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3262900000003

第3章 综合篇(2)

(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2010年出台了《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12年,初步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中心、金融市场和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按照《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要求,确定了以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编制完成金融总部商务区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的金融总部商务区建设全面启动,初步形成了包括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总部、金融要素交易平台、金融后台服务及外包中心以及中小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产业集群。

在省市两级政府的共同推动下,成都金融功能区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出台,金融聚集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0年末,成都市共有银行业机构60家,证券、期货、基金机构68家,保险公司54家,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总部13家,独立第三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30家,各类投资基金30余家,A股上市公司4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23家,小额贷款公司27家。西南产权联合交易所、西部上市路演中心、中国林权交易所西南交易中心、中国技术交易中心成都分中心等陆续成立,银联手机支付业务及Mo宝移动电子商务业务正式开通。到2010年末,成都区域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444亿元、贷款余额12417亿元,存贷款余额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2010年,全市证券交易额2.52万亿元,保费收入309.98亿元,保险密度2409元,保险深度5.62%。成都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率先启动金融外包服务产业园建设的城市,主要金融指标居中西部城市前列。

二、“十一五”时期金融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十一五”时期是四川经济增长最快、增长质量最好的时期,GDP年均增长13.7%,比“十五”期间12.3%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4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全省GDP增速高达15.1%,比2009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全省GDP总量达到16898.6亿元,超过了上海,列全国第8位。金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汶川特大地震以来,以贷款为主的各类融资大幅增长,较好推动了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

(一)社会融资总量大幅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融资总量与GDP之比从2005年末的7.6%逐年提高到2009年末的35.6%。2010年末,社会融资总额达4841亿元,占GDP的28.6%,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是信贷投放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各项贷款年均增速达到23%,2010年末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486亿元,是2005年末的2.82倍,位列全国第七、中西部第一。2010年信贷投放在逐步由超常增长趋向均衡合理的同时,仍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全省新增贷款3830亿元,省内银行向省外转让存量信贷资产111亿元,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5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4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52个百分点,余额存贷比达到63.88%,同比增加0.29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是资本市场融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四川省资本市场累计首发上市融资和再融资842亿元,是“十五”期间融资额的8.1倍。2010年,四川省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完成首发上市融资和再融资217亿元,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5.3%。截至2010年末,投资者证券账户开户数700万户,比2005年末增加304万户,增长76.77%;实现证券交易额3.69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2.71万亿元,增长276.53%;实现期货交易额4.99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4.84万亿元,是2005年的33.5倍。

三是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四川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437.9亿元。2010年,四川省银行间市场成员全年累计拆入、拆出资金分别为239.7亿元、270.68亿元;全年共有11家企业发行债券177亿元,增长65.42%,其中中期票据115亿元,短期融资券62亿元。截至2010年末,全省银行承兑汇票余额2027.16亿元,比2005年增长227.92%;商业承兑汇票余额5.14亿元,比2005年增长66.29%。

(二)社会融资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时期,尽管间接融资仍居主导地位,但直接融资在融资总量比重显著提升,多渠道融资格局初步形成。从结构上看,全省融资总额中的新增本外币贷款、股票、债券之比从“十五”期末的95.7:3.2:1.1 发展到“十一五”期末的87.31:5.3:7.39。2010年,企业实现直接融资1011亿元,其中:通过资本市场首发上市融资和再融资217亿元,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5.3%,较“十五”期末提高2.1个百分点;发行各种债券融资302.1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7.39%,较“十五”期间提高6.29个百分点,同比增长52.94%。直接融资规模和渠道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四川省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金融领域干部职工在不断发展壮大融资总量的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7+3”产业以及产业园区建设等重大部署,加大对重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积极化解中小微型企业以及“三农”融资难矛盾,大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及“三农”发展。

一是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四川目前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的特征明显,“十一五”期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平均占比为66.62%,其中2009年占比达到最高点84.92%。金融支持尤其是银行中长期贷款对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当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17.48%增长到2010年的23.97%,上升了6.49个百分点,2009年占比达到最高点28.53%。中长期贷款余额以及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持续增长,到2010年末,四川省银行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14040.82亿元,较年初新增3256.25亿元,在各项贷款中的余额占比和增量占比分别为72.06%、91.17%,有力地支持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二是积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支持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四川省有102家企业陆续上市融资,市值超过100亿元的上市公司达16家,基本覆盖四川省能源、电子、食品、轻工业、机械制造等“7+3”重点优势产业。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四川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日益增强。2010年末,四川省上市公司资产总计4624.09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3063.88亿元,净利润192.46亿元,占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的13.19%和13.10%,净利润增长幅度超过全国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增幅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