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大清一品
3188600000054

第54章

李大鼎出了臬司衙门,坐进四人抬蓝呢大轿中,一阵风似的向学政行辕赶去。他怀揣着孟卫礼写就的名单和具结,就像揣了一盆炭火似的,开始觉得暖烘烘的,接着便觉得烫得要命,恨不得一步跨进窦光鼐的屋子里,立即拿出来商量对策。李大鼎撩开轿帘看了看外边,此时虽已是七月中旬,但晌午的日光仍如火一般,烤得大地直冒烟,到处都是明晃晃的,一片光斑穿过帘缝打在手上,竟觉得有些发烫。李大鼎听抬轿的人跑得呼哧呼哧的,累得厉害,刚要叫换人,见路旁走着一个年轻人,外罩深蓝马甲内穿青纱大衫,戴着青丝帽,全身上下灰簇簇的,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李大鼎认出是王义录,急忙隔了轿帘叫住他,下了轿走过去急问道:“王老弟,平阳一行怎么样?可否说服刘录勋?容姑现在哪里?”

王义录叹口气道:“都怪我耐不住性子,把事情给办砸了。”遂将之前的事讲了。李大鼎听罢,跳着脚大骂道:“好你个王义录,临走怎么说的?处变不惊,临事莫乱,一定要好言劝慰,与他讲清利害,利诱与威逼共用之,一定不能和他翻脸。你,你可辜负了窦大人—”

王义录不言声地听他骂完,蹲在地上只是叹气。李大鼎踹他一脚道:“亏你还是个耍刀弄枪的,怎么就这个熊样!跟在我轿后,一起回去报信。”

二人不多时就赶到了学政行辕,一起跑过三进院子来到内宅书房,却不见窦光鼐的影子。李大鼎因跑得太急,喘着气半天说不上一句话。王义录问家人道:“窦大人去哪里了?”

“出去一上午了……”话刚说了一半,见窦光鼐从外面走进书房。王义录和李大鼎急忙迎上去,刚要说话,窦光鼐摆摆手道:“都别说了,现在做什么都晚矣。今日巳时,阿桂已经将联名折子连同涉案实据用六百里加急送出去了。咱们是赶不上啦!”三人顿时无语,屋子里立刻沉寂下来,只闻屋外蝉鸣一声比一声紧,一声比一声响。良久,窦光鼐才抬起头道:“听天由命吧!”

闰七月初一,乾隆终于向天下明发谕旨:经阿桂、曹文植、伊龄阿等严密核查,窦光鼐所参之事皆无实据。浙省学政窦光鼐误听人言,未经确细访查,即以无根之谈,仓促上报。至于黄梅母死演戏一事,并无其事,乃该学政不顾污人名节,仅凭风闻而冒昧上奏,实属荒唐。着窦光鼐谨身饬行,据实明白回奏。至于福崧,经查尚无贪黩败检事情,其咎在于不能实力督催,失之柔儒,命调任山西巡抚。

闰七月初八的时候,邸报与明旨都已经到省。所谓“不能实力督催,失之柔儒”都是乾隆的主意,福崧虽然是代乾隆受过,但平调山西任巡抚,毫发未损,心中自然十分舒畅。因七月初十是阿桂的七十大寿,作为对阿桂办案的奖励并示荣宠,乾隆特赐如意红绒结顶冠、朝珠补服、蟒袍貂皮等物品,着人送到杭州,同时送到杭州的还有乾隆亲笔题写的祝寿匾额“平格延祺”,亲笔写的一副对联—“耆筵锡庆高千叟,云阁铭勋赞上台”。特别是这副对联,将阿桂夸成了一代勋臣。阿桂刚在浙江案中大胜,又得了这个彩头,高兴得连嘴都合不拢。当即命人将匾额与对联挂上,又叫人在门前放了一个时辰的炮仗。

阿桂的七十大寿,办得十分热闹。虽然阿桂没下多少帖子,只是给在杭的三品以上官员,以及自己和曹文植从京中带来的一干五品以上官员发了三五十张喜帖。但这是军机首领大臣的生日,又正巧在杭州来过,哪个地方官不愿意趁这个百年不遇的机会上赶着巴结?从初九开始,阿桂府上就门庭若市,人流如川,几乎全都是上赶着来送礼的,阿桂虽然让人腾了个屋来放礼品,可单初九这一天,送过来的礼物就将屋子塞满了。到第二天,阿桂只得让人再腾三间屋。他一边安排了人去,一边指着福崧道:“你呀你,在浙省做了多年巡抚,竟然仍未将这里官场习气改掉。难怪窦光鼐说浙江风气靡奢华侈,下官以奉迎为荣,上官以婪索为常。我看不是没有道理的。”

