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凭什么搬动巨蟒
有一则管理寓言:
蚂蚁驻地遭到了蟒蛇的攻击。蚁王在卫士的保护下来到宫殿外,只见一条巨蟒盘在峭壁上,正用尾巴拍打峭壁上的蚂蚁,躲闪不及的蚂蚁无一例外地丢掉了性命。
正当蚁王无计可施时,军师把在外劳作的数亿只蚂蚁召集起来,指挥蚂蚁爬上周围的大树,让成团成团的蚂蚁从树上倾泻下来,砸在巨蟒身上,转眼之间,巨蟒已经被蚂蚁裹住,变成了一条“黑蟒”。
它不停地摆动身子,试图逃跑,但很快,动作就缓慢下来了,因为数亿只蚂蚁在撕咬它,使它浑身鲜血淋漓,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一条巨蟒,足够全国蚂蚁一年的口粮了,这次战争虽然牺牲了两三千只蚂蚁,但收获也不小。蚁王命令把巨蟒扛回宫殿,在军师的指挥下,近亿只蚂蚁一齐来扛巨蟒。他们并不费力地把巨蟒扛起来了。
然而,扛是扛起来了,并且每一只蚂蚁都很卖力,巨蟒却没有前移,这是因为:虽然有近亿只蚂蚁在用力,但这近亿只蚂蚁的行动不协调。他们并没有站在一条直线上,有的蚂蚁向左走,有的向右走,有的向前走,有的向后走,结果,表面上看到巨蟒的身体在挪动,实际上却只是原地“摆动”。
于是军师爬上大树,告诉扛巨蟒的蚂蚁:“大家记住,你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巨蟒扛回家。”统一了目标,军师又找来全国嗓门最高的一百只蚂蚁,让他们站成一排,整齐地挥动小旗,统一指挥前进的方向。
这一招立即见效,蚂蚁们很快将巨蟒拖成一条直线,蚂蚁们也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指挥者们让最前面的蚂蚁起步,后面的依次跟上,蚂蚁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很快将巨蟒抬回了家。
蚂蚁凭什么能够战胜巨蟒并将重量数万倍于自己的巨蟒搬回家?单靠一只蚂蚁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无数只蚂蚁结成有共同目标且动作协调一致的团队才能完成。
蚂蚁的团队意识是一个自觉意识,并没有任何蚂蚁去督促,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同样,公司和员工也有着共同的利益,公司和员工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团结在一起,协调作战。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独行侠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在今天,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处于什么环境,都无法脱离其他人对你的支持而一个人完成所有的事情。
我们的成功,不是完全属于个人的,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人,每天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接触到众多的伙伴、同事、朋友。这个时候,团队就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不可能脱离别人而单独做成一项工作。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他的弟子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
一滴水如果放到大海里,始终都不会干涸,那么一个人呢,又是怎样?一个人就好像存在于社会中的一滴水,如果不懂得寻找一片大海,那他就像陆地上的一滴水一样,迟早也会“干涸”。
我们都知道项羽和刘邦争霸天下的故事。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战争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属于实力派人物,其势力远远超出刘邦,而且他“力拔山,气盖世”。若论单打独斗,别说他能以一当十,就是以一当百也不为过;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他亲临战斗,则每战必克,刘邦则临战必败,但结果却是刘邦势力越来越大,而他的势力却越来越小,最终落得个被围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他至死也没弄明白,他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反观刘邦,不仅本领不如张良、萧何、韩信这“汉初三杰”,而且还“好酒及色”,早在当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简直就是地痞流氓。但在与项羽的战争中,却最终打败项羽,夺得天下,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为什么?刘邦在建国后的一次庆功会上,曾向群臣解释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刘邦把胜利的原因归结为他能识人用人,而项羽则不能识人用人。刘邦的说法传承日久,并经过历史的强化而成为他战胜项羽的最佳解释。但归根结底,刘邦的胜利是团队的胜利。刘邦建立了一个人才各得其所、才能适得其用的团队;而项羽则仅靠匹夫之勇,没有建立起一个人才得其所用的团队,所以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公司,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个人的力量,就算你表现得再完美,也很难创造出很高的价值,所以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由于团队的重要性,“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这个观点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现代的企业所采用。
在团队中,强调的不是个人的工作成果,而是整体的工作业绩,强调的是总体业绩的总和要大于个体业绩的总和,即团队的业绩大于各部分业绩的总和。
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说:“如果你想创造一家企业,不论其规模如何,你都必须建立这样一个团队,它能够聚集所有成员的努力,并赋予那个熟得不能再熟的词‘团队工作’真正的含义。对于我来说,那更多的是所有活动的目标,而不是达到某种途径。”
