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过度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在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前,可以自问一下,自己是否需要它?它对自己真的有用吗?如果自己内心的答案是否定,就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欲望。
巴菲特对这些奢靡之风非常不满意,他觉得钱都是辛苦赚来的,一口气花这么多实在是不应该。节俭,一直都是巴菲特的准则,巴菲特的节俭是出了名的,即使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之一,他也一直坚持节俭的美德。
巴菲特观点:
物质上的攀比往往都是心理不平衡制造的种种压力和借口。
忠告启迪:
美国有位作者以“你知道你家每年的花费是多少吗”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是近62.4%的百万富翁回答知道,而非百万富翁则只有35%知道。该作者又以“你每年的衣食住行支出是否都根据预算”为题进行调查,结果竟是惊人的相似:百万富翁中作预算的占2/3,而非百万富翁只有1/3。进一步分析,不作预算的百万富翁大都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控制支出,亦即造成人为的相对经济窘境。
这正好反映了有钱人和普通人在对待钱财上的区别。有钱人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对钱财好好规划,而不是乱花。他们省下手中的钱,然后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节省一分钱,你就为自己增加了一分的资本。
极尽奢侈的生活,也许是很多人梦想中的“好日子”,但是尽情享受几年之后,留下的是破产的惨败结局。不要以为有了高收入就可以尽情挥霍,不要以为今天尽情玩乐就会给自己留下没有遗憾的人生。当你为了高额的债务发愁的时候,你就会为了曾经的奢侈生活而后悔了。
忠告一百零八别依靠预支来生活
忠告提出者:
沃伦·巴菲特
情景回放:
在这个号召“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时代里,如果突然有人跟你讲,“最好不要过借钱的生活”,你一定会嗤之以鼻。可以说,我们有这样的反应也在常理之中,现代社会宣扬享受生活,即便没钱也不能耽误自己享受生活。事实上,消费者、企业以至国家的债务问题都是财政上致命的癌症,它来势凶猛,而且扩散得很快。
巴菲特的大女儿苏茜使用信用卡后,觉得太方便了,于是学着朋友的样子又办了几张。出门逛街现金不够,没关系,有信用卡呢!如果连卡上的钱也不够呢?更不怕了,不是可以透支吗?
对有些人而言,似乎只有花现金的时候才是花自己的钱,对这样的消费者来说,信用卡会变成了吃钱的老虎,不及时醒悟,后患无穷。苏茜有朋友深深为信用卡着迷,办理了很多卡,拆了东墙补西墙,拖欠了卡账,苦不堪言。苏茜看到这种情况,想起父亲的教诲,但是彻底不用信用卡了又舍不得——信用卡带来的方便是其他支付方式无法比拟的。苏茜决定只保留一张信用卡,平时尽量使用现金。
这种给银行卡“瘦身”的行为是非常明智的,持有不同银行的信用卡容易造成个人资金的分散。其次,需要对账、换卡和挂失时,更是要奔波于不同的银行,无端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持有太多的卡,白白被扣了年费不算,还增加了自己过度消费的风险。
巴菲特观点:
无论何时都不要动借账的念头。
富人主宰穷人,债务人是债权人的奴仆。
忠告启迪:
现在的报纸、杂志或者电视等传媒工具的各种宣传都让我们对高消费产生巨大欲望,而银行推出的信贷业务也为我们的超前消费创造了很多的便利条件。但是在尽情享受的同时,我们必须控制好自己的信贷规模,量力而行,否则,超前消费成为过度消费就可能会不得不终生为银行打工。
很多消费者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奴仆,随着信用卡市场的扩张、转移,我们在不该借钱时,借了钱。如此多的人向我们推销信用卡,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买一大堆信用卡,这意味着我们在借钱。我们借钱并不是因为条件对我们有利,而是因为太方便了。还有房贷车贷,我们买房子和汽车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有滋味,可是真的按揭时,才发现贷款是一件多么苦恼的事情,高额的还款让你入不敷出,周转困难,甚至连自己正常的生活水准也无法维持。所以理性消费,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走上正轨。
忠告一百零九世上唯有贫穷可以不劳而获
忠告提出者:
沃伦·巴菲特
情景回放:
