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理景观
3224900000008

第8章 地理(8)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触发了这种冷暖循环呢?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这起因于地球轨道形状的变化。人们在做了深入研究后,感到轨道效应虽是一个“最初一击”的力量,但由此引起的日照面变化,其对地球温度的影响甚微,仅0.4摄氏度,更为奇妙的是,为何冰期的时期是10万年左右?而对应的地球轨道变化中则10万年又是变化最小的一种周期。

现在科学家面临两个难题:按轨道效应,温度变化并不大,那么是通过什么放大机制,而使地球变得严寒到冰川铺地?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地球对10万年周期如此敏感?

科学家的研究从地面开始,进而转向天上,现在再一次回到地面,重新研究冰层,它是过去长期覆盖1/4大陆面积的冰期的标志。他们设想:当地球轨道发生变化,我们这颗行星上的敏感区域,首先受到日照面变化的影响。具体地说,在夏季,若加拿大北部日照减弱,那么其冬季留下的积雪将终年不化,如此般地年复一年,这个区域本来冬积夏融的冰层,现在就一年一年地扩大,最终可向南伸展直至美国纽约。这一大规模的冰川,显然成了寒冷的放大器。原先日照面变小仅限于加拿大北部,相应地变冷的地方也仅限于那一区域,可是随着冰川日益扩大,它在更大面积上反射日光,这就大大降低气温,因而十分显著地加剧了轨道效应。

大面积的厚冰层也可解释10万年周期。因为冰层变厚,它下面的大地被压得慢慢下沉,甚至在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一个反证,如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和其他一度埋于厚冰之下的区域,它们今天因释去了冰层的重负,而在缓慢地升起。由于地壳对冰的压力反应很慢,在时间上,它是一个几万年数量级的过程,一些专家提出,地质学上的惰性时间,可能将气候变化时间调节到10万年的周期上。

尽管用冰层和其他物理机制来解释冰期的过程相当成功,但最近从伏斯托克冰芯的研究揭示出,化学物质和生命物质的变化,也是这种大气候循环的重要媒剂。

科学家们发现:在大气成分变化中,二氧化碳并不是唯一的参与者,其他物质,如甲烷和硫酸盐粒子也参与,它们的密度水平与温度密切相关。在冰期中,甲烷降低而硫酸盐粒子处于峰值,从冰芯中可看到,这些尘粒在南极洲有较多积累。在众多而复杂的因素中,理清这些物质跟温度的关系后,其原因几乎不解而自明,因为它们皆属温室气体的成分,有助于加热大气,而硫酸盐粒子则相反,它具有促进云层生成的作用,进而助长云层对日光的反射,而使大气冷却。

大气中这些化学成分的变化,代表了冰期世界有关状态的信息。理论家和电脑专家合作,利用这些数据,他们在电脑上做模拟试验,十分逼真地重现了这种大气候系统的周期变化。令人感兴趣的是:大气与温度的变化,似乎默契合作,配合得十分巧妙。例如:冰间期开始时,气温即上升,温室气体的密度也增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密”,以致科学家碰上了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很难搞清谁先谁后。这一过程好像是这样的:随着日照面的变化,引起了大气成分的变化,继而全球温度发生变化,反过来看,仅最初的温度变化对大气有影响,继而大气作为一种温度放大器,发挥其作用。

科学家们相信,化学物质的变化,具有很大的意义。其中二氧化碳的变化似乎更关键,这使得人们立即想到海洋,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仅及海洋的1/50。他们的研究也的确看到,海洋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冰期中二氧化碳(密度)的起伏跟得很紧。既然海洋参与这一大气候系统,那么海洋中的生物也不甘落后。许多电脑模拟,说明了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如何影响了气候。且在冰期开始时,海平面和海洋流都有变化,浮游生物可能大量繁殖。它们的光合作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从而促进了全球趋向寒冷,不仅如此,它们还有可能产生硫化物,这些分子一旦进入大气,即形成硫酸粒子,促进云层的扩大而反射更多的日光。

科学界还不能说已彻底搞清冰期循环之谜,但基本上已搞清其轮廓,传统的地球轨道效应仅是因素之一,现在可看到,它的成因要复杂得多,既有天文的,也有地质和物理的,最后生物学因素也来凑热闹。

地球上最大的冰架之谜

这座世界最大的冰架,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法国,四周冰壁陡峭,险峻非凡。1841年1月5日。一支英国海军探险队乘坐两艘特别加固的三桅木船,穿过通往南极洲的太平洋浮冰区,企图确定地球南磁极的位置。4天后,他们驶出浮冰区,一心希望前面的航道畅通无阻,不料1月11日,迎面遇见一堵硕大无比的冰壁挡住去路。

