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理景观
3224900000007

第7章 地理(7)

早期核子试验曾有辐射尘飘落,至今从海洋任何一处取水50加仑,仍可验出辐射性来。英国水域曾有大量海鸟死亡,研究人员在死鸟体内发现了大量制造油漆与塑胶用的毒性化学物。全球各地普遍使用有毒而效力持久的杀虫剂,对许多处食鱼鸟和食肉鸟危害甚大,更有证据证明这些杀虫剂还能杀害浮游植物——海洋生物链中最基本的食料。

我们不得不做这样的结论:现在如不采取明智果断的行动,海洋就会像今日的陆地一样,变得杂乱污秽了。届时,损失最大的还是地球上的人类。

目前虽然已经迟了,但还有希望。不过,从大规模破坏海洋转而保护海洋,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世界各国须共同订立一项国际海洋政策,牺牲狭隘的本身利益,以保存这个广阔的领域。海洋是我们祖先留给人类共有的财产。为了人类的前途,这件工作必须列为当务之急。这一件工作,考验我们人类的才智,考验我们做人之道,也考验我们对子孙后代的道义责任感。具体说来,我们必须采取下列主要步骤:

(1)如果办得到,就不要把废物弃入大海、大湖及河流海湾的近岸处。经过处理后起码与海水的天然性质相同的液体废物除外。

我们快要没有抛弃废物的地方了。我们现在别无他法,只能利用科技设法把废物再循环,送回经济体系中再加使用。近来世界各国在控制海洋污染方面颇有进展,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

(2)为了不让陆地上随处可见的混乱与破坏情形发生在海洋中,我们在进行新的海洋建设(诸如建造朝向海面的喷射机场,或在新区钻探近海油井等)之前,须先订立严格的限制条例。

新工程的每一阶段,都要让公众知道,并与公众商量。例如决定是否应当让海洋工业及其附属装置在海上建立,或者是否让超级油轮在沿岸水域行驶等,都要征询公众的意见。

至于近岸油井,在生态环境易受影响的地区,就应停止钻探。除非有足以服人的证据表示新井无碍于海洋环境而又有可靠技术能控制漏油事件,否则应当禁止钻探任何新油井。在此之前,海中不属于任何国家的未采油藏及矿藏,都应暂不开发。

(3)在无可估价的受潮地大肆疏浚与填土,及以“改进”为名开辟沿海地带,都必须立刻停止。

有些海洋生物学家严厉指出,我们若不立即采取行动,那么海洋污染的情形就会更加恶化。50年后,或者还不用50年,海洋生物大致会灭绝。这样一场浩劫的后果非常严重,因为人类一直依赖海洋资源取得食物、原料和娱乐,在最近的将来还可能向海洋求取生存空间。

破译深海的洪流之谜

若干世界上最大的洪流,在黑暗中静悄悄流过海床,既没有人站在岸边欣赏它们的美丽,也没有人写出赞美它们的诗歌。

海流又称洋流,是地球的循环系统,就像人体的血流循环一样,对生物影响很大。海流使旧金山有雾、挪威有不冻港、秘鲁和西非有清凉的风。如果没有海流,英国可能千里冰封,变成不毛之地。海流像一把巨犁似的,翻动海水,把海底含有丰富矿物质的养料冲上来。地球上有大量植物在海中生长,成为鱼类的主要食料。渔人每年捕鱼5000多万吨,供应我们这个饥饿的世界。

人类在海上航行已有很长时间,但在公元1513年前,还不曾想到海洋中有海流存在。庞斯·德里昂发现佛罗里达,据为西班牙领土后,那年在沿岸航行时,才注意到令人莫名其妙的现象。他的小船本来顺着大风南航,实际上却朝北倒退。他发现了那股强有力的湾流——后来证明,这条湾流比他苦苦寻找的“青春泉源”更为重要。

此后250年,没有人重视德里昂的发现。后来,历史上最富有研究精神的富兰克林开始提出一些问题。当时富兰克林担任美洲殖民地的邮政局长。由英国直接开来的定期邮船横越北大西洋,为什么要比普通商船慢两个星期?他提出这个问题,向新英格兰一位名叫伏尔格的捕鲸船船长请教。

伏尔格说,有一股强力的洋流横越北大西洋流向不列颠群岛。定期邮船由英国西航前来美洲殖民地,一路上要同这股洋流对抗,捕鲸船却改道避开这股洋流。富兰克林接着又问,定期邮船船长怎么会不知道有这股洋流?伏尔格冷冰冰地答:“他们那么聪明,不会向头脑简单的美洲渔民请教。”

