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能达道德境界之人,皆为贤明之人,他们越过功利的诱惑,视为他人、为社会而生为目标,因而,德成了必不可少之要素。于冯友兰先生而言,只需努力追求,德便会翩然而至。但浩然之气、廓然大公、表里相应都非常一蹴而就之德,毕竟从善如登,唯有时时见贤思齐,不断自省,方达道德之境。
凡圣只在一念间,求则得之
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理想人生》“论命运”
哲学史上,人的本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中国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之争;西方的哲人则将二者合二为一,产生了人的两面性的认识。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家普罗提诺将其概括为:“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无论人性的最初如何,世间的大多数人都是过着庸庸碌碌的凡人生活,就像《凡人歌》中所唱得那样:“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这就是凡人的生活,在众多的同类中游弋,寻找栖息之地,努力解决温饱,以求安身立命。凡人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图取功名富贵。而那些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
圣人其实就是脱俗的凡人,他们按自己亘古不变的法则去实践对自我的塑造,奋斗至最后一刻。成为圣贤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德。此德并非由遗传而来,需靠后天的努力以获得,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只需心中坚定而执著地追求道德,就能从平淡中超脱,在凡人中凸显,成为备受世人敬仰的圣贤。
相传释迦牟尼佛前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断,诚心诚意,锲而不舍,勇猛精进地修行菩萨道,后来惊动了天界。天帝为了测试他的诚心,即令侍者化成一只鸽子,自己则变成一只鹰,在鸽子后面穷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鸽子身处为难之境地,便挺身而出,把鸽子放在怀里。老鹰吃不到鸽子,很是不满,责问修行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再得不到吃的就会饿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视众生吗?现在你救了它的命,却会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说的也有道理,为了表示公平起见,鸽子身上的肉有多重,我就在我身上割多少肉给你吃吧!”于是修行者拿来一个天平秤,开始忍痛割肉。这时,天帝暗中使用法力,从而使得修行者的肉总是比鸽子肉轻。修行者一直割下去,直到割光全身的肉,两边重量还是无法相等。修行者只好舍身爬上天平秤以求均等。
天帝看到修行者如此舍身,于是和侍者都变回了原形。天帝问修行者:“当你发现自己的肉已割尽,重量还是不相等,你是否有丝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修行者答道:“行菩萨道者应有难行难修、人溺己溺的精神,为了救度众生的疾苦,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会有后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原来的健康。
这就是圣人之道,为救众生疾苦,宁愿舍弃生命。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做到这一点真是难上加难,所以世上圣人屈指可数,却有着如繁星般遍布于世间的凡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可以不是圣人,可以不是伟人,也可以不是英雄和智者,但心灵要努力追求他们的高度。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曾说:“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虽然人生的经历不能随意选择,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可以选择的。一个人虽不能成为孔孟一样的圣人,但也要怀圣人心,做平常事,这样就人人皆可称圣人了。圣人并不是独一无二、与生俱来的,他们也是凡人经过不断努力修行而来。凡人与圣人只是一念之差,只有一步之遥,就像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求则得之”,只要迈出了修德的那一步,并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终有一天能脱胎换骨,由凡入圣。
倾心于斯,德行之门自开
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
——《理想人生》“论命运”
生命本身是美丽的,“充内形外之谓美”。人的美丽可爱,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精神面貌。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美丽的。德行之美,能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才能使美丽永驻。但德行之美不同于天生的容颜之美,也不同于冯友兰认为成功的其他两个要素——天资和命运的。它的养成需要的,是成功的第三个要素:努力。
就像冯友兰先生所说:“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能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道德,和自己的地位高下事业大小不一都没关系。”可见,道德的养成,只要付出努力,肯在一点一滴小事中培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美国的首任总统华盛顿曾说:“在我的一生中,能让我佩服的人只有三位。第一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二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三位还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本杰明·富兰克林之所以能得到华盛顿如此赞誉,不仅因为他是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不仅因为他曾参与起草并签署《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不仅因为康德称赞他是“第二个普罗米修斯”,也不仅因为美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称他是“美国最伟大的先驱者之一”。更是因为这位被称为“美国革命之父”的人,在伟大的革命风云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胆识、智慧、坚韧和谦逊,为他自己和革命注入了美德的基因。
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少年时仅读过两年小学便被迫辍学了,但他最终却成为世人所仰慕的导师,原因就在于,他一生都在进行着自我品德的培养。他发现“当我小心谨慎地防备着某一缺点时,却出乎意料地冒出来了另外一个错误。习惯的惰性总会乘人不备,而人们的习性往往强于理性。”为了不至于在习性的轮回中盘旋,他确定了自己的道德追求:希望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却不犯任何一点过错。征服自己所有的邪恶,不论是天性、习惯的缺点,还是交友不善可能导入的误区。
