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
3193900000025

第25章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5)

二、灵魂的距离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

使沟通受阻、理解无法达成,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显而易见的因素,另一个不易见的因素则是心的距离。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因为两个灵魂之间距离遥远,所以即便近在咫尺,也仿佛隔着天涯海角。

毕淑敏的心理小说《女心理师》中讲了一个典型的故事。一个名叫老松的男人找到心理医生贺顿,焦急地追问自己妻子大芳对其说了什么。因为他自杀未遂的妻子在此作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咨询,他想知道妻子自杀的原因。贺顿由于职业操守而不能告诉他,但是老松咄咄逼人。于是心理医生说:“你们是夫妻,是世界上关系最紧密的人,她宁肯死都不把心里话告诉你,你还来向一个外人问发生了什么?这本身就是悖论!也许,你最该问的是自己,你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番话将老松震慑了,他觉得自己不了解妻子是一种耻辱,于是决定进行心理咨询。

长篇小说《巴别塔之犬》给我的触动更为巨大。保罗的妻子露西从自家后院高八九米的苹果树上坠落身亡,当时只有他们养的狗罗丽在场,是意外还是自杀?作为语言学家的丈夫保罗为了知道真相决定教狗说话。在研究的过程中,保罗悲伤地回忆过去,充满了对妻子的思念与不解。与保罗一起参加教狗说话团体的一个男人,他的太太跟其他男人走了,他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于是产生了和保罗同样的想法——他妻子养的那条狗应该知道答案。是不是既痛心又荒谬?

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革命之路》中Frank和April是20世纪50年代生活在美国的一对中年夫妻,原本两个人都梦想着去巴黎,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在准备的过程中,丈夫Frank在工作中得到一个晋升的机会,放弃了原来的想法,企图说服妻子也放弃去巴黎的想法,已怀孕的妻子April选择在家自行堕胎,结果身亡。电影中有好几场触目惊心的夫妻争吵的戏,非常写实。据说,很多情侣看了这部悲剧电影后更加恐惧婚姻。

这部电影再一次让我看到了亲密关系中的巴别塔。那个夜晚,April演的话剧失败了,Frank开车带April回家,两个人在车内发生了争吵。Frank非要将车停在半路与对方好好谈谈,April则疲惫不堪,只想快点回家。后来他们又爆发了一次争执。Frank试图向April忏悔出轨的事情,他总是期望通过谈话解决两个人之间的问题,而April则期望他能够让她独自待着,最后April一路狂奔,离开房屋躲进树林。谈话在亲密关系中失去了沟通和理解的作用,变成了辩解和责备,变成了借口与伤害。语言成了障碍,沟通失去了作用和意义,似乎不沟通才能让关系维持下去。就像影片的结尾处,那对住在革命之路的老夫妇,作为房产经纪人的妻子正在兴奋地议论这对曾被她看好的夫妇,她的丈夫拔下助听器,远离妻子的话语,沉浸在一片寂静中。

元代女词人管道升写了一首著名的《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这首词表达了夫妻密切的命运,现在还被很多人用来形容伉俪情深。也许正因为恋人或者夫妻关系亲密才更易出现和存在巴别塔。因为离得近,才看得见这些那些的障碍。但是,因为看得见如此多的问题,感觉彼此离得更远了,这是不是个悖论?咫尺天涯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人与人之间是否永远存在无法跨越的天堑?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人类是否注定孤独?我们能否理解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子女、我们身边最亲密的那个他/她?如果答案是“不能”,人与人之间命定无法实现真正的理解,那么亲密关系于我们有何意义?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理解与被理解,都希望得到爱与接纳。

只要存在着不理解,关系中的巴别塔就无法消失,明明两个人身处亲密关系中,却感觉彼此形同路人,无法理解,深陷孤独与绝望。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一、停下脚步,带着空性,真诚地倾听

前几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值春日,路边的铁栅栏上攀爬着层层叠叠的蔷薇,枝繁叶茂,朵朵雅致的小花俏立枝头,煞是好看。迎面走来一对夫妻,女人歪着头看着一株盛开的蔷薇花,对身边的那个他说:“你看,这花多漂亮。”身旁的男人拿着手机,头都未抬吐了一个:“嗯。”看到此景我不禁哑然失笑。