拥有巨额财富的巴菲特非常热衷于公益事业。2006年6月25日宣布,巴菲特宣布将总价达375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捐给慈善事业,占个人总资产的85%。这笔巨额善款捐给了由比尔·盖茨夫妇创立的慈善基金会,对此比尔·盖茨基金会发表声明说:“我们对我们的朋友沃伦·巴菲特的决定受宠若惊,他选择了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出他的大部分财富,来解决这个世界最具挑战性的不平等问题。”此外,巴菲特还向为已故妻子创立的慈善基金捐出100万股股票,同时向他三个孩子的慈善基金分别捐赠35万股的股票。
很多父母热衷于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而不是教给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易经》中讲:“积财伤道。”聪明的父母不会给孩子留下巨额财富,担心他们会坐吃山空,会丧失谋生的能力,这样的做法,是为孩子的一生着想。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应该是昂贵的礼物或金钱,比有形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在保护中让他们成长。用金钱奖励,其实是扼杀了孩子的生活能力,让一切想要的东西都变得简单、唾手可得,使他们失去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巴菲特很注重对儿女的教育,他深知过多的金钱对孩子来说不仅不是爱,还是一种伤害。
巴菲特拥有的财产难以数计,但是他对孩子们的财富管理特别严格。巴菲特的孩子们想从父亲那里得到精神财富很容易,想得到物质财富却很难。巴菲特的大儿子霍华德1973年高中毕业时,想向父亲要5000美元买一辆小型护卫舰轿车。巴菲特没有拒绝儿子的要求,不过有个条件,这笔钱属于借款,其中一半用今后三年所有的生日礼物、圣诞礼物、毕业礼物来抵消,剩下一半钱要霍华德自己想办法来凑。结果霍华德积攒零花钱连带打工,辛辛苦苦才凑齐了买车钱。
有人问巴菲特:“你这么多钱,为什么还要如此吝啬?”巴菲特认为这不是吝啬,而是责任。他之所以这样做是要让孩子知道钱来之不易,只有养成节俭的习惯,孩子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巴菲特观点:
金钱多少对于你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不会改变什么,只不过是我们的妻子会生活得好一些。
忠告启迪:
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曾经接受过中国记者采访,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中国,‘富二代’似乎成了堕落、炫富、败家的代名词,而作为一个‘富二代’的榜样人物,你对这些现象有何看法?”
彼得回答:“任何背景出生的人,都有可能让人敬慕或遭人唾弃。我坚信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人,正表明他也期望得到同样的对待。如果‘富二代’ 并不理解自己的幸运所在,这对他个人和世界而言都是一种悲哀。同样,如果‘富二代’只关注外在的幸福,他们将无法理解真正的自我价值所在。爸爸曾告诉我,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个金钥匙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扎着金匕首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
财富可以带来个人的成就感和事业,但是若缺少品德教育,再多的财富也无能为力,甚至帮倒忙,让孩子的劣行更大程度地“施展”,祸患社会。
忠告一百一十找几个亦师亦友的好伙伴
忠告提出者:
比尔·盖茨
情景回放:
比尔·盖茨在湖畔中学读书时,保罗·艾伦比他高两个年级。一开始两个人并不认识,当比尔·盖茨在学校里渐渐成了知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权威”后,许多高学部的大孩子也来向他请教。
保罗·艾伦也常常拿些怪题来考他,向他挑战,说:“嗯,我敢打赌,你算不出这道题!”于是两个人就这样认识了。艾伦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语声轻柔,为人谦虚,有很强的进取精神。他的父亲曾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工作过20多年,他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他经常同比尔·盖茨在一起探讨有关计算机的种种问题。他们渐渐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例如他们都喜欢阅读科幻小说,比尔·盖茨说保罗·艾伦读过的科幻小说是他的4倍。保罗·艾伦对自然科学也有广泛涉猎,能够把诸如“枪炮原理”和“原子反应堆”之类的问题讲得头头是道。他和比尔·盖茨两个人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对于计算机这个新玩意,两个人都有着极大的兴趣,计算机就好像是一扇进入奇幻世界的窗户,引得他们不由自主地想去一窥究竟。他们两人经常相约逃课,然后一起扎进计算机的无穷乐园之中。
