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理人脉关系必知的九大玄机
3199200000032

第32章 说话中的玄机:一条巧舌,一团和气(1)

人脉关系之间存在“互酬互动效应”,即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报。保持和气,看似平常,可它却能引起人脉关系间的良性互动,是建立人脉关系的促进剂。不要因为图一时的痛快,而忘记了管住自己的舌头,有时候,一句话足以断送我们的友谊和交情。

话不能乱说,说话要有点风度

玄机解读:人有口就是为了说话,但关键是有些话该不该说。有的话利于他人也利于自己,该说就说,而不应该说的就不说。否则的话,就会因为自己说话不当,把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搞得一团糟。

在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而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人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这关键还是在于说活的方式方法。首先澄清一点,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只图一时之快,不讲方式方法。而那些因说话直而得罪人的人,问题就也在方法。有的人讲话不分场合,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心地坦诚,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当然会对你有意见。

再有一种情况,可能平时说话时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也会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自己说话直得罪了人,就可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取得谅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场合伤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义相反的话抵消前面说过的话的带来的副作用,对方见你已经改正错误,自会谅解你。

富兰克林是美国最成功的外交家之一,当富兰克林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位教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训斥了他一顿,情形大致如下:

“你真是无可救药了,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弄得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自在得多。你知道的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会费力不讨好,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接受了那些惨痛的教训。他发觉他面临社交失败的命运,于是,他立刻改掉傲慢、粗野的习性。

人们都清楚,“三缄其口”的典故:孔子到东周游历时前往太庙参观,左边台阶前站立的铜人,被“三缄其口”,即它的口被封了三层,背上刻着铭文,主要是说为人要慎言以免祸。铭文上写道:“古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孔子看了铭文,回头对他的弟子说:“记住这些话,虽然质朴,但却合情合理。”

由于“多言多败”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东汉时的伏波将军马援不仅自己言行谨慎,而且以此来约束其亲属。有一次,马援听说自己的侄子马严、马敦好讥笑别人,又结交轻薄子弟,于是马援给他俩写了一封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知道别人的过失,就像知道父母的名字,虽然心中清楚,但口中不可以说,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是我非常讨厌的。我宁愿死也不愿意听说子孙有这样的行为。”

相熟的朋友取在一起时,大家不免开开玩笑,互相取乐。说话不受拘束,原是人生一快事,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玩笑过头乐极生悲,因开玩笑而使大家不欢的事情也常常遇到。有些人就因此认为谈话时开玩笑一事应该避免,这未免也过分了,但玩笑话还是应该慎重说,原则是只搔到痒处,不可触及痛处。所以,说话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当众揭别人的短处。

任何人的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都会感到难堪,乃至愤怒,何必如此树立敌人。如果有的人品行恶劣,我们要知晓他的短处,不妨对他旁敲侧击,让他适可而止。如果相反,双方扯破了脸,对谁也不好。

第二,不故意宣扬别人的错误。

有的人喜欢拿别人的错误当笑料,到处宣扬,幸灾乐祸。这样做既伤了别人的颜面,又显示出自己趣味低下、庸俗,影响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

第三,不要询问别人的隐私。

很多人都喜欢刺探别人的隐私,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既然别人不愿把一些情况公之于众,你却把这些事抖落出来,当事人知情后,必然恼怒。

第四,不要把对方置于死地。

有的人言辞尖刻,得理不饶人,没理搅三分,唇枪舌剑,一定要让对方口服。对方即便一时话软,心中一定会耿耿于怀,他日也许会报复,因此我们说话要有“口德”。

第五,要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

有的人口才很好,大家也愿意听他说,可是他却不知道疲倦,非要等大家厌倦了,人都走了才停下来。更何况说得越多,你肚里的“经纶”就越少,所以说话要适可而止。

不能伤和气,别轻易与人争论

玄机解读: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意见与人相左时,当你的言行遭人非议时,你的惟一本能大概就是奋起辩驳。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往往就在这时发生了。

在人脉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论。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留心我们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都能引起争辩;甚至连某人的发式与妆饰也能引起争辩。

辩论是为了明是非,求真理。只要我们的辩论出自公心、就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论辩语言去参加辩论。

第一,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即为追求真、善、美而去积极地争辩拼。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

第二,树立正确的辩论道德观。把辩论置于科学基础之上。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辩论者要有高深的涵养;不搞诡辩,不揭隐私;不搞人身攻击;不把观点的敌对引申为人脉的敌对;不靠嗓门压人,有理不在声高,如果你能有制有节的音调语气道出你的理,其效果不亚于如雷贯耳。

第三,用真情、善意、美感与人辩论,就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与情恰恰是列车通往“积极争辩”的双轨,缺一不可。有位诗人说过,理是理智的心,好像一把全是锋刃的刀,让使用它的人满手流血。在争辩中,“理”是争的目的和取胜的保证。然而人又是感情动物,如果你在论辩中既能做到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明理,你的辩论将会成为一种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流。你们彼此会以这样的话语来结束论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让我心服口服。”真正是既争出了公理,又增进了人脉和谐,达到了积极论辩的目的。

为了避免无益的辩论,此时,你需对如下问题进行冷静思考:

1.如果你能最终获得争辩的胜利,它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大可不必动用你的“唇枪舌剑”,一笑置之最妙。同样,你向别人提出“挑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通过争论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发和教育的问题,不必在那无关宏旨的细节琐事上做文章。

2.你的辩论一番的欲望更多的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原因?——诸如虚荣心、表现欲望或面子上下不来。如果是感情原因,大可就此打住。同样,我们向人提出问题是否有感情的因素?如有,就同辩论的实质——探求真理背道而驰了。所以最好别去做这种不积极的提示而把他人引入无谓争辩的歧途。