探险队长罗斯爵士惊呼道:“要穿越这道冰壁犹如穿越多佛悬崖,绝无可能!”1831年,罗斯曾找到北磁极位置。之后两年,他一直寻找通往南磁极的航道,却徒劳无功。现在,这座挡住他去路的南极巨大冰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

罗斯冰架填满南极一个巨大海湾,其面积与法国相近,位于爱德华七世半岛与罗斯岛之间,东西长约800公里,南北最宽约970公里,冰架靠海边缘高60米,接近陆地的边缘,最厚达750米。冰架宛如一个巨大的浮筏,在港湾漂浮,以每天1.5~3米的速度向海洋伸展,几条大冰川从遥远山脉流来,在冰架后部施压,增加其体积;冰架下极冷的海水,则不断冻结,增加其厚度。冰架靠近陆地处形成的裂隙,宽达几公里,待裂隙伸展割裂巨大冰块时,就形成巨大的冰山。已发现的最大冰山面积为31000平方公里。

古希腊人曾断言南半球一定有一块大陆,以平衡北半球的欧亚大陆,但长期以来,南极地区一直未被探索。

古希腊人的这种观点反映在早期的地图上,荷兰著名地图绘制家麦卡托(1512—1595)绘制的地图上,在南极附近画了一块大陆。不过,1578年德雷克爵士航海时被风暴吹到遥远的南方,并未发现任何陆地迹象。

200年后,库克船长花了3年时间(1772—1775)寻找这块大陆,越过南纬70°,还未找到踪影。但他仍确信南极附近有块大陆,它是流入南极海洋的冰川之源。

19世纪初,这一地区日益受到海豹捕猎者重视。1820年,一艘英国皇家测量船发现了南极半岛,次年就有猎人来此。19世纪末,捕鲸业取代了捕海豹业。这一地区的科学探察和捕鲸活动迅速开展起来,但布满浮冰的海洋仍是通往南极的一大障碍。

南极洲覆盖的冰原,厚度达3500米,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陆,一半地区高达2000米,有许多活火山,最大的是罗斯岛上的埃伯斯火山。南极还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比撒哈拉沙漠还要干燥。内陆年降雪量只有50厘米,沿海为500厘米。

南极是世界最冷的地方,可冷到使泼出去的沸水立刻结冰。

尽管冰架是南极的屏障,但探险家还是登上了南极大陆,并在那里设立了科学考察站。科学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动植物化石,证明南极洲一度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他们还证实地球臭氧层的确出现了空洞。

火山口上的冰川之谜

冰岛的巨大冰原受到下面一座狂烈的火山燃烧影响,以令人悸动的脉搏跳动着。

在冰岛的巨大冰原瓦特那冰川上,冰块之多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其他冰川的总和;它覆盖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威尔士或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半。其平滑的冠部更伸展出许多条巨大的冰舌。

冰雪从荒漠中升起,穿过山区,形成一大片白色平原,厚逾800米,以致寸草不生。但这片冰封的荒地,正依着时缓时急的火山脉搏不断扩展、收缩和搏动。

瓦特那冰川永不静止的特性,是冰岛的典型风光。冰岛的面积差不多跟英国一样大,但人口却不比一个中型市镇多,主要散居岛上狭长的海岸边;从地质学来说,冰岛是新近形成的,形成的过程还在进行中。它屹立在6400米厚的玄武岩上。过去2000万年以来,由于大陆漂移,使欧洲及北美洲慢慢背向移动,造成中大西洋海岭上一度深刻裂缝,玄武岩便是从这个“热点”涌出来的。

在上次冰河时期的200万年间,冰岛上的火山表层厚逾1600米的冰川凿开;冰期在约一万年前才告结束。冰岛的心脏地带满布火山、火山口及熔岩;1/10的土地被熔岩覆盖着,那是由200个火山爆发时所喷出来的。

当年维京人到达冰岛时(传统认为是在公元874年),土地是适宜种植农作物的。但大约从14世纪开始,冰岛的气候变得严峻,冰川侵进,海上的冰块激增。虽然到了19世纪后期气候好转,但仍有1/10的土地被冰所覆盖,使种植农作物受到限制。

冰川大约以每年800米的速率流转入较温暖的山谷中;当它在崎岖的岩床上滚动时裂开而成冰隙。冰块抵达低地时逐渐融化消失,留下由山上刮削下来的岩石和沙砾。

冰岛有一种说法:“冰川带走了什么,就归还什么。”1927年,有一个邮差帕尔斯逊在横渡布雷达梅尔克冰川上一座雪桥时,连同4匹马一起坠进冰隙里。7个月后,所有尸体露出冰面,显然是冰川上冰块的环型活动把上层的冰块卷到下面,又把下层的翻卷上去,于是尸体就给送回顶层。

