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理景观
3224900000012

第12章 地理(12)

无限制发展并不是雪崩杀人的唯一原因。有记录的雪崩多半由粗心的滑雪人引起的,造成许多人伤亡。瑞士一个救援队的队长指出:“每年有太多人由于愚昧无知或低估危险而丧生。他们想不到可能有被活埋、压坏或窒息的危险。”(瑞士有记录说明,遇雪崩遭活埋的人,两小时后,100人中只有19人生还,3小时后则只有9人生还。)每个冬季,瑞士估计有20000次雪崩,其中约有137次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伤亡人数在比例上却较邻国低。这一点主要归功于完善的预报系统。这个系统隶属瑞士联邦积雪及雪崩研究所,意大利、奥地利及苏格兰也采用同样办法,法国则效法部分措施。雪季时间每周一次估计阿尔卑斯山发生严重雪崩的可能性,在危急情况下则酌增次数。发表雪崩警报前,先分析几千项个别报道。研究所及外界观察员,包括阿尔卑斯山向导、滑雪教练、学校教师、修道士及缆车驾驶员等,从瑞士52个观察点每日用电话、电报报告当地积雪及天气的情况。此外,还与奥地利和意大利交换类似资料。

报纸、电台和电视台都报道研究所的公报。瑞士联邦电话局还把公报录下,随时回答电话询问。公报翔实可靠,警察、救援队及游乐场地,都据此限制车辆来往、关闭滑雪坡或撤离危险地带。

该研究所在1942年成立,设于一座四层楼高的近代大楼内,坐落在崎岖的威斯夫鲁约赫峰顶。这座险峻的山峰海拔9000英尺,山脚下是达弗斯镇。山上有一条两英里长的缆车轨道把研究所与山谷连接起来,这条缆车轨道也供滑雪人登山之用。

研究所共有24位专家,分别控制积雪的各项工作。其中包括气象学家、水文学家、工程师、森林学家、地质学家及物理学家等。由于这批专家专门研究雪崩成因及各种预防措施的工作,所以全世界专家也常群集威斯夫鲁约赫峰吸取新知识。

研究所的另一项活动,是每隔一年的一月举办为期一周的雪崩讲习班,这项户内及户外课程,只需缴付很少费用便可参加。许多学生是阿尔卑斯山救援人员及外国游乐场地的滑雪教练。课程之一是寻找埋在雪崩中的遇难人。狗的嗅觉敏锐,人类远不能及。训练过的狗,嗅觉敏锐得使人难以置信。

举例来说:1968年某夜,达弗斯镇连串雪崩埋了11人,雪崩狗在三两个小时内便把他们找到,掘出后其中4人还活着。这些灵犬凭嗅觉找到埋在于雪下深达16英尺的遇难人。据研究报告,受过良好训练的雪崩狗,能在20~30分钟内搜遍两英亩半的雪地。如果使用人力,同样的工作需要20个人花费20个小时才能做完。方法是用棍子不断插入雪中,每次还得保持适当的距离。

据说从前马车夫赶车穿过阿尔卑斯山隘口时,会抽一下鞭子,击松积雪,使雪滑落而不伤人。今天,该研究所也用人工方法引发无害的雪崩,以消除隐患。他们发现用炸药引发雪崩最好。此外还动用迫击炮、反坦克火箭炮、遥控地雷、手榴弹、自制炸弹——旧铁罐装满炸药用火柴点火引爆。仅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每年用一万次爆炸,以造成人为雪崩。一位游乐场地主人说:“我们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不过,听到那些爆炸声,人们也许不那么想。”美国及加拿大落基山区,也采用同样预防方法保护铁路和公路。

科学家对雪崩的知识及所拟的预防方法,仍然不足。未能解答的难题数以千计。如何用人工方法使积雪稳定?哪种雪面对哪种天气变化最敏感?在雪崩地区如何种植防护林才收效最大?

