的儿子是怎么成为一个同相恋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上,我们可以看出,同性恋大体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即由生理上的染色体的构成所导致;其二是后天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在这两个大的原因里,后天因素起着主要作用。

在后天因素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体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尤其是父母对各自性别榜样的认定,如果一个细腻、温柔的母亲经常取代父亲的角色,反对儿子粗鲁莽撞的行为,而鼓励其像自己一样温柔细心,也很可能让儿子形成不正确的性别认知。

在家庭环境这个因素中,离异家庭的子女形成同性恋的可能性将更大。另一方角色缺失会使孩子没有其角色的认同,加之,带孩子的一方会在孩子跟前痛斥另一方的不是,使孩子产生对另一方的反感和痛恨。在自己找对象的过程中,也不会找和父母中的另一方同性别的人。

第二,早期的恋爱和性经历。一般而言,最早的恋爱关系直接影响到个体今后的恋爱关系,如果个体早期的异性恋爱失败,会让他体会到受挫感,进而开始排斥异性恋,且让自己慢慢地向同性恋靠拢。

个体在青春期(也就是性朦胧期)的遭遇和经历,对个体的同性恋形成也有着重大影响。在这个阶段,他们将性看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会找各种途径去发泄,但是由于道德感和羞耻感,他们不敢公开去找异性朋友来发泄,只好将目标转移到同性朋友的身上,这样既能满足自己的性欲望,也没有羞耻感。

第三,对性教育知识的忽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家长都是“谈性色变”,不但不会给孩子进行有益的性教育,还禁止孩子去谈论。这种做法更加刺激了孩子的好奇心,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他们只能通过网络等媒体去了解。

但是,网络是一个不能控制的传播媒介,里面的东西有好有坏,孩子由于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的不成熟,很可能吸收一些不好的东西,对自己价值观和性取向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

那么,对于同性恋的矫正有什么方法呢?

一般而言,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只要当事人自己不感到痛苦,就没有求医的必要。在心理咨询中,只有那些由后天环境所引起的同性恋,个体自己感受到了痛苦,主动进行心理求医的,才有治疗的必要。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也并不是以改变求助者的性取向为出发点的,而是让求助者感到心理愉快,能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

对于同性恋的家属或者朋友而言,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是极其重要的,要在心理上去理解和接受同性恋,将其看做一种亚文化来对待。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独立性取向的权利。如果实在感到痛苦了,就去咨询心理医生,这属于自己的认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