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灭亡后,中国大地上一度出现过权力的真空。项羽虽然冲出来,先一步占据了这个空间,可是他的所做所为却并不能令所有有能力与他竞争的人甘处下风。总是存在着向他的权力挑战的人。
从秦王朝开始,中国政治实行的是极权统治。而极权统治的前提则是产生一个绝对的权力。
项羽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
所以他无法在这个要求极权的国度里统治下去。
当历史已经走完了分封制时代的时候,项羽还要把历史抛弃的东西强加于历史,无怪于他会受到历史的嘲弄。
分封与极权是相对立的。项羽追求的是极权,实行的是分封,他自己制造着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他的统治方式的落后决定了他的统治不会是稳固的。
1新分封的统治格局被破坏
公元前20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很不幸的一年,当反秦的大规模战争早已使人民对战争厌烦已极的时候,他们迎来的不是和平,却是诸侯之间继续进行的战争。
这一年也是项羽很不痛快的一年。他所设计的天下格局没有成为事实。
六月,田荣杀胶东王田市。
刚刚分封完诸侯,建立了一个新的统治体系,可是还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杀出来一个田荣,公然敢把项羽立的王杀了。把三齐地区搞得乱七八糟,这怎么能令项羽不生气。
但这还仅仅是开始。
七月,田荣杀济北王田安。同月,项羽把自己加封的韩王韩成降级为侯,后来又因为韩成不识时务,竟然对此敢于口出怨言而将他杀了。另立郑昌为韩王。
郑昌被封为韩王,既不是因为他在灭秦的战争中立有大功,也不是因为他是韩国的王室后裔或者是韩国的旧贵族,而是因为他是项羽的老朋友,也是老部下。当项羽叔侄居住在吴地,还没有起兵反秦的时候,郑昌就是吴地的县令,以后又随同项氏叔侄起兵,私人关系一直很好。因此,项羽在处死了韩王成以后,任命郑昌作韩王。这又一次表现出项羽用人政策的不明智。
他不是任人惟贤,而是任人惟亲。这也就决定了在他与刘邦的斗争中,他是最终的失败者。
表面上看,项羽杀韩王是由于韩王对项羽表示出了他的不满情绪,究其原因,却是与项羽和刘邦的矛盾有关。项羽在巨鹿大战后,被拥立为诸侯上将军,统率诸侯国的部队,但是他就没有能指挥韩国的部队。因为韩王成派他的申徒官张良随同刘邦一起进入关中去了。为此,项羽始终怀恨在心,他感到,韩王与张良,他们都是刘邦的人,因此,在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把他叔叔项梁所立的韩王废除的情况下,他在分封诸侯时也封了韩王,但是项羽的心中始终解不开这个结,最终,他还是想尽办法找借口把韩王成干掉了事。
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十分后悔的事情。但同时,项羽又是一个十分重视诺言与守信的人,既然他已经表示过不杀害刘邦,他不能在没有找到借口的情况下违背自己的诺言。但是他对刘邦的怨恨也需要找一个地方发泄,韩王成就成了他的出气筒。
这件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项羽一直就是把他的个人恩怨看得很重。
他不是从争夺天下的角度出发,考虑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他只是从他自己的心情出发作出他的决定。
还有一个项羽最恨的人没有被杀,而且是在很活跃地与项羽作对,他就是田荣。项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容忍田荣在齐地继续这么闹下去,他所能做的,也正是他所想做的,就是出兵齐地进攻田荣。
八月,就在项羽对田荣的战事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项羽又得到消息说,汉王刘邦从汉中杀出来了。塞王司马欣与翟王董翳投降了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兵败,关中地区一下子就成了刘邦的一统天下。
项羽本来以为栈道不修好,汉兵是没有办法开出汉中山区的,但是偏偏给一个以前项王半个眼睛也看不上的小子——韩信,用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从一条偏僻小路把队伍带了出来。名将章邯也是为这一点所欺骗,被敌人攻了一个措手不及。
项羽也想不到,章邯、司马欣、董翳这3个家伙,当年他们在巨鹿与项羽作战的时候,项羽觉得他们也都是很能打战的人,怎么现在与刘邦一交手就败下来了,这么不堪一击,而且还有两个投降。如果不是这3个家伙格外地不中用,刘邦也不会一下子就把关中地区全部归入他自己的统治。
