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崧听了刘录勋等三人的对话,虽然生了一肚子气,但也对京中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一住进驿馆,就派吴盛带了几个人分头去京里的几个朋友那里打探情况。吴盛等人才出去不久,福崧刚泡的茶还烫嘴呢,就不断有人来驿馆拜访。福崧叫吴全一律打发了。吴全走到门前道:“我家老爷刚刚跋涉千里来到京城,十分劳乏,不能见客。况此次来京城尚未拜见圣上,先会私客,恐有不妥。各位请回,过三日我家老爷自会派小的上府相请。”
吴全话虽说得周到,但没几个人听他的。门前的人开始是三三两两,渐渐地越聚越多,有些是仗着同年、门生的面子来巴结的,有的是有亲戚朋友连着甘肃的案子前来求情的,有的是探听风声想了解时局的,还有一些人是为甘肃的案子鸣不平来找福崧理论闹事的,甚至还有一些事不关己,成心前来生事看热闹的。这些人进不得门,又舍不得走,集聚门前,有人说好话,有人骂大街,有人见了熟人互相打招呼,甚至在门前聊了起来,乱哄哄的一片。
福崧听着外面吵吵嚷嚷的声音越来越大,料到门外必定是车马喧嚣,不知已经乱成什么样子了。刚入京城就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恐怕不是什么好事。虽然他福崧自己没什么错处,但话传出去,难保不被传得不像样子。这么一想便有些坐不住了,叫人拿了朝服换上,向门外走去。刚走到院中,只见院门口闪进一人。那人三十五六年纪,素金顶子后插蓝翎,五蟒四爪袍服,外套圆领对襟平袖紫鸳鸯补服,急匆匆向他这边走来。福崧一看就知是一个七品小官,皱着眉头问旁边的戈什哈:“怎么放人进来了?叫你们看好门就这么看吗?若是还在甘肃,非打三十军棍不可。把这个人请出去,再查查是谁放进来的?”
那人哈哈笑道:“老藩司不认得我了吗?怎么要把我赶出门去?”
福崧站定,仔细打量来人一番,突然急步过去拉住那人的手道:“原来是盛住先生。怎么做了官了?”
原来这盛住原是福崧在四川川北道做道台时所聘的幕僚,因其精明干练,心思缜密,所出之谋划往往要比其他人高明,帮了福崧不少忙,所以深得福崧赏识。福崧升任甘肃按察使的时候就只带了他一人跟着去。后来盛住因父丁忧辞了福崧回到老家,福崧虽惜才难舍,也没办法。临别时他赠了盛住三百两银子,之后两人再没见过。没想到四年后又在这里相遇。
盛住笑道:“下官现在是福建周宁府经历司经历,原是八品小官。因今年恰遇到外官三年一次的大计(地方官员每三年要进行一次固定的考察,叫作大计),我被拔为卓异官(就是获得优秀称号的官员),特来进京面见圣上,被加官一级成了从七品,正准备明天回去,可巧就遇到了大人。我就住在这驿馆的东房跨院内,本打算明日您见了圣上后再前来拜见,但门外找您的人久聚不散,恐怕会给您带来麻烦,所以赶过来送您一句话。”
“噢?什么话?请讲!”
“我猜大人肯定要去安抚外面的众位官员,对吧?”
“不错。”
“大人难道没有看出来这些人已经成了滚烫的热油,您一出去就是将一勺清水浇进油锅里,不仅不能扬汤止沸,反而会油星四溅,伤着自己呀。”
“此话怎讲?”
“门外那些人大多数是寻事来的。甘肃一案涉案者众多,京中早已闹得沸沸扬扬,您来的第一天,这些人就闻风而动,能有什么好事吗?而且,他们既然敢来,来得又这么快,必是有备而来。其中一些人不乏连着枝枝蔓蔓的关系。这些人若见不着您,最多不过在门外发发牢骚罢了。您倘若将大门一开,就是给大堤掘了个口子,后果无法收拾。况且未见皇上,先大张旗鼓地会见这么多客人,等您见了皇上,怎么去解释呢?恐怕您这着棋一步走错,就失了先机啦。”
“盛住。”福崧低声道,“依你如何?”
“事情其实很容易,小雀们一见了鹰就散了,大人只要找一只鹰就可。”
“谁?”
