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皇家养生:中国历代皇室养生法揭秘
3218900000018

第18章 即药补,又食补(2)

智能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液化智能亦然。本项研究表明,清宫长春丹可改善老年人心算速度、数字符号速度、数字广度和左右手跟踪反应。这说明,服用清宫长春丹后,老年人的记忆力、心智敏捷度、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等重要的液化智能组成部分,均得到改善,其效果优于目前临床上广为应用的促思维记忆的脑复康。毫无疑问,清宫长春丹具有抗衰老、抗自由基、降血脂、抗疲劳和抗乏氧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清宫中另一个补肾成药——清宫寿桃丸:本方为乾隆朝宫廷常用的补肾药方,由益智仁、大生地、枸杞子、天门冬、人参、当归等十余种中药组成,大都属于传统的延年益寿之品。经陈可冀、周文泉、李春生等专家采取以上同类方法,对寿桃丸抗衰老和目前常用的维生素E抗衰老对比研究表明,服用这两种药后,肾虚症状都得到改善,衰老程度均有所减轻。但寿桃丸对降低肾虚衰老见证积分值、疲倦、头痛等7个肾虚衰老症状的效果,比维生素E更明显。另外,在提高记忆广度,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含量,以及改善最大呼吸气流速和第一秒时间肺活量百分比的效果等方面,均较维生素E为优。

中医“肾”不同于西医“肾”,其功能更广泛,内涵更深刻,理论更奥妙。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医“肾”不单是个泌尿器官,它与神经、内分泌、智能、代谢等系统有着密切联系。专家们从而推测,清宫寿桃丸的延缓衰老作用,可能是通过补益肾阴、肾阳,对机体老化的多器官、多功能系统进行综合性调节的结果。中医“肾”,可能是研究健康长寿的一个关键。

清官健脾益胃主成方:八仙糕

清宫另一个重要的药补方法,就是“补脾”。中医“脾”,并非西医解剖学上的脾脏,而是几乎包括脾、胃、肝、胆在内的所有消化系统的器官及其功能,为人的后天之本。中医最高经典《黄帝内经》对脾的功能概括为四条:一、脾主运化。脾有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的运化功能,即脾不仅能输送胃中津液到全身各部分,供给各组织器官以营养,又能运化全身水湿之气,促进水液的循环和排泄,以维持人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二、脾主肌肉。饮食入胃,通过脾的运化吸收以营养肌肉;三、脾主四肢。四肢百骸所赖以活动的物质,乃来自饮食所化之精微;四、脾统血。脾不仅有运化输布营养精微、濡养全身之功能,而且还有统摄血液之作用。如果脾的功能不好,失其统摄之职能,血液就会由脉外溢,出现各种出血疾患。脾的以上功能说明,脾虚是导致营养不良、气血亏损、人体衰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医在延年益寿方面十分重视健脾养胃,以强后天之本。

清宫最重要的健脾益胃成方——八仙糕,由党参(或人参)、茯苓、白术、薏米仁、芡实、扁豆等8种中药组成,性味不热不寒,平和温补,健脾益胃,屡有良效,故宫中常用之。

据清宫医案记载,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二月十九日起,至八月十四日,皇上用八珍糕四次,用过二等人参八钱。另外,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十二月初九日起,至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十二月初三日,皇上用八珍糕九次,用过四等人参四两五钱。当时,乾隆帝弘历已年过八旬,暮年之人,先、后天俱亏损,阴阳气血虚损错乱,因此这种疗法非常适合他。

到了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更喜欢服用“八仙糕”。清宫医案记载: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九月十三日,御医李德立为慈禧太后开了八珍糕的药方——茯苓、莲子、芡实、扁豆、藕粉、薏米各2两,共研极细末,加白糖,兑为糕。据说,慈禧太后长期因脾胃不和而经常服用此糕。陈可冀、周文泉等专家,通过《清宫八仙糕治疗老年人脾虚证的疗效分析》研究,证明老年人服八珍糕后,脾虚见证积分值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八仙糕对脾虚证有较好疗效,尤其以脾虚偏阳虚者疗效明显。研究观察还表明,八仙糕能提高木糖排泄率及血清胡萝卜素浓度,故可推知八仙糕有加强小肠吸收功能的作用。

慈禧太后的补身圣品:“茯苓饼”

当然,清宫补脾之剂并不限于八仙糕。除了八仙糕外,仅慈禧太后一人常用的补益剂就有茯苓饼、保元固本糕、十全大补丸、扶元和中糕、加味扶元和中糕、扶元益阴糕、加味扶元益阴糕以及噙化人参等等。这些药剂大都是脾肾双补,先天与后天并重。专家认为,这些方剂理法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对今人颇有借鉴价值。

现在将慈禧太后常吃的茯苓饼作一介绍。茯苓是一种名贵真菌,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菌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等功效,可以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停饮不食、脘闷腹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茯苓既是药物,又是食物,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上品”之药。在封建王朝时代,茯苓早已被视为延年益寿之珍品。慈禧太后就将茯苓作为日常性的补品来享受。她令御膳房制作茯苓饼,其做法是:用茯苓细粉和精白面粉配制,中间夹上白糖、蜂蜜、芝麻、桂花等香甜的馅料,便成为茯苓饼。西太后不仅自己长期享用,还经常用茯苓饼赏赐有功之臣。

在清代,朝野都有用茯苓作补品的习惯。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多处写到茯苓。如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写道,五儿的舅母为了答谢五儿妈所赠玫瑰露,特意包了一包茯苓霜给五儿妈说:“昨日有广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余外给了门上一篓作门礼,你哥哥分了这些。昨儿晚上,我打开看了看,怪俊,雪白的。说拿人奶和了,每日早起吃一钟,最补人的。没人奶就用牛奶;再不得就是滚白水也好。我们想着正是外甥

