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大清一品
3188600000005

第5章

王芸生道:“我这里有了。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念罢也自斟自饮了一杯酒。

彭天佑接着道:“我这里也有了。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众人哈哈大笑,屏风那边的福崧也不禁莞尔。

刘录勋道:“老彭,你这个虽也算咏雪的诗,但不雅,重作一首。”

彭天佑为难道:“我虽是干写字营生的,但抄抄写写,算账拨算盘还行,作诗可不是我的长处,莫要为难我了。”

王芸生奇道:“你虽是捐的官,总算还是秀才出身,怎么作诗也难了?”

彭天佑摇摇头道:“你们不知道。反正刘贤弟要走了,我索性把老底端出来吧。我彭天佑虽是十六岁就做了秀才,却是天意如此,机缘巧合,命中注定的,想躲都躲不掉。我小时上过几年私塾,但在十四岁时就被家父送到我家在南京的绸缎庄里学做生意,再没有求功名的想头。只因学过几句之乎者也,又改不了好论文的毛病,常常到绸缎庄附近的一家私塾里去看先生为童生评改文章。自己也免不了论些好坏长短。可能因此而惹得众童生不服气,就想找机会难为我。这些童生十六岁时正赶上乡试,他们去应试,我也跟去瞧热闹。在学院门外考官正点评着童生们的文章呢,忽听得院门前高唱我的名字,正在发愣,疑为同名,身后的一名童生已经替我答应,几个人把考篮往我手中一塞便将我推了进去,我只好道:‘各位想看我的笑话,我则非要显显我的才能不可。’当日考题为‘夫微之显’。我正好想起三年前在私塾里曾经读过此题,但只记得一句话—‘夫然而微矣,夫然而显矣,夫然而微之显矣。’虽是挠破了脑袋,再想不起其他句子了。只好用此句破题,再用此句作复笔,再用此句结尾。连写三遍,然后第一个交了卷子。本以为必无可中之理,谁知只一会儿就听得鼓号齐鸣,龙门洞开,我竟拔得头筹。后来听说,这次主考的学使看文章讲究三个字‘快、短、明’。我交卷第一,应了‘快’字;文章精干,应了‘短’字;而此句明白轩爽,又应了‘明’字。因此正合了学使的脾胃,被取在第一。我本无心应试,而童生替我报名,推我入考场;考试题目,正是以前见过的;虽只记一句,但学使大人偏偏就喜欢三句话的文章。你们看可不是天意是什么?自此,家父认定我是做官的料,但后来几次考试都未能中举,便花钱走了仕途。”

众人又笑,王芸生给彭天佑斟一杯酒道:“好故事!凭老彭讲的这个故事,免罚。”

彭天佑将酒一口饮下,又道:“刘贤弟此去江南可正是时候,避去多少是非啊。”

刘录勋一愣道:“此话怎讲?”

彭天佑嘿嘿一笑:“户部主事萨彬图这几天正拿着联名折到处邀人签名呢。听说,这样的联名折子还有好几个,矛头都直指甘肃的李侍尧和福崧。这事在朝里朝外闹得沸沸扬扬的,你们还不知道?”

刘录勋和王芸生都是候补官员,而且不像彭天佑一样是官场的老油条,打探的门路众多,因此是头一次听到这话,不禁都呆了。那边福崧也不由得停了筷子。

刘录勋道:“老彭,案子的事,我们都知道。只是听说圣上夸这个案子办得很好,还发明旨表扬了李大人等人。怎么有人要翻案?说这话可要小心,若无根据,恐怕要害人害己的。”

“你们还不晓得?甘肃那边的案子一传过来,京城这边就都炸窝了。你知道王亶望有多少银子吗?光从家里就抄出两百多万两银子(后来查明是三百多万两)。而他收受诸州县馈赠、贿赂,合白银数以千万计。那些银子去哪儿了?还有王亶望手下的王延赞、秦雄飞、福宁等近两百人都参与过分肥刮赃,这些人的银子也不止抄家所得的那么多,那些银子又去哪里了?大多都飞到了北京!可见这些地方官和北京连得很紧,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这次动的是上百根头发。案子是肯定翻不了的,但这福崧的日子还能好过吗?话又说回来,福崧这边也不好动,圣上似乎铁了心要保他,参福崧的本子铺开来都能遮住太液池啦,但圣上至今尚未表态,靠哪一头都不保险,还真不如一走了之。”

王芸生道:“我听说那福崧长得横眉张目、黑脸獠牙,一看就是要人命的主。这一回在甘肃一口气杀了两百多人,光砍掉的脑袋就装了十多筐。杀人那日,日色昏暗,阴风四起,血流成河,鲜血如溪,流出几百步,红汪汪的一大片,处处都是血色闪耀。后来的一个多月里,虽然接连下了几场雨,刮了一个月的风,但刑场之地仍是难褪血色,砂石土壤粒粒皆赤。每夜都能闻听群鬼哀鸣,每日都可看到不散的红光。”

