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说:“虽然师傅没有直接教我医术,但我每次碾药,都会看这些药是什么,尝尝它们是什么味道,分辨药方是怎么搭配的;每次送药给病人,我也会观察这些病人的症状,分析什么程度的症状要吃多少分量的药,还会问他们的感觉,吃了药后有没有好转。”
蔡大夫听了大喜,点头说:“看来你是可造之材,从明天开始,你跟我一起出诊吧。”
从此,华佗一面帮师傅做一些基本工作,一面跟着师傅出诊。每次出诊他都认认真真地记录师傅的诊断过程,细心地观察病人的症状,分析师傅所开的药方、药量。蔡大夫见华佗如此细心,勤奋好学,便把自己所藏的医书全拿出来给华佗看。有了这些医书,华佗如鱼得水,白天跟随师傅看病出诊,晚上就抱着医书认真研读。但是他仍不满足,仍不断学习,亲自采药,细致地试验药性。后来,华佗终于成了一代名医。
先生点评:
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多一份细心,我们就能学到更多。同时,在做事方面细心,于细心之处下工夫,才能不断进步,也让我们看问题更透彻。
知识拓展:
古代的拜师礼——束脩
在我国古代,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先赠送礼物,以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名曰“束脩”。束脩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实行,到了唐朝的时候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不同而有差别。而老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也要奉行相当的礼节。
贾岛推敲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一天,贾岛骑着毛驴走在京城长安的大街上,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吟完之后,又想将“敲”字改用“推”字,犹豫不决,于是,一边思考一边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
当时韩愈做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的仪仗面前,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结果冲撞了韩愈的马队,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将自己刚才骑在驴上所得的诗句告之,还把因为斟酌“推”、“敲”二字而来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沉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两人一路同行,讨论做诗的方法,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先生点评:
一个“敲”字让贾岛如此投入,这种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虚心地向他人求教,使自己更加完美。
知识拓展:
诗囚贾岛
贾岛,唐代诗人,字阆仙,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为僧,法名无本;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19岁云游,识孟郊、韩愈等。他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长江集》10卷,录诗37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贾岛人称“诗囚”、“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唯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柳公权练字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自幼聪明好学,到了十四五岁便写得一手好字,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日子久了,他不知不觉就骄傲起来。
有一天,他和几个伙伴比试谁的字写得好。柳公权很快写好一篇,自以为是第一。这时,一个老汉从旁路过,他们便请他评价所写的字。
老汉对柳公权说:“你的字就像我担子里的豆腐,没筋没骨,不好。”
柳公权一听老汉的评价,马上不服气地说:“我的字不好,那你写几个让我瞧瞧!?”
老汉笑道:“你和一个卖豆腐的比有什么出息?城里有个用脚写字的人,比你用手写得强几倍呢,不信你去瞧瞧。”
第二天,柳公权带着满腹委屈进城了。打听到那人的下落后,柳公权急忙跑过去看。只见一位已失去双臂的老人,正坐在地上用脚写字。地上铺着纸,他用左脚压着一边,用右脚夹住毛笔,运转脚腕,一排遒劲的大字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柳公权看呆了,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自己有完整的手臂,不但赶不上人家用脚写的,还骄傲自满,惭愧!想到这里,柳公权跪在老人面前,说道:“先生,请您教我写字吧。”
无臂老人推辞道:“我一个残废人,能教你什么?”柳公权说:“请您不要推辞了,您不收下我,我就不起来。”老者见他诚恳,说道:“你要实在想学,就照着这首诗练下去吧。”
说罢,老人用脚挥毫写下一首诗:“写尽八缸水,墨染涝池黑,博取众家长,始得龙凤飞。”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用尽了八缸水,染黑了涝池水,博取众家之长,虚心学习,才有今天这苍劲有力、龙飞凤舞的字。
柳公权是个聪明人,很快便领略了这诗中的寓意。从那以后,他每日里挥毫泼墨,练笔不止,悉心研究揣摩名人字帖,最后终于练成流传千古的“柳体”。
先生点评:
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我们尚未了解的事情,任何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因而,做到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
知识拓展:
心正笔正
柳公权不仅是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还是一位为人耿直、敢于直言的人。
有一次,唐穆宗在一座寺院里看到了柳公权写的字,十分喜爱,很想见一见他。正巧,没过多久,柳公权便从自己做官的地方夏州(现在陕西北部)来朝廷办事。唐穆宗听说柳公权来了,特意让他来见自己,然后将他留在朝廷里做了右拾遗(负责给皇上提建议的官)。
有一天,唐穆宗和柳公权在一起谈论书法,唐穆宗向柳公权请教说:“你的字写得笔法端正、刚劲有力,可我却写不了那么好,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听了唐穆宗的问话,柳公权心想:“早就听说皇上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我何不借这个机会劝劝他呢?”