女儿吃得的。”

茯苓饼作为一种上好的补品,一直延续到现在。目前,北京市场上出售的茯芩饼,已成为外地来京出差者、旅游者最青睐的重点食品。近年来,我国一些食品企业已将茯苓制成茯苓酥、茯苓糕、茯苓饼、茯苓酒等保健食品,深受海内外人士欢迎。据报道,南美洲的黑人有烧食茯苓的习惯。近代西方一些国家还将茯苓列为海军的常用食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茯苓所含的茯苓多糖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配合恶性肿瘤的化疗、化疗和手术治疗,可以增加食欲,保护骨髓,改善症状,减轻放、化疗的反应,提高疗效,而且具有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是一个颇有前途的抗衰老药种。

药食同源,古代宫廷的药膳食方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就是运用食物或者在食物中加上中药即做成“药膳”,来补益人体正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强壮身体、防病治病的目的。许多临床医生认为,食补常常能起到单纯用药物不能起到的作用,甚至比单纯用药物更有效果。这是因为,人体的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物质,而饮食五味中的精微营养物质则是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人体气血的直接来源。我国历代传统的食物疗法专著达三百余部之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药食同源”理论源远流长,上古时代关于“神农尝百草”

的传说,就反映了中华先民对食物和药物功能的探索。

药食同源理论有两层含义:其一,许多食物同时也是药物,同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其二,广义的中药范畴包括所有动植物、矿物质等。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在用量上要把握好,勿令过量。总而言之,中医认为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药物也是食物,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在封建社会,王天下者食天下,万物皆备于皇室。在养生保健方面,帝王后妃们除了享有当时最好的医疗条件,吃遍最好的补药外,还十分重视从食物中摄取最好的营养,以培补自己的后天,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

宋代以前,宫中食补缺乏记载,大概是由于食疗作为医学的一部分还未充分发展起来的缘故。到宋代,皇室开始重视食补。据《寿亲养老新书》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向苏易简打问什么食物最好,苏氏答日:“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就是说,食物各有其营养,吃上可口,是人体之需要,故最珍贵。

由此可见,宫中食补不尽是山珍海味,而是以适口有营养为主。

辽、金、元时期,宫廷有一些食疗方,可供参考。

仓馒头:羊肉、羊脂、葱、生姜、陈皮各适量。以上各样分别切细,然后入料放盐、酱拌和为馅,包包子吃。仓馒头,是回族家庭或清真餐馆常用的一种风味食品,名为馒头,实为羊肉包子。此物营养丰富,对虚劳寒冷、头面受风、大风出汗者有益,为回族食疗佳品。

天花包子:羊肉、羊脂、羊尾子、葱、生姜、陈皮适量,分别切碎;天花(玉蜀黍株顶的雄花),滚水煮,洗净,切细。用法是,放盐、酱拌馅,白面作薄皮包子,蒸熟即可。方中“天花”,是一种蕈类植物,甘平有毒,不宜过量。此物味道鲜美,深受回族人喜爱。喜欢羊肉的人,对其也钟爱有加。从成分上看,天花包子与仓馒头大同小异。

山药汤:山药3斤,白面6斤,鸡蛋10个,姜汁2合,豆粉4两,羊肉3块。将面粉及豆粉掺匀,用10个鸡蛋的蛋清与姜汁打匀,混入3斤熟山药泥内,与备好的面和好,然后切成细丝面,煮熟。另将羊肉切成小碎块,以葱、盐调好,加好肉汤内一同炒熟,做面码,加调料即可食用。山药为薯蓣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薯蓣的块根。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专家认为,此汤可补虚弱、益元气,不失为一种上好的食补之品。

地仙煎:山药1斤,杏仁1升,生牛奶2升。将杏仁研细,加入牛奶、山药,拌搅取汁,用瓷器密封,汤煮1日,每日空腹温酒送下。此方对腰腿疼痛、腹部受凉有效。

辽、金、元时期,宫中已常用乌鸡补身。如“生地黄鸡”:生地黄半斤,饴糖5两,乌鸡1只。用法是,先将乌鸡去毛,将鸡膛洗净,地黄与糖相和匀,纳入鸡腹中,整个放在瓷器中,然后用蒸锅蒸熟食用。食用时不用盐、醋,只吃肉喝汤。地黄为补血、滋阴要药。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地黄与饴糖、乌鸡相配,或炖或煮,味道鲜美,为食疗佳品,效果肯定不错。

乌鸡汤:雄乌鸡1只,陈皮1钱,高良姜1钱,胡椒2钱,草果两个。以上各味与葱、醋、酱相和,调匀,放入瓶内,封口,煮熟后空腹食用。本方对虚弱、劳伤和心腹有邪气者有益。乌鸡肉黑,属黑类食物,营养丰富,可随意配料,任意食之。但凡实证、邪毒未清者不宜食用。

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慈禧太后还用过一种名为“培元益寿膏”的方剂。

此方由以下药物组成:天生黄6钱,厚附子5钱,川椒1两,熟地1两,蛇床子6钱,韭菜子6钱,远志4钱,当归6钱,黑芝麻1两,菟丝子5钱,牛膝5钱,虎骨5钱,川羌活4钱,茅苍术6钱,续断4钱,桑枝1两,天仙藤5钱,片姜黄5钱,肉桂5钱(研面,后下),鹿茸5钱(研面,后下),麝香1钱(研面,后下)。然后再用麻油8斤,浸10日,熬枯去滓,再熬至滴水成珠,兑黄丹20两,俟温,入肉桂、鹿茸、麝香,用槐柳枝不住搅匀,摊贴。此方剂有温肝肾,壮筋骨,通经络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