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技难题我来解
3240400000014

第14章 解析神奇的科学发现(6)

科学家们为了体验“怪湖”悬浮现象,日夜守候在怪湖边。至今,他们中已有人体验了至今5次不寻常的悬浮经历。“令我至今难忘的是第一次,我和女友在怪湖里游泳。忽然,我感到身体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托起,我当时在空中飘了约5分钟左右,感觉就像在水里游泳,只不过可以自由呼吸罢了。”有人回忆说。

不过,至今这还是个“谜湖”,也是吸引众多游客的圣景之一。

海洋次声波与无人船之谜

迄今为止,在茫茫的大海上,人们已发现了数十艘无人船。这些船只孤独,奇异而神秘,好像诉说着一桩桩故事,却又无从说起。

1855年2月28日,英国三桅帆船“马拉顿号”在北大西洋遇到一艘美国无人船“徒瑞姆斯·切斯捷尔号”。该船风帆垂落,空无一人,而船只完好,货物依然如故,食物淡水充足,也无任何搏斗和暴力的迹象,只是不见一人,也找不到航海日记和罗盘。

1880年,人们在美国罗德艾兰州纽波特市伊斯顿斯·比奇镇附近的海面上也发现一艘名叫西拜尔德的无人船,船长室的早餐尚在,而全体船员却不知去向了。

更为神秘的要算1881年底,美国快速机帆炮舰“爱伦·奥斯汀号”所经历的一件事了。这年12月,快速机帆炮舰巡游时,在北大西洋中发现一艘无人帆船。该船内除无人外,一切正常,水果,瓶装酒,淡水,食物完好无缺。舰长格里福芬命几个水兵留在帆船上,由他的军舰拖着这条船航行。离海岸还有三天路程时,海上狂风大作,拖船用的缆绳断裂,黑夜茫茫,两船失去了联系,呼叫无音。

对于无人船案件,科学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谜底:海洋次声波。确切地说,此类离奇事件的出现,有可能都是受到海洋次声波的作用而造成的。当时,海上可能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使得这些船员消失,如果都是人为的,不可能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都造成相同的景象,某个人的力量也不可能使那么多船员消失。

而海洋中的次声波看不见,摸不着,威力巨大,它一般在风暴和强风下出现,其频率低于20赫兹。以波浪表面波峰部波流断裂的程度,决定次声波的能量。如果是大风暴,次声波的功率可达数十千瓦。而次声波的能量属于弱衰减型能量,因而可以传得很远。当海船遇到这种强能量的次声波时,次声波对生物体会造成辐射现象。某些频率的次声波,可引起人和动物的疲劳,痛苦,甚至导致失明。

同时,过强的次声波常使人和动物产生惊恐情绪,最终导致船上的人员跳海自杀而失踪。很有可能次声波就是罪魁祸首。

消失在太平洋的古大陆

在深深的太平洋海底,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秘密,因此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其中最异想天开的,莫过于对古大陆的推测。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过古大陆的是英国人种学家麦克米兰·布朗。

20世纪初叶,他在《太平洋之谜》一书中首次提出远古时期太平洋曾经有过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的大陆。此后,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屡见不鲜,以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有影响力。他通过大胆的假设,广泛的调查,独到的推理乃至自信的笔勾勒出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姆大陆的概貌。1931年,他的名著《消逝的大陆》在纽约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后,他陆续推出了《姆大陆的子孙》,《姆大陆神圣的刻画符号》,《姆大陆的宇宙力》等一系列专著,奠定了太平洋中古大陆学说的基石。

关于消逝的姆大陆,乔治瓦特是这样描述的:在远古时期,太平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大陆,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鼎盛时期的人口约6400万。生活在这个大陆上的居民有黄,白,黑各种肤色的人种,他们无贵贱之分,和睦相处。古大陆的国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陆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神圣的宗教领袖。古大陆居民信奉单一的宗教。

古大陆的居民拥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筑和航海方面尤其出类拔萃,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拥有殖民地。

古大陆上共有七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境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港口中船舶云集,商旅不绝。

古大陆没有险峻的高山,只有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土壤肥沃,丰收连年,终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飘香。莲花是古大陆的国花,在水滨尽情地绽放;树荫下彩蝶乱舞,蜂雀呢喃,蝉鸣幽幽;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游,双耳不时扇动,拍打着骚扰的飞虫:到处是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

