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为此感到十分苦闷。同时,在秦国为官多年的章邯心中也十分清楚,这一切责的诏书还只是一切的开始。秦国一向对战功的赏赐最重,对战败的惩处也最严厉。秦国毕竟是重视以法治国的国家,从商鞅变法的那个时期开始,就一直用苛刻的标准要求它的臣下们。也可以说,这一纸诏书是章邯以前功劳换来的,如果不是他在巨鹿失败以前立下过那么多的战功,可能这一次送给他的就不会是责备他的诏书,而是手铐。如果章邯再一次战败,他一定会得到这个东西。
章邯感到可怕。他面对的是实力与他的部队实力大体上相当项羽的部队,他又是刚刚败在了楚军的手下,自己部队的士气正处于低谷,而对方部队的士气正处于高峰,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进攻,取胜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如果在接到皇帝切责的诏书后他不主功进攻,一定会被朝中官员们从为是对诏书的指责不满,因而拖延不战,故意贻误战机。如果那样的话,章邯同样也会被捕入京。
章邯感到有必要把战场上的一些事情对皇帝、对朝中的大臣们讲一讲,让他们也了解一下前线将军们的苦衷。如果两方不能达成一种谅解,那么,以后他的每个小小的失败对于他和他手下的将军们来说都是十分怕的。
章邯派他的长史司马欣进京。
司马欣是个机警的人物。他对朝中的人事关系,并不比他对战争了解得少。他知道朝中的一切事情都是赵高在操纵,没有他的认可,任何事情也不会办成。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秦二世已经有相当一个时期不理朝政了,他甚至对全国各地出现的反秦战争几乎一无所知,他怎么会这么快地就知道章邯的失败?与其说是秦二世对章邯下诏书切责,倒不如说是赵高下诏书对章邯切责。因为一切都出于赵高之手。既然章邯的意思是想让朝中人了解他们野战人的苦衷,可以说最主要的就是让赵高同情他们、支持他们,或者说得不好听一点,让赵高可怜一下他们这些不值钱的将军们。
司马欣怀着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情求见赵高,他一连等了3天,但是赵高根本就不想见他。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只能说明赵高对章邯已经厌恶到极点,他不愿意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而是要置之死地而后快。
司马欣也发现事情不妙。
当你想解释时,对方根本不给你说话的机会,这种解释还会有结果吗?
司马欣没有在咸阳城中继续呆下去。他动身回部队了。他知道,在目前这种乱世,想逃开政敌的迫害,最好的办法就是保住自己的兵权,呆在自己的队伍中。
司马欣在回途中存了一点心眼儿。他没有沿来路回军营,而是走了一条人不常走的小路。就是他的这一点小心计保住了他的性命,使赵高派出追杀他的人没有追上他。
司马欣回到营中,把在京城中所见所闻完全报告给了章邯,并且对章邯说:“现在,朝中就是赵高在当权,除他以外,没有一个能有所作为的人。
如果我们在与项羽的战斗中打胜了,赵高一定会嫉妒我们的战功,迫害我们;如果我们打不胜,那更是难逃一死了。这可是件大事,请将军认真思考一下。”
正在这时,章邯接到了赵国将军陈余的来信,陈余在信中写道:“白起以前也曾是秦国的将军,他向南为秦国打败楚国,向北为秦国打败赵国,甚至是坑杀了赵国的降卒40万。他为秦国开拓疆土,他所攻下的城池数不胜数,而他最终竟被赐死。蒙恬也是从前秦国的将军,他曾率军打败了秦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使秦国的疆土从榆中一带向北发展了上千里,而他也是被秦国的统治者杀害了。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功劳实在太多了,如果按功行赏的话,秦国的统治者已经不知道用什么来赏他们,所以,干脆就借口他们犯法,杀了他们了事。到现在为止,将军您为秦国统兵已经3年了,在这期间,损失的人马大概也有个十几万了吧,而独立的诸侯却越来越多。赵高在朝中总是蒙骗秦二世,现在他也怕事发不好交待,担心秦二世会因此杀了他。所以他现在是想借机杀了将军您,好把罪责都推到您的身上,再另派一位将军来接替您的位置。以免他自己因此而得祸。将军您一直在外作战,朝廷中对您的不满也是不少的。将来,你有功也会被杀,没有功就更会被杀。
况且,现在是上天要灭亡秦国的时候,这一点无论是聪明人还是笨人都是可以看出来的。现在将军您对内来说,不能向皇帝直言进谏,对外来说,不过是一个将要灭亡的国家的将军。独立无援还想长期保住自己的地位,这不是一件很可怜的事情吗?将军为什么不与诸侯的部队结盟,一起向关中进军,讨伐秦国呢?到我们灭亡了秦国的时候,您也可以分得一块封地,作一方的诸侯王,这不比您弄个与妻儿老小一起被杀的结局好得多吗?”
章邯认为陈余说的话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他开始认真地考虑是不是投降项羽的问题。
很明显,陈余的信是出于项羽的授意。
项羽需要章邯的投降。
章邯虽然一战失败了,但是他手下毕竟还有20万士兵,更重要的是,他本人还是一个军事家。
章邯派出了一个叫始成的小军官出使项羽的军中,想与项羽达成一种协议。
章邯是在犹豫。
项羽也看出了章邯在犹豫。他对章邯派出一个地位如此之低的小军官来办如此重要的事感到不满。所以项羽有意识意地拖延着时间。与此同时,项羽派蒲将军日夜从三户带兵渡过漳水,于河南立营。
双方第一次谈判未能成功。
项羽的部队发动了主动进攻。在漳水南岸。项羽的人马又一次打败了章邯。
项羽以军事胜利的压力在逼使章邯认真对待投降问题。
在这个时候,天下早已大乱,属于秦国所有的也只有一个关中地区了。
各地都是在诸侯王的控制中,章邯带着他的部队出关作战,一直就是孤军奋战。一开始,他凭着进军迅速,凭着每战必胜,还可以在战场上占优势,而当他一旦吃了败仗,进军的速度受到了限制,这些原来就一直潜在的危害就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章邯仍在犹豫。
项羽亲自率军前进,在迂水边再一次大败秦军。
秦军的士气大受影响,可以说,在短期内,他们的士气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挽回战局。时间再拖下去,朝廷中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变化,章邯也不知道自己的人头可以在项上杲多久了。章邯在军事上无望的同时,失去了他的所有依靠。他派人见项羽,希望项羽可以考虑他投降的事。
此时的项羽倒并不太在意章邯是不是投降了。因为他发现,秦兵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军无斗志,要打败他们并不是一件难事。项羽以前就凭着楚国自己的兵力,不是也在巨鹿城下打败了章邯了吗?何况他现在是诸侯上将军,他除了楚国的部队以外,还指挥着诸侯的不少人马,可以说,项羽现在感到,对付章邯的部队,他有必胜的信心。
可是项羽也有他的麻烦。他的部队中粮食有限。项羽不是不可以打败章邯,但是他需要一定的时间,他担心的是他军中的粮食不能支持到他打败章邯。
项羽与他的部下讨论这件事,项羽认为:“军中粮少,应该接受章邯的投降。”诸将没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