比尔·盖茨的特点是果断,雷厉风行,在争论的时候言语尖酸刻薄,不给人留一点颜面,而保罗则可以接受盖茨的这些坏脾气,比尔·盖茨也很清楚,只有自己在一个团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他才可以和别人共处、共事。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流传广泛:“我很好相处的,只要让我拿主意就行。”
保罗·艾伦无疑愿意当盖茨的陪衬,他总是让着比他小两岁的盖茨,这也让盖茨有更好的发展。即便在后来,两个人合伙创立公司的时候,保罗也心甘情愿地占有股权的40%,而让比尔·盖茨居于总裁的位置。
盖茨观点:
在我十四五岁时,有幸同保罗·艾伦做了朋友。在我遇上他不久,我问汽油是从哪来的,我想知道“精炼”汽油是什么意思,我想确切知道汽油怎样驱动汽车。我已找到一本关于那个话题的书,但那本书让人迷惑。然而,汽油是保罗了解的许多问题中的一个,他以一种有趣而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给我听,也可以说,我对汽油的好奇心为我们的友谊添加了燃料。保罗对我想知道的许多事情都有许多回答(他还收藏了不少科幻书),我比保罗更擅长数学,我比他认识的任何人都知道更多的软件知识,我们互为对方的资料库。
忠告启迪:
保罗因病离开微软以后,盖茨痛心地说:“艾伦在微软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没有他就没有微软,他的意见仍将被高度重视。”
任何为微软立传的人都不能回避那段历史:1974年12月,艾伦拿着新出的《大众电子》杂志,去给伙伴盖茨看关于世界第一台微机8800的报道,说服他一同创业,这才有了微软。
广泛交友是获得机遇的源泉,有许多机遇就是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出现的,朋友的一句话、朋友的帮助、朋友的关心,等等,都可能化作难得的机遇。所以,自己走百步,不如贵人扶着走一步,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交朋友。友谊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朋友带给你的价值,会远远超乎你的想象。结交朋友是一件非常重要谨慎的事情,绝不是随便玩玩就可以的。
忠告一百一十一积极的工作态度
忠告提出者:
比尔·盖茨
情景回放:
比尔·盖茨的生活极其紧张,3天不睡觉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曾经有一位朋友说过,他36个小时不睡觉是常有的事情,然后倒头再睡上10来个小时。比尔·盖茨这种勤奋的态度在他小的时候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湖畔中学读书的时候,比尔·盖茨就被电脑深深地迷住了,那段时间,那个好动的小伙子突然安静下来,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耗在学校的机房里。他只要一坐下,别人就很难把他从电脑前拉开,他时而皱眉思索,时而敲打键盘,反反复复地进行着各种操作。他通过勤奋的学习,很快学会了编写程序代码,还因此获得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年轻的盖茨总是工作到深夜,经常会在电脑前睡着,清醒过来后又继续编写程序代码。
在阿尔布基创业期间,除了谈生意和出差,盖茨通常都在公司废寝忘食地工作,有时候,秘书会发现他在办公室的地板上鼾声大作。微软在为IBM公司开发软件的时候,任务十分艰巨,而且时间紧迫,那时候的盖茨足不出户,像发了狂一样地工作。饿了,就抓起桌上的汉堡吃,喝几口可乐;困了,就躺在地板上,抓过一条毯子蒙头就睡,他这样做就是为了使自己不浪费一分钟时间。对于想要去干的事情,盖茨从来不拖拖拉拉,他认为很多事情只要一拖延就永远不会再去做。
在微软,周末休息时,还有不少人加班,特别是进行程序设计时。有时候盖茨反倒要劝说大家要注意休息,别太玩命;甚至有时候他会采取强制措施,比如把房间门都锁上,实行强制性休息。比尔·盖茨说:“这些人,每天都应该一面工作,一面想着‘我要赢’,这意味着在周末加班在微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很多管理者都认同这样的观点:人不聪明不可怕,可怕的是太懒惰。因为懒惰是一种堕落,具有毁灭性,它就像精神腐蚀剂一样慢慢地侵蚀人们。懒惰最终会使一个人陷入困顿的境地。懒惰就是试图逃避困难,图安逸,怕艰苦,人一旦长期躲避艰辛的工作,就会形成习惯,最终形成不良性格倾向。比尔·盖茨说:“很多人喜欢拖延,他们对手头的事情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这是最大的恶习。”拖延会让生命大打折扣,而且它还具有积累性。
盖茨观点:
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这项事业。
懒惰、好逸恶劳乃是万恶之源,懒惰会吞噬一个人的心灵,就像灰尘可以使铁生锈一样,懒惰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