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理景观
3224900000026

第26章 华夏谜题篇(5)

青海南部高原有“江河源”之称,水系错综,河流纵横。长江和黄河仅巴颜喀拉山一脉之隔,直线距离200余米。究竟黄河河源在哪里?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20世纪50年代初期,认为黄河源出约古宗列曲。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黄河多源,其源头分别是扎曲、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另一种意见认为,卡日曲全长201.9公里,是上述三条河流中最长的,应定为正源。

黄河的河源地区气候酷寒。8月里就似数九隆冬,年平均温度不足14℃,一年只有7天绝对无霜期。即使在一天之内,晴阴风雪变化之快也令人难以置信。

黄河的河源地区没有龙门激浪洪波喷流的气势,没有壶口飞瀑巨灵咆哮的声威,只有潺潺细流蜿蜒逶迤,穿越坡地、草滩和沼泽,绕行于巴颜喀拉山的群峰之间,河水散乱,难以辨认主河道。黄河的藏语名称叫“玛曲”,即孔雀河之意。当地人民根据黄河河源周围有众多小湖的地理景观,命以孔雀河的美名,的确恰如其分。每当登高远眺,数不清的大小湖泊宛如繁星落地,恰似孔雀开屏,尾翎眼彩斑点点。

黄河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以上为上游,河道长3400多公里,大致自刘家峡以上属青藏高原范围。由于高原整体抬升和河流下切作用强烈,黄河上游峡谷众多。万里黄河上的第一个峡谷是位于星宿海盆地和约古宗列盆地之间的茫尕峡谷,该峡谷东西延续18公里,谷宽500~1000米,谷底和山顶高差100~200米,黄河通过峡谷的流量为每秒1.6立方米。刘家峡是黄河在青藏高原的最后一个峡谷,风刀雨剑砍石壁,挤成12公里长的通道,活像人工开凿的水渠。如今,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坝,矗天而立。坝高147米,形成的大水库全长65公里,总库容57亿立方米。远看水面浩瀚,雾水茫茫,仿佛碧波仙女披着一层薄纱。

当然,黄河上游最著名的还要算龙羊峡。在这里,黄河劈开近百里长的峡谷,两岸壁立千仞,悬崖耸立高达700米。河谷深窄,水面宽仅四五十米,峡谷内天然水面落差225米。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水力发电梯级电站的龙头。高原峡谷人烟稀少,在这里建电站,工程量小。而且,黄河愈往上游,水土流失愈轻微,河水泥沙含量小,不会出现由于泥沙严重淤积不能蓄水的问题。

响沙湾的沙丘为何鸣唱

我国有四大举世闻名的鸣沙地,即甘肃敦煌县的鸣沙山、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吗沙山和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响沙湾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之南约50公里,位于库布齐沙漠的中段,属达拉特旗,这里以响沙著称于世界。

所谓响沙就是指能发出响声的沙子,有的地方又称鸣沙。响沙湾的沙丘和一般的沙丘相似,呈新月形,高约50米,沙丘的坡度约为三四十度。天晴时,这里的沙子经过太阳一晒,温度有时可高达50℃。赤脚走不行,穿着鞋子走容易进沙子,也不行。当你顺着山坡从山顶铺下来的长长的软梯慢慢爬上山顶以后,再从沙丘顶部坐在一片灿灿发光的金黄色的沙面上慢慢向下滑去的时候,就会发出一阵阵响声。这种响声有时像远处飞机或汽车的嗡嗡之声,有时像抖空竹呜呜之声,有时又像青蛙的叫声。总之,随着姿势的不同、用力的大小,发出的声音也就因人因地而异了。其声音之大,相隔近十米远还可以听得清清楚楚。

响沙湾的沙子为什么会发出这些奇异的响声呢?当地人传说,这里本来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喇嘛庙。有一天,一夜之间,狂风吹来的沙石把这座大庙埋了起来,堆成一座沙山。埋在地下的喇嘛们还在不断地念经、击鼓、吹号……我们听到的,就是喇嘛念经、击鼓的声音。这当然只是一个有趣的传说,从科学上,鸣沙又该怎样解释呢?

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令人十分满意的科学解释,它仍然是一个未能完全解开的谜。有的科学工作者认为响声的发生似乎和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第一是地貌,沙丘呈新月形,沙丘的对面为一小山,小山与沙丘之间有一条季节性的河流。我国的几处“鸣沙”,其地貌均大致相似。

第二是湿度,湿度大了不响,如果雨后去滑,沙子就不响了。宁夏的沙坡头就是由于植树造林以后湿度增大而成了哑巴。可是,如果沙子太干,它也不鸣。敦煌的鸣沙山就是由于处在沙峰环抱之中的月牙泉的泉水枯竭而不鸣了。由此可见,若要出现“响沙”,湿度要适中。

第三,响沙和沙子的厚度有关。这里松散的沙子下面是比较硬的一层沙砾岩。沙丘顶部的沙子厚度可能较深,沙丘底部的厚度可能又较厚,所以最响的部分是在山坡的中部。

第四,是沙子的粒度较细而且均匀,沙子的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黑云母等矿物。沙粒细匀而又湿度适中,则沙子空隙之间既有利于空气的储藏且又不易逸散,这是一个重要条件。山顶坡度陡,沙层薄,显然条件不好;山麓沙层太厚,湿度也可能较大,似乎条件也不算太好。至于沙层之下的沙砾岩层的崎岖不平或者是否有风化凹面,以致空洞影响着发声,则需试探后才能证实。总之,在滑下时,用力越大,动作越协调,则响声越大。一些游人由于去时是在雨后,或是由于没有掌握好下滑的技术,结果是虽见其沙,未闻其声,只是抱怨而归,那就未免太遗憾了。

