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楚霸王项羽传
3219500000031

第31章 荥阳会战鸿沟之盟(8)

我能任用他们,所以我得到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所以他失去了天下。”

但是刘邦也是一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或者是他知道这个“其二”,但是不好意思说出来:他手下的能人多数是从项羽手下投奔过他这边来的。他所提到的“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就只有萧何一个人是跟从刘邦起兵的老人儿。张良原是韩王的人,是项羽杀了韩王以后,他才死心塌地保了刘邦。韩信从项梁率八干子弟兵渡江作战以后,就去投奔项梁,在项梁战死以后又追随项羽,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这才跑到刘邦这里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刘邦的重要谋士——陈平,也是从项羽手下投降过来的。

论起刘邦与项羽手下人才的多少,也应该承认,刘邦本人出身于一个农户家庭,虽然年少时不事产业,喜爱交朋友,但是他的社会地位及他个人的素质对他是一个限制。他在起初也有一些人才,如萧何、樊哙、夏侯婴等,但是与苦心经营多年的项氏叔侄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项羽在人关中的时候,他身边就有一个十分齐整的人才集团。文臣有范增、陈平;武将有钟离昧、龙且、英布、季布,无一不是当时全国最杰出的人才,还不算当时也在他的部队中,但是官职仅仅是郎中的韩信。就是著名的谋臣张良,当初也曾在项氏叔侄的军中混过。如果项羽能好好利用这些人才,他打败刘邦并不是一件难事。

而遗憾的是,项羽并不用人。而是用己。

一代名将韩信在项羽的帐下的时间也不能算短,他多次向项羽提出他对战局的认识,可是从来就没有一次得到项羽的赞同。韩信为项羽出谋划策,也从来没有一次得到项羽的采纳。所以,在一气下,韩信才离开楚军,冒险进入汉中去投奔刘邦。

韩信刚到刘邦的军中,还没有办法显示自己的才能时,就因为触犯了军中的刑律而被判了死罪。当他与13个人一起被押上刑场的时候,他见到同伴都已经身首异处,下一个就要轮到他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升起了一丝绝望与苦涩。难道他的一生真的就这样完了?所有的志向,所有的抱负,难道就都这样随风而去了吗?

韩信一抬头,正看见监斩的将军夏侯婴,他对夏侯婴说:“汉王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一个壮士?”

夏侯婴对韩信这样一个死囚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大为惊奇,他留下了韩信,没有杀他。夏侯婴s韩信一交谈。立即就认识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绝世奇才。他马上向刘邦推荐,项羽是可叹的入,韩信在他身边2年,他竟认识不到这是一个杰出的将军,是他争夺天下最好的助手。在这一点上,他竟比不上刘邦手下的一个二流将军。

刘邦一开始也没有认识到韩信的才能。虽然夏侯婴是他生死患难的忠臣,但是刘邦不相信夏侯婴能有识别人才的慧眼,他只是碍于这个一直忠心耿耿跟随他的老臣下的面子,给了韩信一个小官职——治粟都尉。把个杰出的将军派去管理粮食工作。

刘邦手下的另一个名臣萧何,在与韩信交谈以后,也认识到了韩信的才干,他也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但是刘邦一直没有见到韩信,他也不相信萧何的眼力。可是当韩信觉得自己在刘邦的部队中也没有什么出路而逃走时,萧何不顾一切地去追回韩信,这使刘邦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想法。

萧何听到韩信逃走的消息时,来不及去报告刘邦,就亲自去追他,有的人对刘邦说:“丞相萧何逃走了。”

刘邦非常着急。虽然他军中不断地有人逃走,甚至是将军也开小差,但是刘邦从来没有感到这么着急。萧何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就像是他的左右手一样,他离开萧何,立即就有一种失落感。部下都思念故乡而逃亡,如果真的是连萧何也走了,刘邦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过了一二天,萧何回来了。刘邦见了他,又是高兴又是生气,问萧何:“连你也要逃走,为的什么?”

