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史玉柱最有价值的商场博弈
3207900000008

第8章 史玉柱的冒险精神(1)

举凡英雄之人,皆艺高胆大。史玉柱也是这样,也爱冒险,但他的冒险不同于莽撞,而是看到确定性后的“豪赌”。

第一节:弃官从商,不走寻常路

1.在统计局初露头角

1984年,史玉柱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工作,分配的理由是,数学系就是搞数字的,搞加减乘除的,而统计局也是搞数字的。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挺荒唐的,因为数学系实际上和加减乘除没有多大关系,主要研究的是逻辑。

不过,统计局的领导还是很重视这个浙大数学系毕业的人才的。分到单位没几天,史玉柱就被通知到西安统计学院进修,并且一去就是几个月。这次进修对史玉柱后来的影响很大,把他真正带进了计算机的世界。

当初在大三的时候,浙大数学系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是纯数学,一个是计算数学。史玉柱心想,纯数学太枯燥了,计算数学或许还能应用到其他地方,就选择了计算数学方向。不过,当时计算机还是小型机时代,进机房需要换衣服换拖鞋,自己编程还需要打纸带。史玉柱觉得计算机挺罗嗦,并有什么特别的功用,因此对它也没什么特别的兴趣。

但是,到了西安统计学院之后,进修班的老师是一个美国教授,号称抽样调查之父,他介绍了国外最新的抽样调查方法,其中的统计方法和抽样方法,没有一样能够脱离计算机的。

回到单位之后,史玉柱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农村抽样调查数据的处理。那时候,单位用的计算工具还都是很原始的,用计算器在那里加来加去。于是,史玉柱就提出要求,说应该买一台计算机。当时计算机还是很昂贵的设备,但是局里的领导也知道,计算机的确能提高工作效率,既然有人会用,很爽快的就答应了。不久,史玉柱就南下广州,花5万块钱扛回了一台IBM计算机。

有了计算机之后,史玉柱的生活整个变了个样儿。他那时候还没结婚,就自己一个人,别人下班了,他还在机房里不停的琢磨、研究。这时,史玉柱的计算数学功底开始发挥作用。因为计算机编程不是难在语言,而是难在算法,所以一般计算数学出身的人编软件,要比计算机系编软件的人水平高。

没过多久,史玉柱就编成了一套很实用的数据处理软件,用这种程序,过去统计局要用20、30个人才能完成的活,现在只要找两个录入员,一两天的工夫就干完了。

统计局一般是每年秋天做一次统计,汇总一下,以前总是有一大批人在做这个工作,结果被史玉柱这么一弄,一下子很多人就没事可干了。当然,单位也就安排这些人做其他的事。史玉柱自己也没事干了,闲着也是闲着,既然有这么好的统计数据程序,史玉柱就开始琢磨着能用它分析出点什么。

后来,史玉柱又编写了一个分析软件,用它可以分析出很多有用的数据,比如年收入400元以上的农民会买哪些东西,其消费特征是什么;年收入400元到500元的农民的消费特征又是什么,等等。把这些数据抽出来一汇总,然后再和平均数一对比、一分析,就能得出很多以前的统计人员连想都想不到的东西。

史玉柱的软件不断完善,不久,这套软件就在各地统计局纷纷流传开来。1985年,国家统计局在河北唐山召开全国统计系统年会,在年会上,要求全国各地的农村抽样调查都使用史玉柱编写的软件。史玉柱也因此得到了30元的奖金和一个技术进步奖。相比当时每月54元的工资,史玉柱很有成就感。那年史玉柱仅仅23岁。

2.保送为深大研究生

史玉柱在编完软件之后,就开始基于那些通过软件分析出来的数据,写一些关于农村经济问题的学术文章。不久,文章纷纷发表在一些学术价值很高的杂志上。碰巧的是,当时的安徽省副省长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看了不少史玉柱的文章,很是欣赏。

副省长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同时也是深圳大学的客座教授,通过这层关系,上级决定将史玉柱作为年轻干部中的“第三梯队”培养,保送到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做这位副省长的进修研究生,同时做出许诺,“只要史玉柱一毕业,马上就可以定为处级干部。”

