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
3193900000026

第26章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6)

这些故事勾起了我内心对父母的感受。因为出生、成长在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好,我母亲本身并不太愿意做于家务之类的琐事,而我是家中的女孩,又被教育成“听话懂事”的孩子,所以寒暑假或者周末从寄宿学校回到家后,都主动帮母亲做许多家务,诸如做饭、煮菜、洗衣、打扫、喂养家禽等。尽管是自己的主动选择,但是多年来,我的心中一直对母亲有怨言:其他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不用干活,为什么只有我要干这么多活。后来,我也渐渐地知道,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主动干活是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赞赏,更多的爱和关注。而且我的心中也隐藏着恐惧:如果我不干活,父母就不再爱我了,也不会让我继续读书。后来,我考上外地的大学,离家千里,常常忘记给父母打电话,尤其是我的母亲。与她电话聊天时我往往心不在焉,接到她的电话也常常心烦。直到如今,我才开始理解她,她与我父亲白手起家,全凭两个人的苦干盖了房,养育了一双儿女,还供我念了大学,她为我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她已经非常努力了。我也看到:一方面,从小到大,帮助父母干家务活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家长并没有逼迫我,而我期望依靠多干家务得到父母更多的爱是一厢情愿,并没有和父母沟通过,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恋的幻觉;另一方面,因为从小干家务活,我受到了磨炼,受益匪浅,这让我成了更独立、生活能力更强的人。而且我对母亲的埋怨有偏见也有自私,对她的爱既缺乏感恩也缺乏理解。

《巴别塔之犬》中露西自杀之前发了最后一次脾气。因为丈夫保罗想将露西从抑郁中拉出来,给她一些面具设计的灵感。他放着自己的工作不做,自以为是地设计了几个神话人物与狗结合的面具,借此给露西找点事做,露西一再说,她只会根据自己的灵感做面具,“我有没有灵感都得靠自己”。当保罗一再坚持让露西完成他的设计,觉得自己的灵感并不比露西之前的差,并批评露西之前做的东西是鬼东西时,露西崩溃了。因为保罗的强加与执着于自己的逻辑,两个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唯有不将自我的意志强加于人,放下自己的逻辑,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才能达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不是天各一方,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们彼此相爱,紧密相连,却无法理解与沟通,你是飞鸟,我是鱼。

鱼和飞鸟如何能互相理解?不是鱼变成飞鱼,就是鸟变成水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站在对方的视角,看到对方看得见而自己看不见的东西。

三、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如果没有爱,两个人即便用一样的语言,身体近在咫尺,也会感觉陌生和遥远,无法相互理解;如果有爱,两个人即便用不同的语言,也能通过眼神、动作,做到彼此心意想通、灵魂贴近,就像作家池莉写的那个远嫁德国的女子,并没有因为语言不通而过得不幸福。

我在《自己选择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一文里,写了一些人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的例子,他们将自身的欲望投射给亲密之人,企图改变对方的决定或者行动,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种行为是“假爱”,会伤害人。那么爱是什么呢?歌手陈奕迅唱过:“爱是妒忌,爱是怀疑,爱是种近乎幻想的真理。”《圣经》对爱的定义则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慧敏大师说:“爱是陪伴,是时刻准备着用温暖的心灵来倾听;是相信,是除了爱,别无理由;是付出多少也不觉得可惜;是注视的目光。”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则表达了爱是一种能力、爱是一门艺术的观点。他说:“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爱,本质上应是一门意志的艺术,一门决定以我全部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人生命的艺术。”

这些关于爱的定义我都喜欢,我最认同的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的那句:“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说得多好啊,没有爱,理解与接纳谈何容易?没有理解与接纳的爱,那还是爱吗?