“我可不敢逃亡,我是去追回一个逃走的人。”

“你追的是谁?”

“韩信。”

刘邦麓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他不明白,自己手下的将领们近日来也逃走了几十个了,从来没有听说萧伺去追过他们中的哪一个,他却去追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

萧何说得很干脆:“将军并不难找,但是韩信可是天下找不出第二个的人才。如果大王想在汉中呆一辈子,那么要韩信是没有什么用。如果大王要争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一个人是值得您与他探讨这个问题的。现在就是看您想怎么办了。”

刘邦说:“我当然是想出汉中东归了。谁想在这里住一辈子呢?”

“您如果是想东归,那么,您任用韩信,他就可以留下来;不用他,他早晚还是得逃走。”

刘邦看到萧何这个态度,又想到夏侯婴几次对自己的推荐,他开始相信韩信不是等闲之辈了。他试探着问萧何:“看你面子上,任命他作将军怎么样?”

萧何不同意:“就是任命他作将军,他也不会留下来。”

刘邦接着问:“那就任命他作大将军。”

就是这样,刘邦把没有一点功劳的韩信破格升为大将。在职位上超过他手下原来的任何一位将军。同是一个韩信,在刘邦军中与他在项羽军中所得到的待遇差距如此之大。而后来,也就是这个韩信,把项羽围困在垓下,最终逼得项羽在乌江边自刎。韩信帮助刘邦争得了天下,但是他最初在项羽军前两年,却没有发挥一点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是因为项羽太有才干了!

当他把其他人与他自己相比的时候,他总是能发现他人比不上自己,因此也就不能放心地把事情交到他人手中,而总是自己亲自去办。这种事必躬亲的作风,一则是使他手下的人才没有一个用武之地,无法显示他们的才能,于是项羽就更加肯定了他们的无能。二是一切都是项羽一个人主办,他能顾及的事情是有限的,最终是事事都顾不上。

陈平在项羽帐下的时间也不少,但是我们找遍现有的史料,就是找不到他为项羽出了什么力。曾因为他劝降过来的殷王司马邛再一次背叛项羽,项羽对陈平很不满,甚至是想要杀了他。陈平害怕项羽真的杀了他,因此才把他的官印与项羽赏赐给他的金子封好,派人送还项羽,而他自己则从小道离开了楚军去投奔刘邦。可是到了刘邦的军中,陈平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为刘邦对他绝对的信任。有人告陈平受贿,刘邦不问,有人说陈平以前在家的时候与他嫂子关系不正常,刘邦也不往心里去,反而提升陈平的官职。在荥阳会战中,汉军处于劣势,陈平向刘邦献反间计,刘邦马上拿出4万斤黄金交给陈平,命他去行反间计,并且特意说明,这笔钱不问他怎么使用。就这样,陈平用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钟离昧。

事情也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让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实在是太简单了。

当项羽的使者来到刘邦的军队中的时候,他受到了想都想不到的热情款待。陈平来陪使者吃饭,但一见面就惊奇地说:“我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使者呢。你原来是霸王的使者。”陈平转身走开了,对同一位使者,其接待规格可就是大不相同了。好的吃喝都撤了下去,换上来的是十分差的酒席。这个使者受了一肚子的气,自然回去向项羽说明。为此,项羽竟然就不再相信他身边最重要的谋士——范增。并为此气得范增告老还乡,他对项羽说:“天下的事大体上也已经安定了。您好自为之吧。请让我回家乡去度晚年。”项羽答应了,并且没有一点挽留的意思。

75岁的范增不由得老泪纵横,他晚年为之奋斗的人竟然是这样对他。

而对项伯,项羽却是特别的言听计从。

但是后来项羽兵败后,项伯投降了刘邦,被封了侯,还被赐姓刘,完全从项氏家族中脱离出去。

范增临死前念念不忘的是没有一个能人扶保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