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去世了,继陈胜王而后的又一位抗秦名将去世了。
将星的殒落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了震动。
在所有反秦的武装力量中,都开始回忆起秦王朝昔日的强大,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打倒秦王朝的可能。如果说陈胜的失败是因为他个人的能力有限,那么项梁的失败又做何解释呢?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秦王朝还是不可战胜的,至少是它还不到灭亡的时候。
历史在嘲弄着生活在历史中的人们。它把秦王朝的统治推向绝境,同时却又使反秦的人们失望。
历史是无情的吗?
也许是的。因为它从来不考虑人们的感情是不是可以承受得了它的决定。
也许不是,因为它始终能听到人民的呼声。始终按人民的愿望在运行。
历史有情!
可是行动在历史中的人们无暇顾及这些,他们都在为项梁的死而惊恐不已。
1江东部队真的是不值得一提了吗
章邯在打败项梁的部队以后,认为江东的义军力量已经不值得一提了。他不是对项羽和刘邦乘胜追杀,而是渡江北上,去进攻赵国了。
从今天的角度说,章邯在战略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对江东部队不够重视。在章邯的心目中,他的对手不是江东部队,而仅仅是项梁一个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所以当他打败了项梁,并在战斗中杀死他之后,章邯认为自己进攻江东的任务已经完成。江东已经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抗衡了。在章邯的心目中,江东部队与陈胜王的部队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其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出色的领导人时,他们可以在瞬间形成一股强大的的势力,但是,当这个出色的领导人不复存在时,这股原本十分强大的势力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的。像陈胜王的余部不会再次兴起一样,章邯也认为项梁的余部也不会再次兴起。既然他们不会对秦国形成新的威胁,暂时放过他们也就是无所谓的事情。
但是章邯错了!
章邯没有认识到,项梁与陈胜不同。一个是在被逼无奈的时候起兵反秦,一个却是为了同一目的准备了大半生。所以陈胜王的势力可以随着他本人的死而消散,可是项梁的势力不会。因为项梁的部队有一个他精心培养出来的核心,这就是他的八干子弟兵。
从当时的战局来说,章邯北进也有他的一定道理。
在以前秦王朝一统江山的国土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许多新兴起的国家。不单是从前的六国死灰复燃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即使是在战国时期也从未听说过的力量也都割据一方,都在发表着他们个人对中国、乃至于对历史的看法。他们就像是贪吃的蚕一样,在大口大口地吞食着秦王朝的领土。
而昔日横扫六国的秦国雄师已经不复存在了。秦始皇从历史上消失了,秦国的军事优势也随着他一同消失了。好像是这一切都只与秦始皇相伴随,好像是都走完了历史命令他们去走的路。秦始皇留给秦二世的,除了一个随时可以化为碎片随风而逝的帝国以外,就只有章邯这么一个名将与他所统帅的部队了。
章邯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当周文的人马冲入关中的时候。秦王朝甚至是没有可以调遣的机动部队了。
周文在进攻关中的沿途,不断地把走投无路的农民们吸收进他的部队,所以当他进攻到关中以后,他已经有了几十万的人马。秦国在关中,实在是无法集合在数量上足以与之相抗衡的部队。无可奈何之际,秦二世问计于他的臣下们。
当时官为少府的章邯建议:“现在,敌人的部队已经攻入了关中,而且力量很强大,我们从各县中征集部队已经来不及了。只有在骊山有不少服劳役的民工,不如免去他们的劳役,发给他们兵器,让他们去与敌兵作战。”
于是把正在骊山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几十万劳工免去服役,改编成部队,交给章邯指挥,去与周文的大军交战。
一边是刚刚放下工具的工匠,一边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在迷茫与无知中。他们被驱赶着走上了战场。开始了他们从未经历过的与死神的搏斗。
未经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入被迫走上战场,这也就意味着屠杀。
领导着这不计其数的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他们姓名的人民的,是两个在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章邯与周文。农民军刚刚形成与发展,而章邯的人马也是临时拼凑的,历史似乎是给予了他们以平等的机会。而实际上,机会并不是均等的,周文个人的经历与军事修养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他在民间为他自己的生存而挣扎的时候,章邯是在秦国的宫廷中担任着官职。周文在十几年的流亡生活中,对用兵已经感到陌生了,但是一切对于章邯来说都是相当熟悉的。
没有任何计谋,没有任何回避,双方在谁也没有后续部队的情况下正面冲突了。
战争就是如此地惨烈!