福崧听到此忍不住轻轻冷笑。他是查出近两百名贪官,不过,所杀之人不过九十六人,定罪之人也不过一百三十三人,怎么会杀掉两百多人?而且,这些人都是按案情轻重、在案中的首从地位、身份官职、贪银数量等多个方面分批上报,分批处置的,至今还有一批人在等待今年的秋审,怎么会杀人杀出这么大个动静来?还说什么每夜可闻听群鬼哀鸣,每日可看到不散的红光,真是可笑之至。可见人言可畏,说不定在其他人口中,还有比这个更可怕的版本呢。

这时听那刘录勋道:“甘肃吏治败坏之极,贪污成风,因缘滋弊。听说甘肃是无官不贪赃,无官不受贿。甚至京中派人来甘办事,下人们都敢明目张胆地索贿,可见不用猛药难以治其贪病。李侍尧、福崧这样做,自有他们的道理。但杀人太多且大多株连了子族甚至三族,又嫌太残忍些。况且繁则乱,难道其中没有冤枉的吗?三个月即定案,就是冤枉,也没说理的地方呀。”

王芸生搛了一个大虾丸子放进嘴里,边嚼边道:“依老兄看,冤枉肯定是有的,残忍也的确有些。但这么一来,李侍尧、福崧可就名声震动,得了圣上的赏识啦。李侍尧本是个戴罪立功的死囚,福崧又是放了三年实缺却被派到甘肃办事没坐过一天实在位子的福建布政使,这一回两个人借这个案子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自然就有了政绩,有了圣眷。李侍尧这不就放了甘肃总督了吗?等福崧一回了北京,升官也是指日可待。”

这边吴盛实在听不下去了,悄悄对福崧说:“老爷,您甭跟这帮小人一般见识。我这就去叫老王头打发他们下去。”

福崧摆摆手道:“不用。京中的风声由此可见一斑,听听无妨。我的度量就真那么小吗?”

这时只听那边有人一拍桌子,在屋中踱了两步,朗声道:“贪赃者上亏国库下害黎民可杀,贪名者滥施暴政伤残一方难道就无罪吗?如今甘肃道府以上官员几乎为之一空,政令无可出之处,百姓无可诉之地,属吏竞为剥削,人民重受其困。难道是一个好官所为吗?”

说这话的正是刘录勋,他激动地走到窗前道:“我为县令必不以苛刻搜求为任,但尽心耳。”

话音刚落,不知从哪里冲出来几个戈什哈来,“唰”地撤去屏风。屏风后面站出一个人,一脸的冷笑,正是福崧。

三个人一愣,他们并不认识福崧,但看福崧九蟒五爪袍,锦鸡补服,挂着绣金饰鱼袋,旁边桌子上放着红灿灿的起花珊瑚顶子的顶戴,知道对方来历不凡,心中都有些发虚,竟一下子都哑了,默默地站着一声不吭。

“怎么不说话了?刚才说得挺热闹,福崧我深受启发啊。”

三人刚才不过是不知所措,现在可是吓傻了,个个噤若寒蝉。刘录勋忽听得“扑通”一声,回头看,只见彭天佑竟站立不住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刘录勋急忙一把将他拽起,然后率先打个千道:“下官刘录勋见过大人。”王芸生也同时打千,接着刘录勋的话道:“候补道台王芸生给大人请安。”他的话音刚落,只听得“扑通”一声,彭天佑双膝跪地,王、刘二人还以为他要行大礼,却又不见他叩头,只是嘴里喃喃着:“大人恕罪,小的一时胡说八道,罪该万死。”

众人都觉好笑。只听福崧道:“人你们也亲眼见了,我福崧长什么样呢?是横眉张目、黑脸獠牙吗?可见传言难信。”说罢,不再理会三人,扭头对吴盛等人道,“吃好了就走,咱们进城!”

众人忙不迭地起身离席,簇拥着福崧下楼而去。

三人眼看着一场大难竟这样轻轻巧巧地过去,心里不由得暗念“阿弥陀佛”。待福崧等人纷乱的脚步声渐渐远去了,王芸生狠狠地抽了自己好几个嘴巴子道:“活该候补的命,怎么说福崧就碰见福崧,这不是赶着牛车拉大粪—送死(屎)吗?”

彭天佑向两人伸出手道:“哎哟,我这两条腿现在还是瘫软的,站也站不起来,两位贤弟扶我起来。”

刘录勋指着他的腿道:“你不是好好地站着吗?还扶什么?”

彭天佑低头看看,才知道自己原来早不跪着了,掏出手绢抹抹头上的汗道:“祸从口出,今天才算明白此话的深意。”

刘录勋道:“福崧是皇上要重用的人,官阶品级又不知比我们高了多少,断无和我们计较之理。何况我们今日之话,并非全无道理,普天下在背后说狠话的人多着呢,他能一个一个都收拾得过来?”

彭天佑叹口气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听天由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