可是,有一天古大陆发生了可怕的轰鸣,刹那间,天崩地裂,山呼海啸,火山喷发,岩浆流溢,古大陆的居民与辽阔的国土在一夜之间沉入汪洋大海之中,仅有几处高地露出洋面,侥幸生存下来的居民被隔离在一座座小岛上。古大陆的辉煌瞬间灰飞烟灭,再也没有人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古大陆,更没有人知道这里曾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乔治瓦特将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姆大陆的情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1863年,法国学者德·布尔布尔在马德里皇家历史学会图书馆里,发现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时代的神父狄埃戈·德·兰达撰写的《尤卡坦事物考证》又称《尤卡坦纪事》手稿,他根据手稿中记录的玛雅象形文字草图,阅读了现收藏在西班牙的玛雅文献《特洛阿诺抄本》,发觉其中有两处记录了一个名叫“姆”的大陆因火山灾害而消失。他认为姆大陆位于大西洋中,姆大陆一名由此而来。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玛雅遗址的最早发掘者,法国学者奥格斯特·普伦金(1826~1908年)在其所写的《姆大陆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一书中,依据《特洛阿诺抄本》和玛雅遗址奇钦伊扎中的壁画等材料,作出了颇富罗曼蒂克的设想。他认为,古代近亲结婚较为普遍,当时姆大陆由女王姆当政,为了获得女王的爱,她的亲兄弟科(美洲狮)与阿克(龟)展开了生死搏斗,最后阿克杀害了科,霸占了女王姆,并从她手中攫取了对姆大陆的统治权。女王姆感到耻辱,于是逃奔埃及。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兴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改名伊西丝(埃及女神),创建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普伦金也认为姆大陆消失在大西洋中,与德·布尔布尔的观点不谋而合,但与乔治瓦特的观点大相径庭。然而他们都一致认为,中美洲的玛雅人是姆大陆的移民。

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还表明,姆大陆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样,崇拜太阳神,不仅懂得使用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一种原始的刻画符号。他们用长方形表示国土,盛开的莲花表示姆大陆……这种刻画符号实际上就是纪念姆大陆消逝的碑铭,只不过无人能够释读而已。此外姆大陆的居民还会烧陶,编织,绘画,雕刻,造船以及航海,渔业也很发达。

至于姆大陆消逝后遗留下来的城市遗迹,乔治瓦特认为在太平洋诸岛上比比皆是。当时属于姆大陆一部分的复活节岛幸免于这场灾难,没有沉入海底,现在岛上的众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姆大陆的遗物。波纳佩岛附近的南马特尔小岛上的建筑遗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庙岛。为中心,共有90余座人工岛,每座岛上均有高约10米的玄武岩石城墙,岛上还设有防波堤,牢狱等,据说也是姆大陆的遗迹。塔西堤岛上有一种类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筑物,也是姆大陆的遗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互不相关的遗迹,遗址和遗物果真是消逝的姆大陆居民创造的吗?从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来看,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居住历史至多不超过3000年。如何解释12000年前消逝的姆大陆与太平洋诸岛之间的时间差异呢?

值得一提的是,乔治瓦特依据的最重要文献材料之一《拉萨记录》是在我国西藏拉萨市的某寺院中发现的,它是记载4000年前占星术的文献。

他依据的其他几件原始文献——玛雅古文献《特洛阿诺抄本》,《德累斯顿抄本》,《波斯抄本》,《科特西亚抄本》等也是记载占星术的文献。这些文献中都记载了姆大陆消亡的情况。

《拉萨记录》中提到姆大陆的沉没是发生在编写该书之前8062年的事件,《拉萨记录》是距今4000年前的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姆大陆的沉没是在距今12000年前,恰与阿特兰提斯大陆(大西洲)沉没的时间相当。