团队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现代员工的生存方式,员工的唯一选择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在的团队中去。任何认识不到团队价值的人只能自食其果。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这样描述团队:首先,一个团队有一个清晰的目的或使命,这个目的或使命通常包含在企业的使命中,它反映了企业的远大目标。正是凭着这个目标,团队才有了一种方向感。相对于整个团队来说,小组也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小组每个成员的作用也很清晰明确。其次,高绩效团队有充满活力的领导者,领导者知道怎样利用团队各个成员的力量,因此能高质量地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远超出单个成员的能力。第三,在高绩效团队中,沟通是开放和坦诚的。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合作发现并处理分歧。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参与决策,而且小组可以做出重大决策向前推动工作。最后,高绩效团队的气氛良好,每个人以成为团队的一员为荣。他们一起庆祝成功并总结失败,将失败当做学习的机会并且努力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对企业而言,一个个人才就像一颗颗晶莹圆润的珍珠,企业不但要把最大最好的珍珠买回来,而且要有自己的“一条线”,能够把这一颗颗零散的珍珠串起来,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如果没有这条线,珍珠再大、再多还是一盘散沙。那么,这条线是什么呢?就是能把众多珍珠凝聚在一起,步调一致,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团队精神。
一家有影响的公司招聘高层管理人员,9名优秀应聘者经过初试,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闯进了由公司老总亲自把关的复试。
老总看过这9个人详细的资料和初试成绩后,相当满意。由于此次招聘只能录取3个人,所以,老总给大家出了最后一道题。
老总把这9个人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指定甲组的3个人去调查本市婴儿用品市场,乙组的3个人调查妇女用品市场,丙组的3个人调查老年人用品市场。老总解释说:“我们录取的人是用来开发市场的,所以,你们必须对市场有敏锐的观察力。让大家调查这些行业,是想看看大家对一个新行业的适应能力。每个小组的成员务必全力以赴!”临走的时候,老总补充道:“为避免大家盲目开展调查,我已经叫秘书准备了一份相关行业的资料,走的时候自己到秘书那里去取!”
两天后,9个人都把自己的市场分析报告送到了老总那里。老总看完后,站起身来,走向丙组的3个人,分别与之一一握手,并祝贺道:“恭喜三位,你们已经被本公司录取了!”面对大家疑惑的表情,老总呵呵一笑,说:“请大家打开我叫秘书给你们的资料,互相看看。”原来,每个人得到的资料都不一样,甲组的3个人得到的分别是本市婴儿用品市场过去、现有和将来的走势分析,其他两组的也类似。老总说:“丙组的三个人很聪明,互相借用了对方的资料,补全了自己的分析报告。而甲、乙两组的六个人却分别行事,抛开队友,自己做自己的。我出这样一个题目,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看看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甲、乙两组失败的原因在于,你们没有合作,忽视了队友的存在!要知道,团队精神才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保障!”
正如这位老总所言,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保障。团队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概念,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员工也离不开他所在的团队。团队的目标就是所有成员共同的目标,团队价值就是员工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团队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习惯,而团队精神的树立是建立在对团队所能产生的巨大价值的判断之上。
为了团队目标,团队的成员应该团结在一起,以便企业和老板调动主观能动性、挖掘成员的个人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最终推动团队业绩的整体提高。
木桶理论——不要拉团队的后腿
能否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构成团队的每个个体的素质;二是个体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团队管理者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者艾尔·赫希曼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木桶原理”,即木桶的装水能力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众所周知,一个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一个木板长度不一的桶,这个桶到底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长木板的长度,也不取决于各个木板的平均长度,而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条以及木板之间的缝合程度。另外,一个木板长度相同的桶,装水的能力是由木板间的缝合程度决定的。
用木桶理论来解释影响团队关系的三个因素再合适不过了。在影响团队的第一个因素中,决定团队整个水平的关键在团队中那个能力最低者的水准;在影响团队的第二个因素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各木板之间缝合的密切程度,如果板条不能紧合或是出现裂缝以及漏洞的话,那么这个桶是根本装不住水的;在影响团队的第三个因素中,管理者就如同木桶的设计者和制造者,木桶能装多少水与他有直接关系。对于这个团队的员工来说,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各项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如何使自己与同事的协作更加密切与融洽,要为团队作出贡献而不是拖整个团队的后腿!
在公司中,所有员工的水平参差不齐,就如构成水桶的木板长度不一样那样,装水的能力是由那块最短的木条决定的。可是,如果把这块最短的木板去掉后用其他的木板重新做新的木桶,那么这个桶的最短长度就提高,装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在一个团队中,假如没有扯后腿的员工,这个团队所创造的价值比有他在这个团队时创造的价值还多,那么公司必定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员工炒掉!因为如果员工想在自己的团队长久地待下去,还想有工资来维持生计的话,你唯一的选择就是:不要成为最短的那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