周文的目的是攻入秦国的都城咸阳,章邯是为了保卫咸阳而战。
周文别无选择。在关中,他面对的是秦国的百姓,他们曾经在秦始皇的领导下灭亡了六国,他们不会像其他地区的百姓那样,对反秦的起义军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尽全力支持。所以,周文不可能在关中进行游击战与章邯的部队周旋,他不得不马上与章邯的部队决战。对于周文来说,决战到来得越早对他越是有利。因为周文作为深入的孤军,他不可能得到休整训兵的机会,如果他给章邯这个机会,章邯的部下就不再是一群刚刚放下工具的工匠,他们的战斗力会比现在更强。是周文在逼着章邯马上与他决战,而使章邯决战的最好办法就是进攻秦国的都城成阳。章邯决不能坐视都城受攻而不救,决战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周文虽然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但是他却对胜利没有任何的把握,他只是不得不进攻。一切并不是靠勇气来证明,一切是历史的规定。
周文失败了!
虽然史书上见不到关于周文的过多的记载,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他的出身中分析出他的思想。
周文曾经在楚国项燕的部队中作过视日官。项燕兵败自杀后,周文的去向不明,这说明他并没有投靠当时统一天下的秦王朝,以求得自己的加官晋级,而是开始了他的亡国之人的逃亡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能在后来陈胜起义以后,出现在农民自己的部队中,并成为他们自己的将军。这也足以证明,周文是放弃了他以前在楚闰的官僚地位,在民间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生活了十几年,也许,他当时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他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只能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把楚国的灭亡看成是一件仇恨,他不愿意与灭亡楚国的人合作,他希望复仇。所以他才在陈胜起义以后,自动地投到陈胜的部队中,因为他看到了他复仇的机会。他在陈胜王面前接受了进攻楚国关中的任务,他义无返顾地去了。他并不是不知道秦军的强大,但是他还是一路杀入关中,他并不是不知道楚臣的独立,意味着他本人的部队成为一支孤军,但是他还是一直冲入关中。
他在想什么?
可以说,在禹文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悲壮的念头:他要与秦国决一生死。要么是他周文的部队灭亡秦国,消了他心头十几年的仇恨,要么就是他周文死在奏军的刀下。他愿意去追随他的故主项燕。
他几乎要成功了。
周文的部队毕竟是最先进入关中的部队,周文的进攻使秦国的皇帝手足无措。
但是在最后的关头,周文被打败了。
从他悲壮的出发点来看,他的兵败自刎,对于他来说也是他成功了。他是在用自己的毕生精力,甚至是包括他的生命在追求,他实现了他的追求,尽管这个追求富有极浓的悲剧色彩。
周文本人也是在那个悲剧的时代中产生的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的部队被章邯击溃,他没有力量进攻秦国了,他有足够的时间逃走,但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选择了自杀。他已经为了这个复仇的机会忍耐了十几年,他还能再忍十几年吗?就是他有这个决心与毅力,只怕是上天也不会给他那么长的生命了。就是他能活到下一次机会到来,他还有精力去为之奋斗吗?况且,谁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下一个机会。周文悲壮地杀死了他自己,他在绝望中走了。
章邯从此开始了他为秦王朝东征西讨的生涯。
在短时期里,周文的失败烘托着章邯的成功;从长期的角度去认识,在这个悲剧的时代里,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悲剧色彩极浓的。历史早已经决定,他们都是为历史赎罪的人。
章邯在打败周文的部队以后顺利出关,迅速打败了陈胜王的人马,陈胜王被叛徒杀害。
章邯在此后又进攻魏地,打败陈胜王以前的部将周市,进逼魏国的都城,魏王在与章邯取得和约,得到章邯不伤害城中百姓的保证后自焚。章邯同时击破齐国救魏的部队,杀齐王田儋,追击田儋的余部田荣,并将他围困在东阿,直到项梁的部队为田荣解了围。可以说,在项梁出现在章邯面前之前,他是战无不胜的将军。
项梁虽然给章邯造成一定的心理上的压力,但是他实际上也未给章邯的部队以实质性的打击。在取得几次小胜以后,项梁大败,章邯的主要对手又被他清除了。
进军的顺利也使章邯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轻敌,这种轻敌思想影响了他的判断力,使他错误地认为江东部队在项梁死后已经不值得一提了。
章邯太轻视江东子弟兵了!