“这些问题及其他迫切问题中,只要有小部分获得解决,”研究所所长德奎威博士说,“雪崩造成的伤亡及破坏便可剧减,也许能减少一半。”

由于爱好滑雪的人不断增加,世界各国的滑雪人都急需多了解雪崩的危险,采取适当的行动。为了防备雪崩,每个人都需注意以下的一般守则:

即使气温不转暖或风力不减弱,在任何斜度超过20度的滑雪坡上,一英尺深的新雪也可能发生危险。十次雪崩有八次在暴风雪时或紧接着暴风雪之后发生。

气温上升,雪崩的机会增加。雪开始溶解,积雪松软,雪崩最易发生。

不管天气好坏,动身滑雪之前,先向当地气象台咨询,还要“相信它的报告”。

在一个陌生的地区滑雪时,尽可能选择林木茂密和山脊长的地点。最好避免横越陡坡。如果必须横越时,尽可能接近斜坡的上端走过,在穿越斜坡时,“切勿挤在一起”。要列成单排,彼此保持距离,这样即使遇险不致殃及他人。

切记携带一条雪崩绳:100英尺长的红色尼龙绳。在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滑雪时,应该把绳系在腰上,拖在后面。如遇雪崩受困,部分红绳可能露出雪外,救援人员便可循迹施援。

如果队里有人为雪崩所困时,把最后看到他的地点做个记号,立刻利用雪橇或滑雪竿搜寻。同队人员众多,派人来救。在受过训练的救援人员和狗到达前,尽可能继续搜寻。

磁场变化与气候关系之谜

1986年1月22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研究所的一位地球物理学家不安地打电话给美国东北部地区的电视台气象预报员,预言一星期内该地区将会出现洪水或强大的暴风雪。气象预报员们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预言,因为他们认为也没有收到过有关天气发生异常变化的正式预报。那位地球物理学家要求电视台在播报气象预报后把他的预测也公之于众并作参考,但也遭到了拒绝。

3天以后,一场意外的特大暴风雪袭击了波士顿到首都华盛顿之间的广大沿海地区。暴风雪持续了72小时以上,沿海地区降雨量达10厘米,内陆地区降雪量达100厘米。暴雨和暴风雪给毫无防范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活不便。

预报这场暴风雪的地球物理学家是戈埃斯塔·沃林。他从70年代起就相信地球的磁场与气候有关。在1970年,沃林和同事戴维·埃里克森开始研究1.1万年前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的气候变化。事有凑巧,就在他们绘制出温度升降曲线图的同一个星期里,权威的《科学》周刊上登载了一篇简述同一时期地球磁场变化情况的专文。沃林仔细研究了该文所附的图表,发现与自己绘制的温度曲线图极为相似。他苦苦思索到第二天天明,猛然想出了两张图表之间的关系:温度曲线与磁场曲线存在着此起彼伏、此伏彼起的相互关系。当地球磁场减弱时,气候会转暖(温度曲线上升);而当地球磁场增强时,气候则转为寒冷(温度曲线下降)。

沃林深知:科学史上这种偶然的巧合极其常见,唯有从不同的时期和地点搜集更多的证据,才能最后做出结论。不久,机会来了。沃林遇到了另一位专门从事地球磁场研究的学者瑞安。瑞安曾研究过中、南美的加勒比海海底70万年以来沉积物的磁性。说来也真巧,沃林和埃里克森在同一地区也进行过气候研究。瑞安提出证据,证明地球磁场方向曾出现过5次短暂的倒转。在磁场方向倒转时,地球的南北磁极出现了互相易位的现象。沃林、埃里克森和瑞安3人合作研究了4个多月,证实了地球磁场与气候确有长期紧密的关系。不仅在加勒比海如此,在太平洋和地中海也同样如此。

然而,科学界对沃林理论的反应不一。气候学家几乎全都支持他,而地球物理学家同行则认为沃林还未能确切地说明磁场与气候的关系。沃林指出:根本的答案来自直接影响磁场的变化,或是取决于太阳日射微粒流的变化。但另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地球磁场减弱时太空到达地球的辐射机会固然会增多,但其强度并不足以使气候转暖。