猛烈的火山爆发构成了冰岛今昔的一部分。1873年,出现了近代地球上最大型的熔岩流。在火山爆发期间,位于瓦特那冰川西南边缘的拉基山,整个山岭差点裂开:绵延24公里,为数100个火山口爆开,熔岩喷射到逾5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熔岩流持续了3个月,期间整个岛屿被一层蓝色的薄雾笼罩,薄雾污染了草木,导致3/4的牲畜死亡,令接近10000人死于饥饿。

海尔加火山位于韦斯特曼纳埃亚尔(西部群鸟)15个岛屿之一的赫马岛上,一向被视为死火山,却于1973年1月23日清晨的数小时内,从约5000千年的沉睡中苏醒过来。邻近市镇边缘的地面断裂,形成长达1600米、犹如帐幔般的火焰。幸好当地的渔船队伍因风暴侵袭,早已停泊在海港内;到了中午时分,岛上5000名居民已被送往安全之地。

熔岩慢慢流至市镇的外围,推倒及烧毁了不少房屋,纵使进行过大规模的喷射海水工程,替不断涌至的熔岩降温,但到了4月,市镇东部早已被熔岩和火山灰淹没。数星期后,火山静止下来,并未彻底摧毁整个地方,反而延长了赫马岛东岸,包括形成了海港入口处的一堵全新护墙。

火山喷发的火焰与冰川移动的冰块构成瓦特那冰川变幻莫测的气氛。乘搭飞机鸟瞰冰冠,偶尔可看见蔚为奇观的景象:有一个湛蓝的湖直径3公里,湖水是由冰冠底下隆隆作响的格里姆火山融化冰块而来的;湖泊经常被冰覆盖,湖水藏在冰块下,仍然保持融化的状态。

在湖的一边,冰块有如硕大的塞子,阻碍洪水冲下山谷。然而,每年湖水升高约12米;每5~10年,湖水凝聚了足够的力量,便在冰坝下面突围而出,形成了所谓“冰川溃决”的洪流。当洪流涌至低处的平原,同时把火山泥扩散后,湖的水位便会下降多达215米。

格里姆火山是拉基断层西南的延续,属于地热活动的一部分,活动所发出的热能足以为大城市提供家居所需的暖气及电力。1983年5月29日地震仪探察到摇动整座冰川的无数次震动。据一名飞行员报告,火山越过厚厚的冰冠及水分爆发,在冰川的上空形成接近8公里的云层并融穿冰块,形成了一个火山口里面填满雪泥及浮冰。数天后,火山熄灭,冰雪又再覆盖大地。

在瓦特那冰川的南端流出冰川,斯凯达拉尔冰川溶解成一条小河,流经满布沙砾的荒地。冰川的另一端有一个融水湖,湖水的水位涨高,令冰川脱离它的底层,造成冰川崩溃,令河水有机可乘,从冰川底下一涌而出,挟带着碎石,把平原冲刷一新。布雷达梅尔克冰川位于瓦特那冰川的东面,那里有蜿蜒曲折的条状岩石,还有从高地山谷冲刮下来的泥土。冰川的末端是个泻湖。偶尔,巨大而坚硬的厚冰块从冰川分裂出来,发出水花四溅的巨响,形成了一座座冰川漂浮在泻湖上。

在这两条冰川之间有一个小冰冠,名为厄赖法冰川,覆盖着一座同名火山。厄赖法冰川火山的高度于欧洲排名第三,曾在14及18世纪时先后发生过两次毁灭性的爆发。现在游客沿着海岸的公路可到达一度与世隔绝的绿洲,这个绿洲安躺在厄赖法冰川的背风处。

斯卡夫塔费尔这个地区曾在冰川崩溃的毁灭性威力下幸免于难。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肥沃的耕地,但现在已改为国家公园,到处是青葱的山丘、桦树、山梨及柳树,构成多姿多彩的景色。

在另一边,一道高达25米的斯瓦蒂福斯瀑布从两层火山玄武岩柱上飞泻而下,岩柱垂直地屹立着,活像风琴管。有一道沟壑通向绝佳的观景点,在夏天,游客可以于此眺望那片广阔无垠、变幻无常的风景。

初雪的阳光和风霜替冰川刻画了万千纹理,令它面目一新。在晨曦和夕阳下,冰冠犹如沐浴在火焰之中:不停移动的冰块深层里,融水形成了透明如镜的洞穴,日光渗入冰洞,幻化成不同层次的蓝色。

上百条冰川河夹杂着由高地冲下来的污秽火山泥石,从冰川鼻破裂的冰层下冲涌出来,激流的翻滚声或冰块坠落的隆隆声随时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