收拾了3个秦降将,对于刘邦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胜利。关中的地理环境自成格局,如果各地都在刘邦的政令下统一起来,是一种不可小看的力量。可是如果有一个地区不服,对于刘邦来说就是致命的灾难。关中地区,从外面攻进去是很难的,但是如果有内应却又是很容易的。
现在刘邦至少是没有内忧了。
秦国曾经依靠关中统一了中国,现在关中成为刘邦的根据地,他也要依靠这里与项羽争夺天下。
令项羽心烦的事还不仅这些。北方的两个新封的王——辽东王韩广与燕王臧荼不听号令,私下里在进行火并。藏荼杀了韩广。
其实这件事也怨不得他人,也是项羽自己种下了分争的种子。是他在分封诸侯王时,把原来在燕地称王的韩广改封到东北地区去作辽东王,另封了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到东北地区去称王,与前来就封的藏荼发生了冲突。
一系列的事情,每一件都是对项羽分封天下建立新秩序的无声抗议。
十月,常山王张耳受到陈余的进攻,兵败以后,他进入关中投降了汉王刘邦。
张耳与刘邦在他们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就是老相识,并且关系还一直都不错。张耳在秦国还没有统一中国的时候,曾经是魏国公子无忌的座上客,当时就是出名的贤才。秦灭魏国以后,曾经悬赏干金捉拿他。刘邦在与他的交往中,一直是把他作为老师对待。所以,当张耳失去了自己的封国以后,首先想到的是投奔刘邦。
虽然是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的,可是张耳却不敢去投奔项羽。张耳了解项羽的脾气,知道项羽一定会因为他失去了封地而生他的气,一旦激起项羽的怒气,可能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他面前逃过一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齐王田假不就是在失去自己的封地以后,逃去归附项羽而最终被项羽杀掉的吗?从这一点上看,还是张耳比较有先见之明。
陈余把项羽所封的代王赵歇重新拥立为赵王,而赵王歇则把项羽赐给他的封号与封地全都转送给了陈余,他封陈余为代王。陈余同时还是赵国的相国,由于考虑到赵王刚刚回到赵地恢复王位,地位还不巩固,事情也比较多,所以陈余没有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走马上任,而是留在赵国的都城中帮助赵王处理政务。陈余任命夏说为自己在代地的相国,派他代自己去治理代地。赵王与陈余两个人私自里重新确定河北地区的统治格局,根本就不把项羽的决定放在眼里。
十一月,河南王申阳投降汉王。
刚分封的18诸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就减少了7位,还有一个赵王歇、一个汉王刘邦、一个齐王田荣在与项王作对。
尤其是在这时,诸侯王们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他们之间竟然也可以相互投降,并不因此而失去王号与王的地位。常山王张耳与河南王申阳在投降了刘邦以后,原封不动,仍旧在作他们的常山王和河南王,这对项羽的地位不得不说是一种攻击。本来,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只有他一个王可以在其他诸侯王之上。所以他才叫霸王。但是现在,赵王歇也可以自己封出一个代王来,刘邦也可以管理几个王,如此发展下去,他的霸王又有什么地位呢?
这也是项羽自己一手造成的。以前分封的时候,他是以义帝的上将军的地位出现的,是假借义帝的名义来号召诸侯。他成为霸王的前提条件是,义帝是天下的最高领导,项羽是代义帝行使权力。既然项羽可以把他的顶头上司义帝抛到一边,自行其是,他手下的诸侯们也自然可以把他这个霸王抛到一边去,自行其是这不过是一个上行下效的恶性循环。
没有其他办法,项羽必须镇压!
2进攻方向难以选择
对于项羽来说这也是不太好打的一场战役。
3个反叛的诸侯王都是要镇压的,但是对于他们3个来说,项羽的进军路线却没有一个顺路的。刘邦在西方,田荣在东方,赵王歇在北方。
赵王歇与齐王田荣的势力甚至比刘邦的势力发展得还要快。而自从8月刘邦率军出汉中以来,项羽实际上就一直面临着两面作战的危险。当他率他的子弟兵从江东北上以后,就处于东西方两路敌人的夹击之中——东有田荣,西有刘邦,这还不算那个随时要抄项羽后路的赵王歇。
分兵迎战是不可能的,那样只会使自己的力量分散,从而导致失败。刘邦的力量原本就比项羽的力量小不了很多,现在又吞并了关中地区,得到关中人民的支持,分兵对项羽来说肯定没有胜利的把握。
项羽别无选择,只能各个击破。
先进攻哪一个呢?
