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楚霸王项羽传
3219500000010

第10章 破釜沉舟一战成功(2)

以前项梁是无争议的全军统帅,权力集中在他一个人的手中,他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动摇的——包括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楚怀王在内。项梁死后,楚国义军内部不存在一个像他一样的强有力的人物,可以成为无争议的领导核心,即使项羽也不具备这种能力,虽然大家都知道项梁是把他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事实上,这种地位还给项羽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使他成为大家排挤的对象。楚怀王来到彭城以后,所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同时收回了项羽和吕臣的兵权,把他们的部队归于自己的亲自领导之下。然后,楚怀王又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为令尹,吕家以军权换回政权,而项羽却什么权力也没有得到,仅仅是白白地失去。楚怀王又把前一个时期一直与项羽共同作战的刘邦封为砀郡长,加封为武安侯。宋义为上将军。项羽受封为鲁公,但是在部队中仅仅是一个说了不算的次将,二把手。范增比项羽更低一级,是军中末将。人人都知道这个老头子是死保项氏家族的。

几个弱者联合起来将一个强者朽下去,雨由他们来瓜分强者原来一个入掌握的权力。

其中还有一个阴险的人物——刘邦。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得到的历史资料中,虽然找不到刘邦在这一时期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中,他一直追随在楚怀王左右。他被封为武安侯也是赏大于功的事情。而后来,楚怀王在派出西进关中的大军时,就特意不用项羽,而是用刘邦,并公开约下,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这几乎就是在把关中王的称号送给刘邦。由此看来,刘邦在这一时期中,始终在楚怀王身边,他所做的是“公关”工作,是对楚怀王以及他身边的大臣们的公关工作。所以,后来楚怀王身边的大臣们才对刘邦交口称赞。

刘邦在这个时候就表现出了使人不可信任的品质。在他的行动中,我们看不到一点道德方面的准则,我们只看到他一直就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为发展他个人的实力,为给自己争取到最大限度的利益,刘邦是一个可以无所不为的人。

当他兵败投靠项梁以后,项梁给他5000人马,帮助他攻打被雍齿占领着的丰。以后他就一直追随在项梁的左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与项羽一起作战。他们曾经一起向西进兵,一起攻城阳,围定陶,进外黄,也是他们俩联手,打败秦国的三川太守李由。不知道项梁开始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的驱使下,派刘邦与他的侄儿项羽在同一支部队中,但事实是,他们两个在这一段时间里合作得确实不错。可是项梁一死,刘邦马上就与项羽的队伍分开了。当他们一起从前线撤退守卫后方的时候,刘邦不是与项羽的部队一起驻扎在彭城,而是独自驻扎在砀。以后,项羽随宋义的部队北上,而刘邦受楚怀王的任命西进,他们从此就再也没有走到一起。

事情也许是巧合。

但是从刘邦的为人,从他后来成为项羽最大对手的这一切事实来看,我们不能认为刘邦与项羽在项梁去世以后的分头行动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应该说这是刘邦刻意追求到的结果。以前,项梁是强大的,刘邦可以借助于这柄保护伞来暗中发展他自己的力量,项梁一死,楚国内部兴起了一股反项氏的势力,项羽失去了权力,再与项羽搅在一起,刘邦自己也会成为人家排挤的对象。范增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吗?于是刘邦开始重新寻找他的支撑点。

他发现这个时候由于权力上出现一定程度的真空,显示出楚怀王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权力,所以他才会努力讨楚怀王的欢心。

项羽对这一切没有任何反应。也许是他把自己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战局上。因而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人们要排挤他。也许是他注意到了人们在排挤他,但是他没有好的办法抗争。

惟一的僻决办法就是项羽独立。

项羽不想裂国自立。虽然项羽与项梁不一样,并不总是把他们的楚国念念不忘地放在心上。——在他童年的时候,旧楚国就已经灭亡了,一切在他的心目中不过是模糊的印象,他与楚国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就像项梁一样。

但是他毕竟是在项梁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项梁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项羽,使他对楚国的感情也不是一下子可以放弃的。在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情中,项羽不想裂国自立。甚至可以说,也许是出于对他的叔父项梁的一种怀念之情,楚国是项梁一手开创的,项羽不会让他垮下去。

所以他没有办法对付暗算他的人。

具有责任感的人往往会被自己的责任感所束缚,这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有的时候,历史也会表现出它的促狭。

虽然历史资料并没有告诉我们,在项梁已经去世,项羽还没有主持楚国政务的这一段时间里,楚国是谁在掌握着政权,可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执掌楚国的绝对不可能是楚怀王。他的年龄,他的经历,都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领导者,他只可能是一个傀儡。传统的史书出于尊王的观念,把这个时期的一切活动都记在了楚怀王的名下,但我们可以肯定,事实绝不是如此。是有人在利用楚怀王的名义自己行使权力,以前这个人是项梁,现在呢?