3.对方是充满敌意的吗?他对你有深刻成见吗?如果是,那么在这种非理性的氛围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浇油。同样,如果你是处于这样一种心境,绝对不要向对方提出论题辩论,因为此时你提不出理性的论点,在辩论伊始,就注定了你失败的命运。

经过一阵唇舌剑,胜负已成定局。做好辩论的善后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观点的对立极易产生人脉间的隔阂。因此,学习辩论语言既要学会辩论技巧,更要懂得如何“解剑息仇”,这是在辩论这种特殊交际场合下,社交者做到言谈有“礼”的最高境界。下面就是使你达到这最高境界的三个途径:

1.如果你失败了,而且败得其所,必须要有敢向真理低头的胸怀。向真理低头并不等于向论辩者本人低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你所服从的是对方所道出的真理,只能说你同他一样,对真理有了同等水平的认识。在人格你们永远是平等的。所以,当你败下阵来的时候,应该以坦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在这场争辩中所受的教益,以此道出你人格的伟大。在心理不足以弥补因辩论失败所造成的遗憾。

2.如果你在辩论中已经眼见对方哑口无言,败势已定,便应拿出不杀降者的气魄来,一是主动打住话题,结束对立场面;二是巧妙地为对方搭个台阶,让他在不失面子的前提下得以“平安下台”,胜负自是彼此心照不宣,何不抓住重归于和平的机会呢?

3.如果你因辩论的需要而已经把对方打得一败涂地,切不可为了一点点虚荣把旗帜挂在脸上。人在得意时,克制更是一种美德。争论结束后,给对方端一杯茶,笑言一句:“瞧我们像孩子一样,这么认真!”或轻松自如地转一个话题。请记住:争论是一回事,人脉交情又是一回事。人性都有很软弱的一面,易被击垮也易被扶起,你只要说一两句得体的话语,便可恢复一个刚刚失去的心理平衡,让他重返愉快平静,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同见解的争辩过程是寻求真理的过程。辩论,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维护真理而相互劝说。然而由于论争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故此,辩论和寻常说话不同,它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因而有所谓唇枪舌剑之说。于是,大凡争论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愉快的,最容易使我们良好的交际愿望落空。如果你能够在论辩之前多投入一些思考,在论辩结尾搞好“善后”工作,就能使你在辩论这种特殊交际场合,既做到个人心情舒畅,探求了真理,又不伤人脉和气。

感谢要及时,诚挚地说声谢谢

玄机解读:无论是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只要能提供帮助者,都不要忘了面露微笑地跟他们说声谢谢。养成习惯后,不仅是你的事业前途,连你的人生观都将改写了。感情的语言能使人际关系更融洽更坚固。

感谢不仅要及时,而且要要情动于衷,言为心声。在情感真挚的前提下,做到声情并茂,表情恰当,让对方如沐春风,更能增加人脉关系的凝聚力度。

有个笑话:7岁的小慧手里拿着一支雪糕兴冲冲地跑来,对爸爸说:“小张叔叔给我买的。”爸爸说:“你说了‘谢谢’吗?”小慧说:“没有呀。”爸爸说:“真没礼貌。快去!对张叔叔说声‘谢谢’。”过了不久,小慧回来了。爸爸问:“谢过了吗?”谢了,但已经没用了。”小慧回答说。“为什么?”“张叔叔说不用谢。”

这则笑话是富有启示力的。在人脉关系交往中,有许多人士在不同程度上就是这个误区。他们在这方面主要有两个缺陷:一是认为没有必要说“谢谢”;二是确实不会说“谢谢”。上述两种情况,前者是观众认识上的问题,后者是技术能力上的问题,但都会对人脉关系交往造成不良后果,必须予以改变。概括起来,“感谢”有下列几种功能:

一、显示礼仪规范

现代社会中,感谢别人的好意帮助,是一种文明的标志,社会的规范。只有如此,一个人,才是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一个社会才是一个文明的、和谐的社会。

二、表达自我情感

人们在接受别人的善意言行之后,一般都会产生一种感激之情,情动于衷,发乎言辞。一句“谢谢”,常常就是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强化对方的好感

人脉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一方的善意行为必然引起另一方的“酬谢”,例如感谢。而这种“酬谢”又将进一步使对方产生好感,并发出新的善意行为。这样,就使双方的关系进一步达到融洽。

四、调节双方距离

任何一次或一种人脉交往都是在交际双方所结成的心理距离中进行的,适当的心理距离是成功的人脉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感谢语言是调节双方距离的一种技术。

在一般情况下,感谢起着调近双方距离的作用。但有的时候,感谢也有着拉大双方距离的特殊功能。有时在某些亲密的人脉关系中,例如恋人、亲人、密友之间,我们会使用一些社交场合中标准的彬彬有礼的感谢语,来显示自己对对方的冷淡态度,拉大对方的心理距离。

五、满足对方心理需求

“感谢”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一种对对方心理需求的满足。就不同的人来说,其心理需求是不同的。有的人希望你对他的言行本身表示感谢,有的人希望你对他的言行的行动或效果进行感谢,有的人则希望你对他个人进行感谢。因此,感谢者就应首先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尤其是小伙子对大姑娘表示感谢,更要对“感谢动机”这一行动采取慎重的态度。诸如:“谢谢你,想不到你一直在想着我”之类的话很容易造成误解,还不如只对对方行为本身进行感谢。因此,感谢一定要针对对方的心理需求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