沃林开始着手寻找更多证明自己理论的事实依据。他设想:如果长期的磁场变化会造成气候的长期变化,那短期的磁场变化也应该影响短期的气候变化。他决定对若干事前未能预测到的强风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如果那些风暴的强度与地球磁场变化强度之间确实有对应关系,那自己的理论就更有说服力了。

沃林翻阅气候记录时发现,1967年2月7日,有一场未预测到的暴风雪袭击了纽约市,积雪达0.3米深。而同一时期的地球磁场变化记录表明:地球磁场强度在经历了一段长时期的平稳阶段后,在暴风雪到来之前突然转弱。沃林又研究了另外两次发生在1983年的未预报风暴,发现当时地球磁场都在风暴发生前两天半突然转弱。可惜,这一切还不足完整地说明磁场与风暴之间究竟有什么规律可循。

沃林为了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非“事后诸葛亮”,决定用磁场理论作一次准确的意外气象预报。他请求在弗吉尼亚州科尔宾市弗雷德里克斯堡地磁研究所工作的朋友密切注意地磁测量记录,发现异常变化时立即通知自己。1986年1月22日,他接到了地磁异常变化的通知后,立即打电话通知了有关地区电视台的气象预报员,预报了一场特大暴风雪即将来临。

气象预报员拒绝了沃林的预测,招致了前文所述的那场灾难性后果。他们最终不得不承认沃林可能有道理,而科学界也开始正视沃林的研究。关于地球磁场变化与气候的关系,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辛勤探讨。这种有意义的研究一旦获得突破性进展,千千万万信赖天气预报的人将更有效地防范异常气候的突然袭击,免除一系列不必要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南极大陆在变暖吗

“上帝”早就遗忘了南极大陆,干吗人们还要对它这样关注?值得花这么大力气去研究它吗?十几年前提出的这些问题,如今再也听不到了。然而现在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南极大陆与人类的命运密切相关。先谈谈南极大陆对人类可能有的好处。根据勘探和估计,南极洲的矿物资源应是相当丰富的,而且其中包括对现代工业来讲是十分贵重的矿物,如钻石和放射性物质。在南极洲大陆也发现了含油地层。

除此以外,南极大陆还有另一丰富资源——淡水。南极洲表面覆盖的冰层占全世界淡水总量的80%。这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如果考虑南极洲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我们应当承认,南极大陆的覆冰对人类的未来不是无关紧要的。因此,人类已经利用一切可能手段对南极覆冰进行了多年研究,这绝不会是徒劳无益的。

几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大陆的分布情况与今天完全不同。那个时候南极洲刚刚开始向南极远征。当时由于来自赤道一带的暖洋流,南极大陆并不那么寒冷。只是到了大约2500万年以前,南部洋面的宽阔海峡才沟通,从此对南极洲的“供暖”开始中断,于是南极大陆盖上了一层“冰被”。现在冷水从这里流向各大洋,大大降低了海洋的水温。

南极洲的严寒是决定地球未来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地球上的气候带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从而使生物的生存条件变得多样化。这就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可谓是先有了南极严寒才有了人类。

直至今日,南极对维持大地气候仍然十分重要,它维持着我们所习惯的生存条件。假如有朝一日南极突然变暖,情况将会怎样呢?近来,这个问题越来越使科学家们不安。计算表明,如果南极洲由南向赤道漂移,它就可能失去自己一身的冰铠冰甲。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各个大陆并不是牢牢钉死在原地的。不过,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在最近几百万年内还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不必为此担忧。

不过有迹象表明,当代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可能对南极大陆的覆冰造成影响。一些人认为:如果世界燃料的消耗按目前的速度增长,那么50年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会增长一倍。它至少会使南极大陆的气温升高5摄氏度。这样,罗斯海、菲尔希内尔海、罗雷海的冰块就会融化,接着南极洲西部的覆冰也会出现融化。其结果是全世界海洋的水位将上升5米,许多沿海城市都将遭到今天威尼斯城的命运。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吗?苏联南极考察队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只是目前还不能下最后结论。不过南极大陆变暖,这一点是完全有可能的。为了对这一点做出正确估价,在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们,正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密切注视着南极洲的冻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