从现有的史料分析来看,是陈婴。

在楚怀王刚刚继位的时候,陈婴的官职是上柱国,项梁的名号是武信君,还有一个名号与项梁平级的人,就是被楚怀王封为当阳君的英布。在项梁去世后,楚国的人事变动中,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也就是说明,这种变动是自上而下的,不是自下而上的。从当时官职而言,有能力左右楚怀王下命令做这种人事变动的人只有陈婴与英布。

英布是一个豪爽的人物。年轻的时候,曾有一个相面的术士对他说,他这个人的面相很好,但是有一点,他必须要受过黥刑才可以有王侯之命。后来,英布犯法被判受黥刑,也就是在面上刺字。对于这种侮辱人的刑罚,英布不但没有一点被羞辱的感觉,反而十分高兴地对人家说:“有人相我的面,说是要受黥刑以后才可以成为王侯,现在看来,可能是快了吧!”这样一种性格的人,似乎不可能作出在暗中排挤他人的事情。虽然在项梁战败以后,英布与其他诸将都与楚怀王一起退保彭城,他在时间上有暗算项羽的可能,但是在后来宋义为统帅的部队中,英布仅仅是以一般的将军的身份与宋义一起出征,地位上还比不过项羽,这也可以证明,排挤项羽的人绝不是他。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英布还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如果是他在暗中排挤过项羽,项羽绝不会这样做,因为项羽也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惟一可能成为项羽对头的人就是陈婴。

首先,陈婴受封为上柱国,并有5个县的封地,当项梁率军在前线作战的时候,他一直保着楚怀王留守都城,与楚怀王接触时间最长,是最容易摆布楚怀王的人。其次,陈婴不是项梁的嫡系出身,他是在项梁渡江作战以后才投入到项梁的部队中的。他在投靠项梁以前拥兵2万,有相当大的实力,他本人也确实想称王,只是在他母亲的劝说下才决定投靠项梁,这一切都可以说明,他不是一个对权力不动心的人。最后,从以后的发展来看,这个楚国的最高级官员在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加封,说明项羽对他是有成见的。

如果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话,在当时。排挤项羽的入就是陈婴。

也许正是因为排挤他的人是陈婴,所以项羽才表现得无动于衷。陈婴有自己的部队,项羽还不想与他的部队合并。同时项羽也知道,陈婴的部队不是他的子弟兵的对手,他没有办法消灭项羽的力量。

项羽在等待,等待着历史赐给他机会。

虽然人们总是不知道历史是不是将要赐给自己机会,但在没有好的办法的时候,倒不如默默地等待。

3谁可以与章邯抗衡

楚国的君臣们在章邯渡江北上以后总算是对战局松了一口气,他们有时间来进行内讧了。

目光短浅的人,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眼前的利益,他们也就为眼前的利益而奋斗。他们努力的是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而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只是他们可以看得见的,他们能看得见或者说是能看得懂的,也只有眼前的利益。他们也认为他们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历史就总是以这种方式愚弄人,而且是愚弄了一代又一代。

但是楚国君臣的这种轻松感也没有保持多久。

章邯挟勇渡江,与赵国的部队展开激战。无论是当时的赵王歇,还是做大将军的陈余与作大丞相的张耳,他们在战场上都不是章邯的对手。赵国刚刚从内乱中走出,它的国力也并没有得到恢复。章邯并没有费什么大力气,就大破赵军,把赵国的君臣同入他们的首都巨鹿。

赵国没有其他办法,只好一面坚守不出,一面派出使者向六国求救。

章邯命令他的部将王离、涉间率部围攻巨鹿城,他自己率军在城南驻守,作为攻城部队的后援,也是准备迎击敌人的救援部队。在巨鹿城南,章邯筑起了甬路,通过甬路来运粮,这样敌人就无法威胁他的粮道,他又少了一个后顾之忧。