打败项梁,这是章邯继打败周文之后所获得的又一个巨大的胜利。他在胜利以后马上渡江北上,也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把新兴的反秦势力个个击破,使他们没有一个联合起来反秦的机会,也没有一个借机发展个人实力,达到能与他章邯所率的这支部队相抗衡的实力的机会。帝国处于大厦将倾的局面,而章邯也只能是知其不可为之。所以在他的军事决策中,就处处显示出他的无奈。
如果他继续在江东用兵,在北方各国中,很可能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反秦的力量中心,再去讨伐就不是那么容易取胜的了。并不是每一个将军都像项梁一样在小胜后会产生轻敌心理。章邯可以说是捡了一个便宜,但他不能指望可以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一路捡下去。
在章邯的迅速进兵过程中,他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是在他的胜利后面,却处处留下隐患。他战败了陈胜,但是留下了吕臣与他的苍头军;他战胜了魏王,却放走了魏王的弟弟魏豹;他逼死了齐王田儋,却没有除去田儋的接班人田荣;同样地,他击败了项羽,却没有进一步完全消灭江东部队的势力,以至于楚怀王在短时期内就得以恢复楚国的实力。
名将章邯被历史束住了手脚。他在苦苦地挣扎,但是他无法与历史抗争。
在击败项梁所率的楚军主力部队以后,章邯认为江东的反秦力量已经不值得一提了。他要收拾烂摊子。他也必须北上地。所以章邯心安理得地渡江进攻赵国去了。
但问题是,江东部队真的是不值得一提了吗?
虽然他们失去了一个优秀的领袖,但是他们并没有失去他们大部分的优秀士兵;虽然他们失去了大部分新占领的城池,但是他们并没有失去他们的江东老根据地;虽然他们失去了一个领导核心,但是他们并不会成为一盘散沙。一个新的领导核心会立刻酝酿出来,因为他们的楚怀王还在。他虽然是一个牧羊的孩子出身,但他毕竟是各地义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他的名义有着相当大的号召作用。江东部队失去了一个项梁,但是他们却没有失去与秦兵相抗衡的实力。
但是定陶败仗对楚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自从项梁率他的八千子弟兵渡江作战以来。这是他们第一次打败仗。而且是败得这么惨,惨到项梁本人战死。这对八千子弟兵来说。是一个无法接受的心理上的刺激。
项羽很了解这一点。他采取了避战保全实力的方针。
颓丧的士气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才可以恢复。
项羽与刘邦、吕臣收集义军残部,无声无息地撤了下去。他自己率一部分军队驻扎在彭城以西一线,命令吕臣率军驻守在彭城以东一线,刘邦在砀驻扎,形成一种三足鼎立,相互呼应的防卫格局。
项羽不想马上与秦军交锋,但是他也不能够失去他在江东的根据地。
如果这个时候章邯主动发起攻击呢?
历史不容许假设。
历史对后人来说充满着清醒的遗憾,对当时的人来说却是残酷的模糊。
胜败一念间!
童邯渡江北上了!
2楚国内项氏力量的兴衰
章邯的这种选择自然是也有他的道理。世界上原本就是有许多许多的事情,人们永远也不可能准确地判断它的正确与否,对错都只是后人的评价,对当时在我们的历史中活动着的人们来说没有一点意义。
项羽松了一口气。他本来以为章邯的部队会继续对他发起进攻,所以他拉开了一个防守的架势,准备与章邯的人马决一死战,但是章邯北上了。
另一种威胁却又悄悄地来到项羽身边。
就在这个时候,楚怀王从他的都城盱眙来到了彭城。他也是被项梁的失败搞得六神无主。秦兵又一次抖了抖威风,在人们的心目中,又唤起了昔日秦兵战无不胜的影子。楚怀王再也不能或者说是不敢住在他远离主力部队的都城中了,他感到还是来到项羽他们主力部队所在地显得安全一些。而且这次战役中项梁的失败,也使楚国义军内部发生了一次不小的人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