沙漠里的确有很多好玩的现象,什么海市蜃楼啊,响沙啊,不过人类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些现象的原因,所以它们身上还笼罩着迷人的神秘色彩。

太湖成因之谜

太湖位于风景如画的江苏无锡,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面达2400平方千米。太湖的水域形态宛如佛手,作为江南的水中心,它以其丰富的资源孕育了流域内人们的繁衍生息,自古就被誉为“包孕吴越”,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为之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全国闻名的太湖,关于它的成因,一直到今天还争论不休。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地理学家丁文江与外国学者海登施丹就认为,是大江淤积之故导致了太湖的形成。他们指出在五千年前,江阴为海岸,江阴以东,如皋以南、海宁以北,即包括太湖地区在内都是长江淤积的范围,这是最初对太湖的成因所作的理论上的描述。

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对太湖的形成有了较成熟和系统的看法。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与汪胡桢等提出了泻湖成因论,即以后广为流传的太湖经“海湾——泻湖——湖泊水网平原”的演变模式。泻湖论在以后又不断被充实新的内容。德人费师孟在1941年提出经太仓、嘉定外冈、上海县马桥、金山漕泾,直至杭州湾中的王盘山附近,为一沙咀组成的冈身,是公元一到三世纪的海岸线。以后经对位于冈身的马桥文化遗址下的贝壳碎屑进行碳十四测定,基本上公认冈身是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线。

近年来,随着对太湖地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不断研究,对太湖成因的探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有人对泻湖论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海水深入古陆腹地的过程中,虽然一边冲刷,一边沉积,但这种情况对于整个古陆地来说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确有泻湖地貌的沉积,但它不具有整体意义。因此,泻湖论虽然可以解释太湖平原的地形和地质上的海湖沉积,但难以解释何以在太湖平原腹地泥炭层之下以及今日湖底普遍有新石器遗址与古生物化石的存在,同时也与全新世陆相层的分布范围不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的陈月秋还提出了太湖系构造湖演变而成的说法。陈先生根据太湖地区的古海岸线的位置、沉积相与微古化石种属特征、地貌形态和考古资料等诸多因素,否定了太湖地区在全新世期间曾有海侵,即否定了太湖为泻湖成因论;同时,他又提出由于强烈的燕山活动,奠定了太湖地区的地质基础,以后在新构造运动的继续影响下,太湖断陷盆地作西高东低的倾斜式下沉,湖区的边框形态基本上接近今日太湖的面貌,后来随着河道比降的变化,使三壅塞改道,湖水泛滥,以至在低洼地普遍发育了陆相沼泽层。

可是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在研究太湖的过程中又有了新发现。人们在翻阅一本叫《吴中水利记》的北宋时期的古书时,发现书中记载着在北宋神宗八年(公元1075年),太湖地区发生大旱,太湖水位下降到了以往从来没有过的位置。这时人们发现,湖边数里的干涸的湖底上,竟然露出了古代居民留下的坟墓和村庄的街道,一根根已经近于腐烂的树桩仍然立在湖中。人们还在太湖的湖底找到距今六千年到一万年前古人类石器时代的遗址。

这个事实给以上的成湖说以致命的打击。于是,又一种假说出现了。人们推测,大约在六千年到一万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们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居住过。由于地势较低,终于积水成湖,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搬走他们的家当,就被洪水淹没了。

至于太湖这片洼地的形成,他们认为,这和这里的地壳运动有关。太湖地区可能一直是一个地壳不断下沉的地带,由于地势低洼,从四面八方汇来的流水不能及时排出去,自然就形成了湖泊。

太湖的“平原淹没说”还没有得到更多的传播和响应,又一种成因说突然出现了。最近,一批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们,用全新的观点来解释了太湖的形成。

他们大胆地假设: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颗巨大无比的陨石,自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偌大的太湖竟然是陨石砸出来的!他们估计,这颗陨石对地壳造成的强大冲击力,其能量可能达到几十亿吨的黄色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或者等于1000万颗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的能量。

可见,目前对于太湖的成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所有这些不同的观点,均有助于推动人们作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随着不断的深入探究,人们最终一定能揭开扑朔迷离的太湖成因之谜。

魔鬼谷之谜

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区,有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内流河——那梭格勒河。那梭格勒河风景如画,草肥水美,是一个富饶的地方。河流南面有高耸入云的昆仑山主脊,北面有祁曼塔格山阻挡着柴达木盆地夏季干燥而炎热的空气,两山夹峙,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再加上叶脉状大小支流中的冰川融雪,灌溉着这片古老的谷地,因此,这儿牧草丛生,远远望去,好似锦绣的绿色绒毡。冰雪消融,遍地青草沼泽,染绿了座座大山、条条山谷。

夏天山花烂漫,蜂飞蝶舞,万物欣欣向荣。秋天,银芒飘拂的金色草原上徜徉着成群结队的野牦牛、野驴、藏羚、原羚、黄羊。总之,面对这样的山谷,你绝对不会和“魔鬼谷”联系在一起,然而,这里的确是一个包裹在美丽平静中的恐怖地带。

“魔鬼谷”的美丽和平静是虚伪的,在这山谷沼泽淤泥的深渊中,充满着熊的骨骸、猎人的工具、淘金者的尸体。

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牧民曾到此放牧,但由于惧怕“魔鬼”的凶残,牧民们后来再也不敢来这里了,他们宁愿让羊群在戈壁沙滩上饿死,也不敢到那里去放牧。这个魔鬼到底是什么,竟然让这里几十年渺无人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