福崧苦笑道:“这里的习气相沿日久,不是两三年就能改过来的。下官也曾想有振奋之举,无奈精力都扯在弥补亏空上,一时腾不出手来治理。”

正说着,家人飞奔过来报说,现任巡抚伊龄阿,前任钦差、户部尚书曹文植和侍郎姜晟到了。阿桂急忙带福崧迎了出去。伊龄阿远远就向阿桂道喜,近了又看到福崧跟在后面,拍拍福崧的肩道:“老弟,亏空案你虽是虚惊,总算还捞了个山西巡抚。那里的山西老醯儿有的是银子,不怕你再欠下亏空。”

福崧道:“老哥说笑了,兄弟在浙江任上留下的事体,还请您多担待些。”

伊龄阿心照不宣,嘻嘻笑道:“这是自然,但话说到前头,有朝一日,兄弟我需要你帮衬时,老弟不要舍不得出血。”

正说话间,听阿桂的管家扯着嗓子喊一声开席,各院如回声般一声声传了下去。顿时上百桌宴席上人声鼎沸,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阿桂这边喜气洋洋,窦光鼐那边却是冷冷清清。

窦光鼐命人紧闭大门,概不见客,将自己锁在书房中自省。

乾隆谕旨上虽然痛骂了窦光鼐一顿,但最后让他“谨身饬行,据实明白回奏”,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不撤他的职,也没有什么行政处分,只需他将自己在浙江亏空案中的行为总结一下,给皇上写份检查,承认自己的过失,再说些有负皇恩的话,就可以了。这样,窦光鼐在浙江的二品官照当,红顶子照戴,学政事务照做。乾隆此举可以说是很给窦光鼐面子了,换了别人,一百个官有一百个人会立刻写请罪折子,而且写得是痛哭流涕,感恩戴德。

虽然数十年官场琢磨,已经使窦光鼐变得稍微知趣了一点,圆滑了一点,甚至懦弱了一点。在他接到谕旨的一刹那,他也曾想过颟顸引咎,息事宁人,这样乾隆有面子,前来查办亏空大案的各位钦差大臣及其属僚可以交差释负,浙江全省大小官员也可以安安稳稳地继续当官,而他自己不过是顺水推船,不用费多大劲就可重新做一个皇上和百官眼中的大好人。但窦光鼐毕竟是窦光鼐,虽然此事做起来简单,他却迟迟下不了决心。

天渐渐暗了下来,雀声已停,屋外隐隐传来阿桂祝寿的锣鼓声,晚霞打在窗子上,血样的红,而屋内的东西都带着一团团渐黑渐大的影子,平日里用惯的桌子、椅子、座钟、茶杯都变得像一只只怪兽,在轻轻地跳跃,似乎寻找着时机,随时都要扑上来。

“我也六十有七了。”窦光鼐自语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多少风光不同居。长江一去无回浪,人老何曾再少年。我还要图什么呢?也该回家养老了!”虽是这样说,他竟丝毫不能轻松,不能安心,不能得到宽慰。相反,他的良心却在隐隐作痛,这种痛越来越深,直至痛彻骨髓!他越来越激烈地拷问自己—为什么阿桂等人能一手遮天,颠倒黑白?为什么自己非要违心地屈从于这官场中的黑暗与高压,无良与沉闷?

窦光鼐在黑暗的屋子中,似乎看到阿桂正坐在椅子上略带嘲讽地望着他,他质问道:“中堂大人,黄梅赃款累累,你何以不从重办理,反而断其无罪?”阿桂慢条斯理地反问道:“你拿得出证据吗?”窦光鼐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他知道,浙江已经有一张黑色的大网,牢牢地将他罩住,让他无法冲出。要想不昧良心,踏实做事,活出人的尊严如何就这么难啊!窦光鼐走到窗前,猛地推开窗扇。闰七月中旬之夜,天已经有些凉了,一股清风扑面,窦光鼐深深地吸了一口早秋的空气,长嘘一声,郁结在他心中已久的不平之气,竟忽然有些淡了。他对着窗外喊道:“王义录在吗?你进来!”

窦光鼐已经决定,他要去做一件惊世骇俗的事。而这一举动,在清朝两百六十八年历史的官场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