富兰克林向着这个追求努力奋斗,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美德计划”:
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缄默:避免闲谈,言必有益;秩序:物归其所,事需限期;决心:当做必做,坚持完成;节俭:节省花费,花必有值;勤勉:珍惜时间,做有益事;诚实:真诚待人,言行一致;正直:多行善事,不损他人;中庸:容忍为先,不走极端;整洁:衣着整洁,居所清洁;平静:临危不惧,处乱不惊;节欲:少行房事,修身养性;谦逊:效法耶稣,苏格拉底。
富兰克林为了更切实有效地实施自己的“美德计划”还专门做了一个计划实施状况的记录本,将每一种美德都写入其中,而且每种美德占据一页的位置,只要发现自己有违反美德的行为,就在相应的位置上做好标记。他甚至对每种美德进行一周的严密监控,13周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一年便有四个周期。
在不断的自我要求与严密监控中,记录本上的标记越来越少,富兰克林的美德也随之不断提升,从而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本杰明·富兰克林对青年们说过:“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兴旺发达,那么,除了真诚廉洁的品质以外,再没有更好的资本了。”他用自己的人生证实了这一点,他的成就源于他的美德,而他的美德则源于他的不断自我培养。
人生德行的美好需要的,便是只是努力,与其他的很多东西都无关,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唯立志为圣贤,则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圣贤是道德的最完成者。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的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孔子和孟子的成为圣贤,和他们的才干没有关系。王阳明并不因为他能带兵而成贤人。”
端正己心,以求知的心态修德行,人生也会因这份努力而美丽长存。
人之所以为人,因有人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见人之困苦。
——《理想人生》“孟子哲学”
《圣经》记载,当诺亚按耶和华的吩咐造方舟时,耶和华对他说:“凡有血肉的动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当面临天灾人祸的时候,人和动物之间还会有怎样的区别?自然之魂在上界看到的不是万贯家产和高官厚禄,而只是蕴涵着灵性的有血肉的相同的生命而已。人所感受到的痛苦动物也能感受到。即使人类作为高级的生命形式有支配管理其他动物的权力,但绝没有任意虐杀和捕食的权力。”
中西文化贯通的冯友兰先生,必定听说过《圣经》中所记载的这个故事,也一定知道许多中国历史上充满“仁爱”的故事,意图毁灭整个世界的耶和华尚且有不忍之心,何况是身居于世的凡人。因而他得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见人之困苦”的结论,同时他也认为人性之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因素。
这种充满爱的恻隐之心,乃是人的心灵中汩汩流淌的善良的甘泉,它滋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具有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构成无数善行纯洁而又高尚的动机。
《贾谊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楚惠王吃酸菜时,突然发现菜中有一条蚂蟥,他没有声张,不动声色地吞了下去。结果肚子痛得不能吃饭。令尹前来问候,关心地问道:“大王怎么得了这种病?”楚惠王说:“我吃酸菜时见到一条蚂蟥,心想,如果把这事张扬出去,只是斥责庖厨等人,而不治他们的罪,就违反了法度,那样,今后我自己的威信就无法树立;如果追究他们的责任,就应该诛杀他们,这样,太宰、监食的人,按法律都将处死,我于心不忍啊。所以,我只好把蚂蟥悄无声息地吞咽下去。”令尹深深地施了一礼,祝贺道:“我听说上天是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只是辅佐有德行的人。大王您大仁大德,正是上天保佑的人啊,这点小病是不会伤害您的。”当晚,楚惠王胃里的蚂蟥真的出来了,他也不用再忍受疼痛之苦。
身为一国之君,楚惠王以恻隐之心待部下,自然能获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戴。然而,仁爱并不仅限于对同伴和朋友而言,真正的恻隐之心是不分对象的,即便面对的是敌人,也同样也要能做到平等视之。
1944年冬天,德国**终于被苏军赶出了苏联国土,数以百万计的德国兵成了俘虏。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天都有一队队的德国战俘面容憔悴地走过。这时,所有的马路都挤满了人。苏军士兵和警察站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围观者大部分是妇女。她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或者是父亲,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儿子,都死在了战争中,她们每一个人,都和德国人有着一笔血债。
因此,当俘虏们出现时,她们的双手都攥成了拳头,眼中充满仇恨。士兵和警察们竭力地阻挡着她们,害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满脸皱纹的妇女,穿着一双战争年代破旧的长筒靴,走到一个警察身边,希望警察能让她接近俘虏。警察同意了这个老妇人的请求。
她走到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眼神中透着绝望的俘虏的衣袋里。然后她转向身后那些充满仇恨的同胞们,平和而慈祥地说:“当这些人手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们是敌人。可当被解除了武装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具有共同外形和共同人性的人。”
老妇人说完这些,就静静地离开了。但空气在那一瞬间似乎凝住了,不一会儿,很多妇女便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各种东西塞给他们。
仁爱之心不分国界,它如一盏明灯,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只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你才是作为人而存在的。”因此,播种爱心,关怀任何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命,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身,同时还能够得到内心的安静祥和,收获最纯粹的幸福感。
我心有主:浩然之气
有了浩然之气,可以堂堂地在宇宙中间做一个人而无所惧。
——《理想人生》“先秦儒家哲学评述”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个铿锵磅礴的句子,成为许多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座右铭。其中隐含的深意,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它是充满正义和仁义道德的正气与骨气,它是人身上与道德相关的原则。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文天祥的这首《正气歌》和他的不屈,便是对“浩然之气”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