乔治瓦特认为这两个古大陆是由于共同的原因而沉入汪洋大海之中的。

乔治瓦特还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描绘姆大陆居民的移民路线。他认为,人类文明发源于姆大陆,继而传播到美洲大陆,然后又从美洲大陆传播到大西洋上的大西洲,最后才从那里传播到埃及,欧洲和非洲,因此,姆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根据现代地质学常识,大洋的地壳是由较重的玄武岩构成,大陆的地壳由较轻的花岗岩构成,海底地壳与陆地地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1968年,日本东海大学海洋研究所的“白凤丸”号科学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捞出一块花岗岩石头,当时它被认为可能是由来自阿留申群岛的洋流携带而来的。无独有偶,1973年10月23日,日本东海大学海洋考察船“望星丸”号在九州岛附近的海域打捞出一个含有花岗岩的大锰块,显然再用洋流来解释锰块的来源未免牵强附会。科学家们将这两起发现联系起来推测,它们会不会是沉入海底的姆大陆残留物呢?日本科学家们正通过对太平洋底全面,广泛的科学考察,力图发掘出新的材料,以期对姆大陆的存在与否作出一个可信的解答。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在地质学上,一般认为地球上最后一次造山运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发生在距今6000万年前,而乔治瓦特却认为地球上山脉的形成是在距今12000年前,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该作如何解释呢?地球表面几度浮沉,沧海桑田固然是事实,但是浩瀚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过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姆大陆吗?也许这仅仅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类一个天真善良的愿望而已。

海水中的盐分之谜

如果将海水中的盐分全部提炼出来铺在世界陆地上,将会有40层楼那么高;如果把这些总体积达2.3万立方千米的盐投入北冰洋,那么完全可以填平整个洋面。

海水中含有这么高的盐分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但各地海水的含盐量却是不相同的。人们为了便于研究和区别,规定了“盐度”的概念。所谓“盐度”,就是1000克海水晒干后剩下的白色固体盐的克数。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海洋表面的盐度具有大致的规律性:南北回归线附近洋面盐度最大,然后分别向高,低纬度依次递减。

至于海水中的盐究竟来自何方,科学家们争论不已。一些人认为,海盐主要是陆地上的河流在流向大海的途中,不断冲刷泥土和岩石,将溶解的盐分带入了大海中。据科学家统计,全世界每年都有十分可观的盐分被河流带入海洋。

这种解释当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因为人们曾经对比分析,计算过海洋物质组成,化学性质和江河输入的各种矿物质,发现两者的数值差很大。海洋中的盐类按含量多少排列是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与河流中上述物质的排列顺序刚好相反。在含盐的土壤中或盐水湖中,氯化镁比海洋少,而硫酸钙和硫酸镁则比海洋多。

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发现的海底大断裂带上的热液反应,使人们又找到了解释的新证据。科学家研究海底热液矿化学反应的过程后发现,虽然通过海底断裂带的水体流动速率,只与河川径流的5‰差不多,但是,由断裂聚热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却比由径流河川携带溶盐解所引起的变化大数百倍。因此,许多海洋科学家认为,海底热液反应是海盐的重要补充,但这条途径绝不是海盐来源的唯一途径。看来,要想彻底解开这个谜,人类还得做出不少的努力。

海底的珊瑚还能活多久

海水随着污染,破坏性捕鱼活动正在迅速变暖,世界各地的珊瑚礁已变成地球上被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

据最新的统计资料,世界上1/4的珊瑚礁已经“死亡”。如果全球变暖现象持续下去,很可能在30~50年内地球上的珊瑚礁就要消失。

珊瑚虫是一种奇特的动物,或许正是这种奇特性成为它容易被毁灭的原因。珊瑚虫居住在自己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集成的“岩石”里,其食物主要为单细胞的藻类。全球变暖可能就是藻类对珊瑚虫的“报复武器”,温暖的海水促进了藻类的新陈代谢,它们代谢产生了更多的氧气。珊瑚虫在40℃的海水中会出现氧气中毒现象,然后它吐出藻类,留下白色的物质(这种现象叫做白化),同时停止再生长。如果海水温度还是那么高,珊瑚虫最后会死去。1998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使那年海水的变暖区域从非洲开始,穿过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海域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当时许多珊瑚出现了白化现象。据海洋生物学家推测,如果珊瑚不再被另一次热潮或者风暴袭击,那么它们“白化”后,要想完全“复原”,起码要花上20~50年的时间。

另外,海洋中还有专门吞噬珊瑚的鱼类。隆头鱼尖利的前牙十分大,像鹦鹉的嘴一样集中在—起,它用尖利的牙齿咬碎珊瑚,用另外一副牙齿来磨碎珊瑚,将其磨成沙粒;它还吃珊瑚虫的肉和藻类,一条隆头鱼每年破坏的珊瑚达到1吨重。采取措施拯救珊瑚,这是当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