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在我们目前可以见到的史料中,每当项羽与他的部下研究什么问题的时候,他的部下所做的就是在项羽陈述完他的意见以后表示赞同。这是项羽军中的一种恶性循环。项羽的部下们习惯于听从命令,从不出什么主意,更不要说是反对项羽的意见了,而项羽也习惯于以个人的意见决定人家的意向,他不喜欢反对意见,甚至也不爱听他人的意见。于是,项羽越专断,他就要求部下越听从命令,他的部下越习惯于听从命令,也就使项羽不得不专断。
在这个问题上项羽是不是专断倒是一件小事,因为他的意见还是正确的。
项羽与章邯结盟。章邯正式投降了项羽。
秦王朝所依靠的最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就这样不复存在了。当大厦失去了最后一根支撑它的柱子的时候,它的倒塌也就是片刻间的事情了。
10.20万秦兵的命运
章邯与项羽结盟仪式结束以后,他对着项羽诉说赵高的种种罪恶,甚至是一边说一哭泣。
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怎么竟动情到如此地步?是由于受赵高的迫害太多,恨赵高恨到极点,还是为了取得项羽的信任,谋求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关于这一切内情,我们今天都不得而知了。我们只知道,项羽封章邯为雍王,让他留在项羽的部队中。另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军投降的士兵。
以章邯的为人,他不会不为他自己设计保全性命的方案。秦国杲不下去了,因为赵高不会放过他的;但是投降楚国也不是一条万全之策,他曾把楚军打得大败。并且杀了项羽的亲叔父项梁。项羽会不会与他算一算这笔旧帐呢?或者是项羽嘴上不说,暗中害死章邯给他的叔父报仇呢?这些,都是章邯在投降以前不能不加以考虑的。他能放心大胆地投降楚军,说明对这些问题他都已经做到了心里有数。而从目前我们可以发现的史料来看,对上述问题项羽并没有给章邯一个保证,那么他依靠的是什么?应该说是章邯对项羽为人的了解。他与项氏叔侄交战那么久,不会对他的敌人的性格一无所知。
可以说,章邯十分了解,项羽的个性中有一个方面是他可以利用来保全自已的,那就是项羽对弱者一直就是同情的。所以才会出现上述的那一幕,章邯向项羽的哭诉。章邯是要以一个弱者的面目出现,以便他可以换得项羽的同情,这样他才可以在楚军中站住脚。
章邯是成功的。项羽的叔父死在他的手上,但是他却没有死在项羽的手上。
项羽把新投降的秦兵作为先锋,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关中地区开去。
项羽以前的部下虽然是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起兵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反秦。至少是口头上谁也不否认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团结并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可是随着秦兵的投降,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在各国的部队中,占绝大多数的都是原来秦国统治下的各地的农民。以前,当他们为服劳役去关中的时候,秦国的军卒对他们总是加以欺凌。现在,他们成了战胜者,秦国的军卒投降了他们,他们就不可能不对秦降兵加以虐待。这就在秦降兵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的秦降卒在私下里说:“章将军以欺骗的手段让我们和他一起投降,现在如果能进入关中攻破秦国,那是最好的结局。万一我们不能打败秦国,诸侯的军队一定会强迫我们与他们一起向东方退下去,我们的妻儿老小可都在关中,那时候,秦国一定会将我们的妻儿老小全部处死的。”
有人将秦降卒的这种议论报告给了项羽。
项羽感到担心。秦国的降卒并不是真心与他们一起去进攻秦国的,他们只是在项羽部队的压力下,在做着他们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20万的降卒,在人数上不比项羽自己的部队少多少,当他们最后进入关中,——降卒们的家乡时,怎么可以相信他们不会与项羽的部队为敌?如果他们真的在关中与项羽的部队作战,项羽的部队不会占上风。因为关中是秦兵的家乡,他们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支持,而项羽的部队却什么支持也得不到。
这是一个不太好解决的问题,可是项羽自有他的简单解决办法。
项羽秘密地召黥布与蒲将军商议:“秦国的降卒人数还不少,而他们对我们并不是心服。如果我们的部队到了关中,他们不服从命令起来,那我们可就危险了。不如杀了他们,只与章邯、司马欣、董翳3个人一同进入关中。”
杀!这就是项羽对待反对老的方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方法。项羽的性格就是这样,他宁可显得残忍。也不愿意伪装自己。用欺骗的方法获得民心。
但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中国人所要求的也并不是实质,只是要求一种态度。有了一种爱民的态度,就足可以使苦难中的中国人民感到满意了,哪怕是他们明明知道这种态度是虚伪的,是出于欺骗的目的。可以说,项羽的性格不适合中国人民的要求,所以他只能是一个失败者。
项羽并不是不了解中国人的这种心理特征,只是那与他个人的性格不相符,所以他宁可令天下人对他失望,也不愿意改变自我。项羽很显然是不愿意听到反对意见,又要不让人家说他独断专行,所以他才单找两个狂野的将军商量这么一件大事。甚至是将军中第二把手的范增都摒除在外。原因并不是项羽更相信黥布与蒲将军,而是项羽在找他们商议之前就知道,他们一定不会表示反对。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两位将军当然同意。于是项羽为自己的决定找到了执行的依据。
在新安。项羽下令,杀秦降卒20万。
项羽是战败了章邯,但是他得到了什么?仅仅是3个投降的原秦国将军。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很多,不单是20万人,还有关中数百万人的心。
项羽一直就是一个随意性很强的人。他决定很多事情并不是凭理智的判断,而是根据他本人的性格,他当时的心情。
后来,在项羽收复被彭越攻占的城池时,因为外黄城是项羽的部队攻了好几天才攻下的,项羽感到十分生气,认为外黄百姓们都是彭越的同党,他下命令把外黄城中15岁以上的男人一律集中到城东,想要处死他们。这时,有一个13岁的孩子来见项羽,对他说:“彭越强逼着外黄的百姓们跟着他反对大王,外黄的人民由于害怕,不得不暂时地投降他,等待着大王的到来。
可是现在大王来了,却又要杀死他们,以后百姓还能有归顺大王的吗?从此以东,梁地还有十几个城池,如果您作出使他们感到恐惧的事情,他们还肯投降大王吗?”项羽竟听从了这个孩子的意见,收回了他的命令。
很遗憾,在新安时,项羽就没有这样的心境。事情是一样的,都是关系到人心的向背,但是结局却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
项羽一个命令就要了20万人的性命。再加上他打败了并且收降了秦国的第一名将章邯,他在河北地区的名声是十分响亮的。不论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名声,毕竟是有着它的实际作用——河北各地迅速地放弃了抵抗的打算,纷纷投降。项羽的部队没有再受到什么阻力就一直来到了关中的门户——函谷关口。
项羽也许是到这个时候才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在他们出兵的时候,楚怀王曾经对他们说过,不管是谁,只要是楚国的将军,谁先进入关中,就封谁在那里作王。
项羽不是不想当关中王。
但是在函谷关等着他的并不是秦国的部队,关上飘着楚军的战旗。
是刘邦已经进入关中。
泰国已经灭亡了!
项羽带来的40万大军似乎是失去了用武之地。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