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致命的败局:企业绝境案例研究
3258400000037

第37章 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失当(1)

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仍是当前许多企业难长久的体制因素。而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并且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那么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1995年2月27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巴林银行因经营失误、资不抵债而破产。而搞垮这一家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管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的人,竟是个只有28岁的毛头小子尼克·里森。

企业失败与内部控制失当关系研究

所有的企业都惧怕危机,都在寻求可以预防危机和破解危机的办法。但是,企业要想抵御和应对危机,首先要搞清企业发生危机的原因。就企业产生危机的成因来看,一般是由于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以及危机管理本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尤其是那些竞争力不强,又忽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的企业,很容易面临经营的困境。

企业存在危机甚至陷入绝境是在所难避免的,因为市场、顾客、竞争对手等诸多外部因素始终在不断变化,如何识别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去避免管理危机,乃至将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才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实现这一点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反映到企业运作上,就是企业能够审时度势地采取策略、慎密地研究市场,充分发挥企业内外各种资源的作用,形成超强的竞争力,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所以说,企业最大的管理和控制危机不在于外部环境与因素,而在于企业自身不能有效识别并采取行动,在于控制和管理不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通常存在的不足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各种形式管理控制的总称。内部控制制度产生的基础是管理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具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各级管理部门保护本单位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证财经纪律和既定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行政领导和各个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业务活动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体系,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是严格会计管理,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按其作用范围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会计控制,其范围直接涉及会计事项各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指财会部门为了防止侵吞财物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所制定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另一方面是内部管理控制,范围涉及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和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我国政府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相应的规范和法规陆续颁布。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认为内部控制是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目的在于规范各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快实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同国际接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意识淡漠,甚至对此有很多误解,再加上企业治理结构的先天不足以及监督乏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着重大缺陷

内部控制乏力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董事会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集体投票决定重大决策;二是制衡经理层、决策层和管理层分开。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虽然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以国有性质为主的上市公司由于国有股东缺位问题,导致股东大会、董事会不能真正起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总经理为代表)应有的控制作用。相当多的公司总经理本身就是董事长,即使非董事长也是董事会的重要成员,结果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董事会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内部控制的目标过于简单化、形式化

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局限于查错纠弊、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等方面。这与COSO报告的目标定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果的有效率性与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缺乏动态性与前瞻性。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往往单纯从会计、审计的角度出发,关注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企业作业层的控制,甚至有的企业把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内部牵制,还没有形成对内部控制系统、整体的把握,所制定的目标狭隘、简单、不灵活。另外,由于对内部控制缺乏发展性思考,企业往往过多地考虑现行条件的限制,侧重于对内部控制的准则、条例的制定与修改,使目标流于形式。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完整性与控制力度弱化

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立一直是围绕着基础审计来进行的,大多数企业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而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风险预测和控制较少,只有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才修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此外,企业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上是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发布前建立的,没有一个完整的基本规范可供参考。规范发布后,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依然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再加上内部控制观念的淡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存在漏洞,会计监督不力。由此产生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控制程序紊乱的现象。

4.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不规范性与控制效率低

规范的内部管理控制以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前提,两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当前我国企业尚未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大体上建立了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为例,它们大多由国有企业股份化改造而成,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形成一道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风景线。由于终极所有者缺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相互之间的分权和制衡机制不能有效运行,导致许多内部人集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决策行为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经营者与政府官员合谋、权力寻租等现象正是内部控制弱化的必然结果。

5.内部控制缺少风险控制系统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很多企业风险意识淡薄,没有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导致在企业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如巨人集团的失败,正是由于缺乏风险意识,没有考虑到生物工程可能会遭受的风险,而将巨人大厦的资金来源则完全依赖于生物工程。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对于现在的企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而预算管理则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制度至少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认识。第一层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组织制度,通常被称之为“治理结构”,与企业的产权结构相对应,通过建立适当的“委托—代理”契约关系,保证企业外部投资人的利益能够得到企业内部代理人的有效维护。这一层内部控制制度是最根本的控制,是为外部投资人服务的,是外部投资人从组织上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工具,它驾驭下面两层内部控制制度。第二层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又称为“管理控制系统”,它通过检查和改进有关管理政策和程序,有效控制企业运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从而解脱代理人的受托责任。这一层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认为是最有效果的控制,它直接关系着代理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成败。第三层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会计制度,又称为“会计控制系统”,它通过适当的业务权限设置和授权、准确的会计记录、及时的实物盘点以及公正的报告等程序和方法,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的可靠性,保障投资人财产安全。这一层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认为是最具体的控制。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管理者服务的,其目的是帮助管理者完成委托人交给的管理责任;同时管理者为了证明自己有效履行了受托责任,应对开发、维护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负责。显然,上述三个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分工,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实现对企业的控制,以维护企业的一系列契约关系,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上述内部控制制度的三个层面中,第一层面控制问题在我国产权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已经受到较多的关注,而第三层面的控制问题最近也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重视,但是如果缺少第二层面的控制,就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也就是说,企业不应为控制而控制,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因此管理控制系统的建立和评价也要同时提上企业的议事日程,让三个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共同协调发挥作用。关于建立健全什么样的内部控制制度,这里有一个让人掩卷长思的例子。武汉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六层楼房,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20世纪末,这座楼房度过了80个春秋后的某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大楼的主人寄来了一份函件。函件告之,该大楼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所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80年前的楼房,不要说设计者,连当年施工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在世了,然而,至今竟然还有人为它的安危操心,操这份心的竟然是它最初的设计者,一个异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是怎样的一种因素,使一个在时空中更新数代人的机构,虽历经了一个世纪的变迁,仍然守着一份责任、一个承诺。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就必须建立其长久性的基础和标准,即用制度控制形成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最终形成企业的一种稳固的文化。由上述例子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可由三部分组成:其一,组织机构,包括法人治理结构、管理部门设置和岗位分工;其二,人员管理,包括聘用、考核和奖惩;其三,业务程序管理,包括业务循环的划分、处理程序的制定和控制要点分析和管理。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当前,重点是要加强企业业务程序的内部控制,这是因为业务程序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内部监督管理的核心,从业务程序入手设计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为了便于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那么在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内部控制与创新的关系

我们一般所指的控制是检讨或核对之意,即注意事物的实际发展是否符合预期的状况,也就是使组织特征和变化保持在规定的限度之内;而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有所突破,是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如果片面、狭隘的理解内部控制的概念,则将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弄清二者的根本涵义,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绝不能让内部控制成为阻碍企业创新的障碍。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控制是为企业经营导航,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健康发展,其自身没有资产再生的功能,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的源泉是创新,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适应市场变化,生产经营才有足够的动力。

2.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理解狭隘,把内部控制仅仅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而忽视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即管理控制。内部的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偏废。一些企业仅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双轨并重,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高效经营,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