由于湾流来自热带海洋的暖水,绘制湾流路线图的最简单方法,是测量海水的温度。富兰克林把温度计给捕鲸船船长进行测量。结果首次绘出了湾流简图。直到今天,狡黠的船长在参加新港—百慕大游艇大赛时,仍用温度计来测出湾流所在。

过了100年,另一位出色的人物在华盛顿办公室里从事研究,开始绘制全球海流的“流型”图。他是美国海军的穆里上尉,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受伤残废,闲居家中。他把航海日志本分别送给军舰、商船及渔船的船长,请求他们无论在地球上什么地方,都把每日的风向与海流动态一一记录下来。

穆里根据各船长的记录,花了多年时间,不辞辛苦地从事制图工作。海流概图终于面世。巨大的涡流,宽几千里,分别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中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则以逆时针方向转动。

在北大西洋,一条庞大的海底洪流,沿着赤道北边伸展,一路上吸取热量,后来汇成湾流,直达美国东岸,才转入大海。到了冰岛南面,一条海底山脉把这条海底洪流分开。一股流向苏格兰北部,最后在斯堪底纳维亚半岛的海岸消失;另一股沿着欧洲与非洲海岸南下,就是加那利海流。

北太平洋也有同样的涡流。黑潮沿着日本海岸向上流,朝东越过太平洋,成为向南流的加利福尼亚海流。然后折向西,成为赤道海流。

巨大的海底环形洪流,有些流速很快,每小时高达5英里;有些流量很大,每秒钟多至5000万吨。什么力量推动这些海底洪流?海水温度与密度的差别当然有影响,但主要推动力还是盛行风。海底洪流为什么会弯曲?这种偏向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

除主要海流外,还有次要海流。阳光充足的海洋,到了晚上,海水转冷,变得较重,逐渐下沉,引起垂直海流。次表层流是另一种次要海流。冷海水较重向下沉,聚集海底,然后从两极地区流出,在洋底上向四方散去,像碟子里的糖浆一样。

两极冷水与表层流暖水相遇的地区,就有大渔场,因为海水的搅动,把含丰富矿物质的养料带上表层来。海水表层生物死亡后,沉下海底腐化,在海底集成一层肥料。海流的巨犁把这种养料翻动,使其浮上表层时,细微的海洋植物急速增长。海洋的小动物以这种小植物为食。其次,从细小的鲱鱼和沙丁鱼到体积庞大的鲨和鲸等滤食动物,都滤取水中的食物,吞食浮游生物。最后,海洋中的食肉鱼类,例如金枪鱼和鳕,又吞食小型的滤食鱼类。

在北大西洋,新芬兰大班克斯海各个渔场位于寒冷的拉布拉多海流与温暖湾流相遇的地方。在南半球,寒冷的本吉拉海流向北流到非洲西岸,亨波达海流或称秘鲁海流向北流到南美洲西岸,使这两个海洋区域都成为大渔场。非洲海岸外的渔场,鱼类极多,吸引日本的渔船队不惜环绕半个地球前往捕鱼。智利沿海岛屿以食鱼维生的鸟类,在亨波达海流上觅食。从那里的鸟粪数量可知鸟类吞食的鱼多到什么程度。在化学肥料问世以前,智利出售的天然鸟粪肥料,每年超过100万吨。

巨大的海流通常都相当稳定,但强风中会使流型改变,有时还会带来灾难。大约每十年一次,温暖海流由巴拿马湾向南推进,迫使寒冷的亨波达海流改道。平时在海水表层生活的鱼要潜入较冷的深层,浮游生物则多数死亡腐烂。食鱼鸟因此饿死的,数以百万计。风吸收了温暖的水分,变成雨,降落在不毛的秘鲁沿岸地区,能造成洪水泛滥。

海流使某些海洋区域非常富饶,也使一些海洋区域比撒哈拉还要贫瘠。百慕大东南面的马尾藻海是生物最少的水域,因为那里是巨大涡流的滞水中心,没有海流把生物所需的海底养料冲上表层。

海流很像一条输送带,把生物散布到地球70%以上的地区。西印度群岛的“海豆”,随海水漂流,时常在几千英里以外出现,到达欧洲海岸。椰子树原产于马来半岛,因为多在岸边生长,椰子跌落海中,随着海流漂浮,遍布南太平洋各地。不过,海流的最主要贡献还是散布鱼苗。据估计:鱼苗约有80%由海流传送,散到各地。

生物随着海流移栖,最奇异的是欧洲鳗鱼的长途旅行。这种鳗鱼在淡水河中生活5至8年后,到要繁殖时间开始长途远游,前往马尾藻海。不知什么原因,鳗鱼要到这个生物稀少的海中去交配产卵。