章邯是想彻底消灭赵国的势力,一方面是为了在以后的进军中少一个对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六国的旧贵族们一个心理上的压力,让他们不敢与章邯正面对敌,使他或者是各个击破,或者是能招降纳叛。

楚国像其他各国一样,也收到了赵国的告急书。

形势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陈胜王最先掀起了一个反秦的浪潮,但是很快地就在礁石上撞得粉碎,只留下四散飞溅的浪花。项梁又一次掀起了反秦的巨浪,又一次失败了,余下的是渐退渐远的潮水。章邯的两次胜利,使秦军恢复了昔日咄咄逼人的气势。赵国绝不是秦国的对手,赵王歇与张耳、陈余也绝不是章邯的对手。一旦赵国被秦国毁灭,等待着新复兴的六国的也一定会是同样的命运。

在秦始皇灭亡六国以前,是六国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强大的秦国。现在,秦国虽然是不如当时强大了,但是灭亡后重新建立起来的六国更加虚弱,他们与秦国的战争仍旧走的是当年众弱合攻一强的老路子。

历史在重现。

必须发兵救赵,不能让秦兵对六国各个击破的历史重现。

从另个一角度说,楚军的失败情绪也开始得到改变。楚国君臣们想的问题是如何与秦国的部队一比高低,不仅仅是一个救赵问题。楚国的最终目的是灭亡秦国,它的部队与秦军的主力决战也只是个时间问题。既然决战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就是最好的进行决战的时机。

但是楚怀王和他的智囊们面临着一道难题——谁是可以与章邯相对抗的将军?

项梁在世的时候,楚国君臣对他的专权很是不满,当他们篡夺了项梁的权力以后才发现,与这种权力相并行的是难以做出的决定,不好承受的压力。

如果楚国的君臣不是在进行内讧以后才选择他们的将军的话,他们应该发现,项羽是对付章邯的最佳人选。当时,章邯的部队在连续战胜以后,士气已经高到普通部队无法相比的程度,章邯本人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制定他的作战方案,他不与敌人使用阴谋,运用计策,只是与他的敌人比一股狠劲。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派出的将军,不论他的军事才能多么出色,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勇猛,他都不会是章邯的对手。

楚军中最勇猛的莫过于项羽。

可是项羽当时正是楚国君臣们极力排挤的人。刚刚以一种明升暗降的方式削弱了他的权力,怎么可能又马上让他带领着几乎是楚国全部兵力的部队出发呢?

千军易出。一将难任。

准确地说。是由于权力之争的楚国君臣们不能客观地认识问题,所以他们也就发现不了人才。

将军人选竟然成为当时楚国的大问题,以至于在楚国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都听说了楚国君臣们面临着这样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他为楚国君臣推荐了一个人——宋义。

在项梁兵败以前,由于项梁不爱听宋义的劝谏,为落一个耳根清净,就派宋义为使者出使齐国。在途中,宋义与正要出使到项梁军中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相遇了。

宋义惊奇地问:“你是要去见武信君项梁的吗?”

“是。”

“我料定武信君一定要打败仗。你如果慢一点赶路,就不至于赶着去送死了。如果你心急快走,尽早赶到军中,可能你要给自己招来灾难了。”

听了宋义的话,高陵君显大吃一惊。本来他认为,项梁的部队刚刚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接下去一定可以打败章邯的部队。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齐国的君主才派高陵君显为使者到项梁的部队中去。

宋义说得十分肯定,这也使高陵君显不得不相信。对于拿生命冒险的事,当然还是小心一点的为好。所以,高陵君显听从了宋义的建议,他有意地在途中耽误了几天。项梁的部队果真如宋义所说,遭到惨败。

这一次,当楚国的君臣都在为选将而大伤脑筋的时候,高陵君显想起了当初的这件事。他对楚怀王说明道:“部队还没有进行作战,就已经看出了将要打败仗,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深通用兵之道的人了。”

楚怀王召见宋义。讨论当前的局势及应对的办法,宋义的提议很受楚怀的赏识。于是楚怀加封宋义为卿子冠军。率各路楚军救赵。

史书如此地记载着这一段历史,但是我们不禁面对着这一节古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