那时候,“官本位”思想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的价值观念,史玉柱年纪轻轻的就可以在省委大院“捞”个处级,任何人都会有理由为他的光辉前景进行美好的想象。

不久,史玉柱只身南下,来到了当时正是全国开风气之先的深圳。

到了深圳大学,史玉柱很快就发现,这里真是一副欣欣向荣的场面,学生们的精神面貌跟内省完全不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其经济头脑都特别活跃。

史玉柱上学的专业是软科学,实际上就是数学和经济的结合,把数学应用到经济研究上面去。史玉柱的导师是副省长,一个学期顶多也就来上几次课,其它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

当时,深圳大学里几乎每个学生都在搞勤工俭学,副省长带的学生除了史玉柱之外还有两个,他们都觉得要面子不愿意去,就跑到软科学系里做了助教,也就是帮老师们改改卷子和作业什么的。

史玉柱和那些师兄弟们不同,他尝试着做一些小生意。当时,有个合肥的朋友寄钱过来,托史玉柱在深圳买些录像机,史玉柱一台就可以赚上一两百元,他觉得这样的生意很不错。

那时候,学校气氛非常活跃,几乎每天都有外面的人来讲座。而且来这里演讲的都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名流,各个领域的都有,什么政治、经济、科学……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

1988年,史玉柱听到了当时四通公司总经理万润南的讲座,对史玉柱的触动非常大。万润南当时谈的是四通是如何创办的,题目的大意是说“泥饭碗比铁饭碗更保险”,说白了,四通是一个泥饭碗,国家机关是铁饭碗,但是四通这个泥饭碗要比铁饭碗更能变成一个金饭碗。

从那时起,史玉柱就开始了商业思想上的第一次洗礼,有了下海创办企业的想法。除了听讲坐之外,史玉柱还在图书馆里看了很多国外的关于经济方面的书。从这些耳濡目染中,他逐渐形成一个认识:中国的将来,市场经济肯定会成为一个主流。

弃官从商,勇于冒险

1988年,史玉柱从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回到原单位安徽统计局,局里兑现原来的承诺,升任他为处级干部。在这种情况下,按着一般人的想法,史玉柱本应该踏踏实实的工作,从一个年轻的处级一步一步往上升,过着旁人羡慕、称赞的舒适安逸的生活。

但是,如果事情真是这样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就不会有现今活跃在网络游戏领域里的奇人史玉柱了。同理,也就不会有那一段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商界传奇了。幸好故事有着另一个开局,这个开局对于今天的史玉柱来说是非学完美的。

真正的成功者是不会安于现状,更不会甘于现状的,史玉柱从小性格中的求新求变、坚强、勇敢与不服输的精神,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回到单位不久,便作出了几乎令所有人都意料不到的抉择——放弃唾手可得的仕途,“下海”创办企业。

事实上,在毕业的之前,史玉柱就已经下定决心,既然市场经济是未来的主流,毕业之后就应该去下海,而不是再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中去,白白的浪费自己的青春。

领导和同事们都为史玉柱感到惋惜,就连平素最了解他的父母此时此刻也感到不可思议。放着稳稳当当的“官”不做,舒舒适适的日子不过,偏要辞职,自己把自己推到东漂西泊的未知中,不是发了“疯”又是什么呢?但只有史玉柱自己明白,他的心里正涌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创业冲动。

辞职后,史玉柱通过合肥倒录像机的朋友,认识了一些当地计算机界的人,其中有一个是专门倒卖计算机的代理,史玉柱就找他借了一台IBM电脑,在家里自己编写软件。

在省统计局里,史玉柱已经发现了一个市场机会,当时四通电脑打字机已经非常流行,一台大概要2万多元,每个单位还都得买,但是这之前,一般政府部门,就是每个局、每个厅、很多处都已经有一台电脑了。史玉柱觉得让电脑放在那儿,还要再另外花钱买打字机真是一种浪费,所以他就想要编一个软件,可以直接用在电脑上打字,这样就会节省下买打字机的2万多元。