小鳗鱼出生后,立刻面临艰巨的任务。它们要游行3000英里,回到母亲从前居住的欧洲淡水河。没有海流的协助,小鳗鱼无法完成这样的旅程。甚至在海流协助下,完成这次旅行也要3年。

太平洋鲑鱼也有差不多的习性。在海中生活2~4年后,到春情发动时间便开始一次悲壮的移栖,回到原来出生的河流。雌鲑鱼在淡水河中产卵后,体力衰退,不久便死去。小鲑鱼出生后,先在较安全的淡水中逗留几个月,然后沿河而下,进入大海,一直活到成熟期。

我们对表层流虽有相当了解,但对海洋深处的情形却所知不多。海水深处一定还有对生物具有重大影响的巨大海流存在。

1952年,美国渔猎局的克伦威尔在赤道太平洋研究金枪鱼的移栖活动时,表层流推着他的小船向西漂流,另一股力量却牵引着船旁的长钓丝向东移动。船底下的深海里,显然还有一条很大的次表层流。克伦威尔的发现,犹如现代有人发现另一条密西西比河,不同的只是现在所知的克伦威尔潜流较大。1963年,美安密大学的海洋学家又在大西洋沿赤道地带,发现另一条逆向的次表层流。

海洋研究有一些立竿见影的实用目标。高空射流给飞机飞行提供巨大推力。因此,航空公司都想得到更多高空射流的资料。航运公司也同样希望取得海流所在与流速的正确资料。道理极为浅显。一艘油轮从墨西哥湾驶往美国东岸,如果利用湾流的推力航行,可节省燃料费一万美元。日本的散装货轮从澳洲载运铁矿和煤回日本,如果能尽量利用太平洋中的海流,也可以节省大量费用。

在世界缺粮日趋严重之际,还有个生意可能很实用。很多海流区域,因为海水无法环流,几乎了无生气。把一个封闭好的小型原子反应炉投下这些区域的海底,含丰富养料的底层海水就会暖起来,升上表层。有了这样的人工循环系统,表层的水就会富饶多产,植物首先出现,鱼类也跟着来了。

这样看来,在引人入胜的海洋中,我们还有许多有待完成的工作要做。

何时揭开冰期循环的原因

现在科学界正在大声疾呼,声言地球日益被二氧化碳所污染,其后果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即地球有如闷在一个玻璃花房中,温度将逐渐增高,据说到21世纪初,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2摄氏度。这意味着南北极的冰山会融化一部分,海平面将升高,一批沿海城市都将陷于汪洋之中。可是从地球的长期气候周期来看,这只不过是芝麻小事,原来地球一直处在冰期—冰间期(较暖和)—冰期的循环中,约在2万年前,地球和绝大部分陆地都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某些地方,冰层厚达几千米。由于大量的水囤于冰中,那时的海平面要比现在的低100多米。

一个多世纪来,许多科学家企图解释冰期的成因,但未获圆满的解答。直至最近,研究者根据冰期循环这一现象,分析了南极和格陵兰冰帽中的气泡,揭示出冰期的大气成分与现今的大不相同,特别是饱含温室气体和尘粒,所有这些,在冷却地球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最有成果的研究,是苏联和法国联合开发的伏斯克钻孔。这是一项极为艰辛的工作,他们花了14年的工夫,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挖掘一个据说是世界最深的人工洞穴,并从深处取得一个长达2公里的冰芯。为何要在深处取冰,原来那里的冰层含有10多万年前的大气样品。他们在1988年把它运到法国地球物理和冰河学实验室进行研究。

伏斯托克冰芯的取得,被誉为20年来这一研究领域中最大的成就。它隐藏着有关南极和世界其他区域16万年来的气候消息。这一时间跨度十分重要,因为它覆盖了大约一个完整冰期的时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冰期结束以后的冰间期,而这个冰芯经历了最近一个长达10万年的冰期,还有其他4个来自南极和格陵兰的大冰芯,但它们年龄都比不上前者。

在上述这些冰芯中,含有许多气泡,而这些气泡,保存了冰期的大气样品,使得科学家第一次看到了大气在冰期循环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在研究了冰芯和深海芯后,科学家找到了一个冰期循环的模式:地球慢慢地滑入了约延续10万年的冰期,此时冰川横行,到处皆水,而后在一个短暂的冰间期中,气候转暖,我们今天正享受着这个短暂的暖期,现今的冰间期约始于1.1万年前,它将再继续上万年的时间,然后再度进入寒冷世界,这样看来,冰暖相互交替,但严寒占上风,构成了5∶1的时间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