如今手机的普及、即时通信软件的应用以及无线网络的覆盖大大方便了人们的联系与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是另一方面这也阻碍了人们的情感交流。大量的网络信息攫取了人们的注意力。我曾在某餐馆排队时作了一次简单的统计,在等候上菜的这段时间,十桌人中,只有两桌的人不用手机、不玩电脑、不看视频,彼此面对面在交谈。在拥挤的地铁上,你会看到大多数人都在拼命玩手机、刷微博、浏览新闻,给朋友发各种搞笑的段子,却很少谈及彼此的心事。走在街上,你会发现,从你身边走过的人通常不是在大声讲电话,就是在拿着手机更新微博。

我们讲的话越来越多,但触动心灵的话却越来越少,倾听的人也越来越少;我们浏览和制造的网络内容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安静写作和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高质量的相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心却没有因此越来越近。

你还记得上一次和恋人或者好友交换心事是什么时候吗?你多久没有安安静静、专注地听一个人说话了?

尽管使用同一种语言,有的时候人们还是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误会。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不想听”“不愿意听”或者“根本就没有听”“只听自己想听的”,所以才“听不懂”。

恋爱中的女人也经常存在“不想听”的情况。问一句“你爱我吗”之际就已经预设了答案,要求对方一定要回答“爱”,如果不是这个答案,无论对方说了其他的什么话,再多再真诚,都无法入她的耳、进她的心。

有个女友长相甜美,工作上也能独当一面,追求她的男生并不少,可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其貌不扬、家世与能力都普通的男孩。大家纷纷询问:“当初你为什么选择他呀?”她笑着答:“因为他认真听我说话,从不乱下判断,而且我说过的话他都记得。”

聆听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爱的艺术。人是一种特别奇怪的生物,只要有一个人用耳朵听你将自己的点点滴滴叙述出来,用温柔的心去承接你繁复绵密的心事,即便遭遇许多沮丧和痛苦,你都可以在倾诉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安慰和治愈。如果倾听者还能做到不带预期和偏见,不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急于作判断和给意见,笑的时候跟着你一起笑,哭的时候陪着你默默流泪,用自己的一颗心去感受你的那颗心,那疗愈的效果会更好。我相信任何一个懂得倾听的人都有一颗爱心。我想这也是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来访者的原因之一,因为真诚耐心地倾听,不急于评判,就可以起到治愈人心的作用。

停下你匆忙的脚步,心怀空性,摒弃成见和主观判断,去倾听,你就能理解和接纳一颗心。

二、从同一个窗户看世界

有个朋友年纪比较小的时候他父母离婚,而后父母各自再婚,他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因为父母感觉对他有亏欠,补偿心理显著,所以给予他的物质和爱其实并不比给再婚后才有的孩子少。但是长期以来他对父母都有隐藏或者显露的抱怨和不满。抱怨父母抛弃他,抱怨父母不够爱他,不满其他的兄弟姐妹对父爱母爱的分享。直到他自己结婚了,有了孩子后他才明白,当初对父母的抱怨中有许多是因少不经世事产生的自私,也明白父母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他接待过的一位乳腺癌患者身上。这位女性“从青春期就开始和总是批判一切的父亲作斗争。她希望两人能够有某种程度的和解,能够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所以十分期待父亲开车带她去上大学,因为这是—个两个人单独相处几个小时的机会。但是这次盼望已久的旅行却成了一场灾难:她的父亲总是在埋怨路边丑陋的、满是垃圾的小河,而她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垃圾,相反看到的是一条没有受到污染、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溪。她找不到任何方式来回应她的父亲,最后只得沉默。结果整个旅途就是他们看着自己的车窗外,互不理睬。

“后来,她独自一人重游故地,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路两边各有一条河。‘这一次我成了司机,’她十分伤感地说,‘而从驾驶员的位置上看到的小河正如我父亲所描述过的那样丑陋而被污染过。’但是当她学会从父亲的窗口看世界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她的父亲早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