相对比来讲,赵王歇是令项羽放心的,他不过是一个心无大志的家伙。而且项羽心中也十分清楚,赵王歇与陈余之所以起兵,都是对他的分封不满。赵王歇原本就是赵王,陈余是他的将军。项羽分封的时候,不单是将陈余只封了一个侯,而不是像张耳一样封王,令陈余心中极不痛快,而且他把原来的赵王改封为代王,也让赵王歇心中不满意。现在他们君臣二人虽然是私自与张耳开战,自己乱改封号,但是还不至于马上就和项羽对着干。项羽知道,他们一定得看一看时机。如果是项羽在与刘邦的战斗中处于下风,他们可能会借机公开打出反项羽的旗号,如果项羽获胜,他们一定是望风而降。
项羽相信他不可能在即将进行的战争中处于下风的。所以他也就可以先不考虑赵王与陈余的事。
刘邦与田荣,应该先进攻哪一个呢?
从力量上分析,刘邦的力量明显地强于田荣,而且他是项羽最大的对手。刘邦可能夺取项羽的天下,而田荣则不大有这种可能。但是,如果先进攻刘邦,很可能是双方有一个时期的相持。项羽相信自己有把握战胜刘邦,但是他也知道战胜刘邦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个时期里,田荣会发展到多大的规模倒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田荣所在的三齐与项羽的根据地江东相邻,项羽很担心,田荣会在他与刘邦相持不下的时候来偷袭他的老家,断了他的后路,使他的军需补给来源成问题。如果先进攻田荣,当然项羽有把握在短时期内打败田荣,而且是叫他一败涂地。
但是这一时期中,刘邦将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可就是一件谁也说不准的事情了。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但是这个问题还必须尽快地作出决定,不然的话,时间一长,就会形成项羽不得不同时在两个战线上与敌人拚杀的局面,那就更糟了。
就在选择虽然困难,但是毕竟还是可以选择的,主动权是在自己手中,如果弄到别无选择。主动权落在敌人手中,形势就更加不利。
就在项羽与范增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们收到张良的一封来信。
张良也是估计到项羽与范增对这个问题的难以决断,所以他的来信主要内容是给项羽献计。他在信中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形势,他认为,刘邦之所以会杀出汉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项羽的分封不满意。他本来是可以作关中王的,可是项羽却把他分封到边远的汉中去作汉王。他出兵的主要目的是夺取关中地区,按照楚怀王以前的约定,名正言顺地作他的关中王。如果他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那么,刘邦也不会有其他的举动。但是田荣却是另外一种情况。他并不是出于某件事情上对项羽不满意,而是他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与项氏争天下的野心,所以他才在项梁在世时就不肯服从项梁的领导,并且一有机会就给项氏或者说是楚同出难题。所以他的这次起兵,是以不满意项羽的分封为借口,而实际上他是要与项羽争天下。基于这种对形势的分析,张良劝项羽首先进攻田荣,要先把有争夺天下野心的人打垮,然后再从容地收拾那些心怀不满的人。
项羽与范增看完信以后。不禁相对而笑。他们心中都十分清楚,张良是保刘邦的入,他的这封信不过是给刘邦行一个缓兵之计。
但是张良的另一个心事却是项羽与范增都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他对韩王成的死是什么态度。虽然韩成本人是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人,而且他本人也没有什么实力,就从他的死因上看,他连最起码的察言观色、明哲保身都不会,才给自己招来了杀身大祸,但不论怎么说,他可是韩国王室的正宗后裔。在张良的心目中,君臣之分是十分严重的。他的家族是韩国的旧臣,所以他自己也一直认为自己是韩王的臣下,他尽全力地扶保他的韩王。当年,他在博浪不顾个人安危地行刺秦始皇,为的也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为了给被秦始皇灭亡的韩同报仇。刘邦虽然令张良很倾心,但是当项羽分封完诸侯,各诸侯离开成阳,回各自的封地去的时候,张良也并没有随同刘邦到汉中去,而是与刘邦告别,回去追随韩王韩成。在他的心目中,韩王就是他的君主,是他应该尽全力保护的人,是他应该完全服从的人。而现在,这个人却被项羽杀了。而被杀的原因又仅仅是他因为无缘无故地被降了级而发了一点小牢骚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张良首先想到的不是帮助刘邦,而是打倒项羽,为他的韩王报仇。他的这种心情项羽与范增都不了解。
但是项羽还是决定先去进攻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