半年之后,这套后来被称为“M-6401”的文字处理软件,在史玉柱合肥的家中诞生了,他送了一套给原单位。几张软盘一装,就能打出比四通打字机24点阵更漂亮的64点阵字,而且编辑屏幕也比四通打字机的一窄条宽得多,从此以后,单位里的那台四通打字机搁置一旁了。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电脑技术,特别是在文字处理、桌面印刷排版领域,还处在非常原始的状态。而这也可以追溯到今后中国几乎所有电脑公司的发源,从四通、联想、方正、金山到巨人。史玉柱正好赶上了那个时代。

当时的史玉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己搞的这个东西“有戏”,它打破了专用文字处理机甚至超过了通用电脑的价格这一规律。那时候,金山的WPS还没出来。史玉柱决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个领域里闯出一条属于未来之路。

第二节:冒险是成功的起点

曾有一句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自是贬义,然而作为企业家,没有冒险精神肯定是不行的。谨小慎微的人将错过机会,错过财富,自然也不会成功。

史玉柱认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首先就要具备敢冒风险、抵御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资质,缺少这种资质,你就很难向真正的成功迈进,顶多也就是小打小闹。也就是说,企业家身上要有一种“赌性”。而这种“赌性”很少是后天养成的,一般都是先天就具备的。众所周知,史玉柱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天生的赌徒”。

1962年出生的史玉柱,在安徽省怀远县城里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史玉柱的父亲是一名县公安局干警,母亲是普通工人,对他的要求比较严格。由于痴迷小人书,史玉柱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居然成了留级生,气得母亲把他整整一箱小人书全都烧光了。

史玉柱从小就是一个闲不住的孩子,总想捣鼓点什么,小人书没有了,他就找来《十万个为什么》看,很快就又迷上了科学技术,千方百计地去试验和探究。他动手装配过简陋的收音机,把家里的大闹钟拆开来研究它为什么会发出声音,甚至还自行配制过黑色炸药,爆炸声把家人吓出了一身冷汗,从此获得了“史大胆”的绰号。关于这件事的披露,还有一个故事。

我们都知道,人都有好奇之心,因此那些名人的成长历史总是被关注的对象,但是关于史玉柱的成长,他自己总说“默默无闻、平淡无奇”,所以后来有一名叫王溪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挖掘到这则趣闻之后,所有关于史玉柱的追踪报道,在讲到少年之事时,往往都引述1992年5月27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告文学《巨人的风采》的一个片段。《巨人的风采》中是这样写的:

“他永远忘不掉他在安徽怀远县城度过的童年和少年。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为他打开了一个五色斑斓的世界,他按照书上‘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方自己调制了土炸药,一声爆炸震怒了父母,也从此被冠以一个威风凛凛的外号:‘史大胆’!他对复杂的东西总要探个究竟,出于对魔方的好奇,上外语课时他便干脆躲在教室最后,一堂课一堂课不停地玩……他总感到有一片神奇辉煌的领域在吸引着自己……内心深处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坚定了。”

据史玉柱自己说,这件事他只讲过一次,就是那次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讲的。在几年以后,巨人危机爆发,喜欢猎奇的香港《广角镜》杂志的记者,专门跑到安徽怀远,把史玉柱家早年的住房和读书的学校都拍了照片,还生动地讲了土炸药和魔方的故事,史玉柱看了这些报道觉得非常好笑。

实际上,史玉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超乎常人的东西,他与所有的少年一样富于幻想,小小的举动和事例很多,但大部分都很平淡,时间和地点不确定。至于外界很多关于史玉柱“不安分”的描述,有些完全属于记者们“不求细节真实”的合理想象。

另外,史玉柱长大以后似乎也是一个没有多大野心的人,否则他就不会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省城,并且早早地经人介绍就成家了。再者说,史玉柱从深圳大学毕业后又再次回到了合肥,在特区呆过、看过别人创业的人,又回统计局甘心做他的小职员,他似乎也无他求。但其实这并不是真相,史玉柱那些年之所以看似平静、安份守己,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真正值得自己去冒险的东西,一旦他发现了这种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冲过去,一发而不可收,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阻挡。回到安徽后不久,史玉柱便找到了那种他可以为之冒任何风险的东西——汉字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这种东西是一种电脑程序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