我是那种非常敏感,容易感受到细微的快乐,也特别容易变得沮丧、忧郁和愤怒的人。但是对于这一点我始终不肯接受,我觉得这是“不好的我”,一直想摒弃和摆脱这样的自己。所以每当我有负面情绪时,都会遭受双重痛苦。例如,我不耐烦时,还会责问自己:“你为什么就不能耐心点?”当我忧郁的时候,还受到自己内心“你为什么不能快乐起来?”的诘问和责难……

有一天我做早餐,先用豆浆机打豆浆,然后想做三明治。打开冰箱才记得昨天就已经把鸡蛋吃完了,于是只好放弃做三明治的想法,决定煎一煎面包,但由于我一时没有注意火候,就把面包煎焦了一点,因为没有鸡蛋心情就不太好的我开始变得更沮丧,心情更差。于是,我回房间想将情绪写下来,有利于缓解不好的心情。但是当我坐下来,打开日记本时,厨房的豆浆机已经停止工作发出了“滴滴滴”的声音,平时愉悦的“我好了,快来吃我吧”的声音此刻仿佛变成了催促声:“快,快点来干活。”我怒不可遏,拿起自己厚厚的日记本就往墙上猛烈地摔打,然后将其狠狠地扔在地上。这么发泄之后,我愤怒的情绪确实得到了缓解,但是即刻我就陷入自责的情绪里,“为什么要乱发脾气?”“为什么你这么容易愤怒?”我开始讨厌起这样的自己来。

我渴望变成一个完美的人,我喜欢好的那个自我,当不好的那部分自我出现时,我就难以接受。这种矛盾的心理在我身上存在了许多年,直到后来我看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大师卡尔·R.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一书才起了一点变化。

“我感到,当我以接纳的心态聆听自己时,当我能够成为我自己时,我感觉自己会更有效力。多年来,我觉着已经学会更真切地聆听自己;以至于我比过去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在特定时刻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意识到我在生气,或者的确感到我在排斥某个人;或者感到对某个人充满了热诚和友爱;或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毫无兴致,厌烦不已;或者我急于理解某个人;或者我渴望也害怕与某个人建立关系。我认为,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态度都是我能够聆听到的。换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我感到,如果我能够成为真实的自我,我会变得更加真切充实。我自己肯定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肯定没有完全达到自己所设想的机能状态,而接受这一点,对我来说,现在已经变得比较容易。

“当我接受自己真实的存在时,我就会发生变化。我相信我已经从我的来访者以及从我自身的体验中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只有彻底地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才能有所变化,才能超越自己现有的存在样式。那时,变化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

正是这些话让我深深地理解并接纳了自己,无论是积极快乐的自己,还是消极忧郁的自己,甚至愤怒不堪的自己,我都全然去拥抱这样的我,因为这就是真实的我。“I am what I am,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最荣幸是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不用闪躲。”

罗杰斯还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做真实的自己,与这个愿望的程度相等,他会发现不仅仅是他自己在变化,而且与他有关系的人也在发生变化。”

是的,当我越来越能接受全部的自己时,我内心深处对他人也变得宽容和大度起来,也更能看到对方真实的样子,接受他本来的样子。

在《巴别塔之犬》中,保罗在追忆过去的哀痛的过程中理解了露西,也获得了自我救赎。最后他明白:我要努力记住她原来的样子,而不是那个为了安抚我的悲伤而被我建构出来的形象。记住她原来的样子,就是我能送给我们的最佳礼物。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如果你爱自己,就能理解自己身上的种种矛盾之处,接受那个有诸多缺点、不完美但真实的自我,就不会在自我拉扯与自我争斗中消耗大量的能量。

如果你爱他人,就能理解他/她的那颗心,看见对方真实的存在,接受原本的那个人,而不是接受自己脑中建构出来的形象。你既喜欢他的好,也能全然接受他的不好,不会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想进行改变。

如果你爱生活,你既能追求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面对生活的痛苦与不幸,也能张开双臂,拥抱它们;你会感谢成功,感谢荣耀,感谢恩宠,感谢一马平川,也会感谢失败,感谢伤痛,感谢跌落,感谢悬崖峭壁。

如果你爱生命,既要爱生命的热烈与繁华,也爱生命的孤独与落寞,从生命之花的萌芽、繁花满枝到凋零衰败你都要一并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