于是,他对唐穆宗说:“写字,先要握正笔。用笔的要诀在于心,只有心正了,笔才能正啊!这跟国家大事是一个道理,不用心不行啊!”
听了柳公权的话,唐穆宗知道他是借讲笔法在规劝自己,不由得脸红了起来。
钟隐学画
五代时期南唐有位画家叫钟隐,他从小喜欢画画,经名师指点,自己又刻苦练习,年纪不大就已非常有名。
钟隐深知自己山水画已经很有功力,但画花鸟的功夫还很欠缺。于是他四处打听哪儿有擅长画花鸟的名师高手,好前去拜师学艺。可是打听了很久,都一无所获,钟隐心中十分烦恼。这一天,他与故人侯良一起喝酒,酒到酣处,二人的话也就多了。钟隐诉说了自己的苦恼,侯良说:“这次你可找对人了。我的内兄郭乾晖就很擅长画花鸟画。我妻子说,有一次他画的牡丹,竟把蜜蜂给招来了。不过这个人性格古怪孤僻,别说收学生,就连自己画的画儿也轻易不给人看。更怪的是,他画画时还总躲着人,生怕人家把他的技法偷学去。”
钟隐觉得郭乾晖这个人很有意思,可是他如此保守,怎么才能接近他呢?钟隐是个倔脾气,只要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他四下打听,听说郭乾晖要买个家奴。他想,这倒是个好机会。于是,钟隐打扮成仆人的样子,到郭府去应聘。郭乾晖见钟隐长得非常机灵,就留下了他。
在郭府,钟隐每天端茶递水,打扇侍候,什么杂活儿都干,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唯一令他欣慰的是他看到了郭乾晖画的一些画儿,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上乘之作。钟隐想尽办法,坚持不离郭乾晖左右,希望能亲眼看见他作画。但是郭乾晖每次作画都会把他支开,因此,尽管在郭府待了两个月,钟隐还是一无所获。有几次他都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为了学画他最终还是留下来。
由于钟隐卖身为奴学画的事情没有告诉家人,两个多月不见人,家人着急了,派人四处打听他的下落。一天,郭乾晖外出游玩,听人们议论说名画家钟隐失踪了两个月,再听别人描述钟隐的年纪和样貌,觉得跟自家新来的那个仆人很像,而且他也在自己家里待了两个月。“怪不得他总想看我作画呢。”郭乾晖恍然大悟。
郭乾晖回家后,把钟隐叫到书房里,说道:“你的事情我全知道了。为了学画,你不惜屈身为奴,实在令老夫惭愧。我多年来从不教学生,自有我的道理。今天遇到你这样虚心好学的青年,我也不能不破例,将来你会前途无量的。”
钟隐终于以执著的求学精神感动了郭乾晖,名正言顺地成了他的学生,郭乾晖则把自己多年的体会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钟隐。
先生点评:
“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中国有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任何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知识拓展: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又名道玄,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画家,画史尊称其为“画圣”。吴道子自幼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师和雕匠学习。吴道子的画风格独特,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吴道子所画的人物衣裙飘动、线条遒劲、盈盈若舞,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代表作品有《明皇教授箓图》、《十指钟馗图》、《金桥图》、《朱云析槛图》等。吴道子是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欧阳修虚心求教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不仅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为得罪了朝廷权贵,被贬到滁州担任太守。到滁州之后,他经常到的琅玡山游玩,并与山下琅玡寺的智仙和尚成了好朋友。有一年,智仙和尚带人在他们经常游玩的山腰上建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并将亭子取名为“醉翁亭”,还写下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觉得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但自己不知道如何修改,于是他将文章工工整整地抄了几遍,令人张贴在几个城门口,请过往的行人阅读修改。
一连几天,很多过往的行人都阅读了这篇文章,并且纷纷称赞。有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城门,见很多人围在一起,非常热闹,心想:发生什么事情了?他连忙放下担子,挤进去一看究竟。这时正好有人读到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樵夫听完,并明白事情的缘由之后,摇摇头说:“太守的文章好是好,可就是开头太啰唆。”
此时,欧阳修正好站在人群中,他听了樵夫的话,马上走过来,在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后,他谦虚地请教樵夫说:“依您看,怎样改才更好些呢?”樵夫说:“改文章的事情我不太会,可我觉得开头提到的山名太多了。”欧阳修听了,顿时豁然开朗,他诚挚地谢过老者后,便急匆匆地赶回家。
回到家后,他马上拿起笔将《醉翁亭记》的开头做了修改,最后把开头一段文字改成了“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这样一来,文字更精练了,意境也更深远了。
先生点评: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欧阳修并不因自己的才华而沾沾自喜,而是能够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也能够虚心地接受,这是十分可贵的。在生活中,我们也要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
知识拓展:
欧阳修追稿
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又送了回去。那个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