“阿桂大人。”
福崧恍然大悟。阿桂是太子太保、一等诚谋英勇公、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处领班大臣,位高权重,虽然不如和珅得宠,但就地位而言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而论起资历、威信,更是朝中第一。阿桂其人,平时不苟言笑,百官都有一点怕他。他先拿下原甘陕总督勒尔谨,接着将王亶望送到刑部,再将王廷赞、秦雄飞、福宁等二十一名参与此案的历任道府官员革职审办。阿桂将整个案子脉络理清后,才全权交给李侍尧,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河南青龙冈,会同河道总督李奉翰治理黄河。
福崧与阿桂共同鞍前马后,出生入死,共尝劳辛之苦。接着在查处冒赈案时,深得阿桂的赏识,被委以重任。两人虽是上下级关系,但已经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再加上阿桂非常器重福崧,福崧应该算是阿桂的死党了。这一回,福崧请他帮忙,自然有十分把握。
“仝先生(盛住虽是满人,但也有汉姓,姓仝),这趟差事就有劳你了。”
盛住微微一笑道:“下官也正要请缨呢。不过,我现在已非大人的师爷,不敢当‘先生’二字了。”
福崧这才意识到自己叫惯口了,点点头道:“虽四年未见,难改以前称呼了。”
盛住走了大约一刻钟,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都陆陆续续地回来了。户部主事萨彬图的确是递上了参福崧的联名折,他敢公开串联上折,明摆着是有户部尚书和珅给他撑腰。其他五部,还有三司九卿、都察院、大理寺都有联名折子。另有一些来自甘陕的风传竟也被一些人写进折子。此外,皇上肯定还会从大臣进言、民间传谶等其他的渠道得到些别的消息,整个局势看起来对福崧十分不利。
福崧只是咬牙听着,耳听得外面乱得让人心烦,派出去的人又一个个带回来坏消息。他心事重重,背着手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每进来一个报消息的人,他踱步的速度就快一些。约过了一个时辰,他已经是在屋中健步如飞了。忽然,他猛地停住脚步,回头道:“这屋子好热,把炭火灭了。”
在一旁侍候的吴盛颤声道:“老爷,火盆子早就熄了。看您走得一头汗,奴才没敢添炭。听说盛住先生回来了,有他在您就甭担心了,千万别急坏了身子。”
福崧抬头看看他,见他冻得直打哆嗦,一直在屋内侍候的两个戈什哈也是脸色发白,说话都冒着腾腾的白汽,再看自己却是浑身往外散热气。他知道自己失态了,伸手指着吴盛说:“你怎么穿这么单薄?还有你们,都去加衣服去。叫门外的人先进来侍候。”
“本来屋子里热得很,所以换了薄衣服。您当心着别着凉……”吴盛话还没说完,只听外面人声突然大了起来,如一个浪头打在礁石上,“哗”的一声,接着便悄无声息了,再接着是一连声的鸣锣声。
福崧猜到是阿桂来了,一步蹿到院内,说道:“快开中门,迎客。”
福崧迎到门口,见门前的人早就跑光了,还有几个在不远处探头探脑地张望。
阿桂从中门迈着方步走进来,福崧道:“大人,您老可真沉得住气啊。我在这里都快急死了。”
阿桂微微一笑,并不答话。走到福崧的院子里,进了厅堂,吩咐人把门关好,才道:“这里是驿馆,我不便多说话。但我可以给你先交个底,此事绝无大的干系。圣上是很支持你的,军机处的所有人也都上了本保你。”
此话一出,福崧首先联想到和珅,他不是闹得最欢实吗?十个参他福崧的有六个人的后台就是和珅!为何一下子改了性子了?这人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其实,福崧还是没有参透和珅这个人。和珅是最善于见风使舵之人,皇上既然决意要承认阿桂、李侍尧、福崧在甘肃搞的这个案子是对的,和珅多次旁敲侧击都没有效果,无功而返,他又岂能直接和皇上对着干?但和珅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一边上折子保福崧,另一边则组织一批人去倒福崧,并且派出精明强干的手下去查福崧的底子,看他有没有不干净的地方。一旦准备好了反击的弹药,他还是要毫不留情地向福崧开火。阳奉阴违、笑里藏刀才是他和珅的本性。不过,另外三位军机大臣,福隆安、梁国治、董诰倒都是和阿桂一条心,保定了福崧。福崧了解到最上层领导站在他这边,便气也匀了脚步也慢了,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
福崧深深地叹口气道:“甘肃一案我是为了自己吗?还不是为了大清的江山?这些人为何苦苦相逼?”福崧连着问出这三句话来,鼻子竟一酸,忍住了,又道,“我福崧为官清绝,刻苦如寒士。自问上无愧于天,无愧于圣上,下无愧于百姓,无愧于朝廷的俸禄,此心可鉴。而甘肃之案,乃是一省官员上下相蒙、联合欺君、贪污国库、败坏国纪。且一省之中枉法成风,腐弊丛生,已成大清一块必除之痈。剜之虽痛,但留之遗害啊。我在下面辛辛苦苦地做事情,回到京中却遭群起而攻之,我心难平!”
阿桂静静地听完,道:“福崧,你是明白人。官场中的是是非非、枝枝蔓蔓岂是能说得清、辩得明的?别看都一样穿着蟒袍补服,剥了这张皮里面的瓤子各式各样,每人做官的目的都不相同,什么样的人都有,你的所作所为肯定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自然要有反应。这些事应当放在心上,但不能放得太重。今后,还要做官,还要做事,没有一点心胸怎么能在官场里待得下去?话点到为止,我在这里也不能待得太长了。你想想明日早朝如何应对。”阿桂起身,福崧紧紧跟在后头相送,又道:“大人,我在邸报上看到,您又上了治河的奏本。要去黄河清淤疏河,筑堤建坝,您可要当心身体啊!”
阿桂道:“黄河的情势,我已经治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游这一段了,必须加紧工期,才能保证不前功尽弃。不然黄河下游北岸的千里沃土难保,万户黎民难活,我怎能放心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