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3181000000002

第2章 作者的话

《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叙述了自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历史。从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并不长,但历史发展的进程却极为迅速,国民党统治的由盛而衰和中共力量的全面崛起直至建立新的国家政权,都发生在这一短暂的历史时期,从而表现出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战后中国历史不仅有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的参与,而且与国际格局的变动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又表现出非常复杂的历史内容。目前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成果还不够充分,该卷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优长的基础上,着重探索与创新,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一、广泛利用各种历史资料。研究历史的基础是掌握充分的史料,近些年来,关于战后中国历史的资料有较多的整理和刊布,国内外各档案馆的历史资料也在持续不断地大量开放之中。该卷不仅大量利用了已经出版的各种档案文献、报纸期刊、历史文献汇编等资料,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等,而且费力搜集了尚未出版的各档案馆存档资料,其中不仅有以往利用较多的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而且还有以往利用较少的台北藏蒋介石档案、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档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图书馆藏国民党军政人物档案等历史资料,从而使对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

二、注意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任何学术研究均非一蹴而就的短时之功,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着重研究者个人的创新。该卷广泛参考了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对若干问题作出作者的判断和分析,如对战后中国历史发展线索、国民党关于和战问题的争论、国共两军军事战略战术、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等重要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讨论以及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都反映出作者对战后中国历史的认识、探索和创新,同时也较好地反映了该书主编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要求。

三、讲求全面,突出重点。战后中国历史头绪众多,牵涉到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及各方关系,以该卷有限的篇幅,实难事无巨细、一一叙述。该卷写作讲求全面,内容尽量包括战后中国发生的大事和要事,同时,尽可能突出重点,着重研究抗战胜利后中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国共两党关系的演进和破裂,内战的重起,战争的进程及其转折等,并在突出重点的观照下,将相关的经济、外交、社会等问题纽结其中,使全卷内容翔实、层次清楚、逻辑分明,较好地反映了战后中国历史的全貌并把握住其中的关键性环节。

四、注重叙事,讲究文字。历史的重要功能在于叙事,只有建立对历史史实全面而准确的叙述,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历史进行正确而适宜的解读。该卷充分反映出其注重叙事的特点,全卷对所写时段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进程和相关关系、对历史人物在其中的活动及其背景与由来,都注重翔实的叙述,并以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使读者得到愉悦的阅读感受。

当然,该卷著作亦非十全十美,在对历史资料的掌握、历史史实的叙述、历史本质的分析等方面,也还有值得改进之处,如有些历史资料尚未充分运用,有些历史史实尚未充分叙述,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还有深入之余地。所有这些,都有待于今后修订时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