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
3263100000022

第22章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独立学院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是独立学院能够存在并进一步发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独立学院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一种规格、一种模式的局面到逐步产生分层次结构的变革过程,应该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在定位合理的前提下,才能确定正确的战略、合理的阶段目标、可行的具体措施。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要搞清楚人才的分类。我们可将人才简单分成两大类:一类叫研究型人才,一类叫应用型人才。一般公办普通高校尤其是名牌公办大学的办学往往定位于培养基础宽厚、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较强、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即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通常定位在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能够面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纯粹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从哪几个方面考虑?潘懋元教授指出:“普通学校教育、高等学校教育都各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所有的培养目标都要根据总的教育目的,符合总的教育目的。”

独立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首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时代,社会需要什么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面的、多元化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现代化人才应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种民办高校的独立学院,其人才培养必然要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的要求,强调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全方位培养人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实际的生源状况。独立学院应该考虑学生的经历、兴趣、爱好和智力潜质,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权,使其得到最大程度,最适当的发展,切不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从目前情况来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复合型应用人才。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独立学院填补了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种办学类型之间的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校的空缺。独立学院属于多科性“教学型”大学,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以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教学为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并具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6.3.1.2 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

特色并不仅仅指不同独立学院之间的不同特点,而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潜力,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设置一些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独立学院在教育市场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因此,独立学院在学科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学科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考虑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又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要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学手段上,要改变过去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手段,要通过各种多媒体、实验室、甚至走到工厂、车间等方式来提高学生掌握理论、应用理论的能力等。

6.3.1.3 人才培养的区域定位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区域定位上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自觉地树立起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针对当地的工、农,服务等产业发展的要求适时的开设相匹配的专业,课程等。发挥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开展应用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应用。努力成为地方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提高自身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并获得认同。

6.3.1.4 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

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规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型,在我国向世界制造业大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越来越需要实践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等多种行业的重要因素。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59二是复合型,复合型 是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复合,两个以上专业的知识的复合,理论知识的复合。复合是人才的基础,应用是人才的落脚点。独立学院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使学生具有通识为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全方位培养人才,是独立学院提高人才培养市场意识的一项重要内涵。

6.3.2 独立学院的学生来源及特点

独立学院的本科招生一般按第三批录取批次进行,有部分学生的高考分数甚至接近第二批录取批次线。这类高校的学生大都有一定的潜质,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进校后在学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会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他们大多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较好的教育潜能,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有一定特长。同时,他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大成人,消费意识强,个体需求务实,对独立学院的高收费有相当强烈的回报要求,更关注他们所支付的成本效益,对学校学习、生活条件的要求较苛刻,以下从几个方面做一简单介绍:

(1)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

独立学院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从小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也就不同,这具体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就是思维很活跃,见识比较广,自己的想法比较多,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也相对较深。独立学院许多学生从小受过特长教育,在文体、书画、口才、沟通、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才能。独立学院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备的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中部分学生自小生活在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好生活条件下,人生选择定位较高,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头脑灵活,重视社会实践,善于走出校园,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同时,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校内外兼职,较好地锻炼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2)生文化基础总体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

独立学院大多被确定在三批本科段次上录取学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偏科现象严重,基础知识底子薄弱。实际上,这些学生渴望获得优良成绩,敬佩学业优秀的同学,但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部分学生自律性差。独立学院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较差。

(3)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别较大

独立学院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但是,这也不排除有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费普遍高于普通高校,这让来自家庭条件不是很优越的孩子难以承受学生高额的学习费用,这样更是加剧了学生条件之间的差别。

(4)自我定位不准

独立学院学生自我定位不准,具体表现为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有的学生始终不愿意承认和本科二批学生的差距,导致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还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受挫,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自卑倾向明显。三、独立学院的教学基本条件与基础设施

最后,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母体高校,同时通过加大教师招聘工作力度,逐步加强自有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在不远的将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保证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不少独立学院拥有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比较完善的现代化校园,按办学的规模还将加大投入、合理规划,使校园整体布局更趋合理、功能更加齐全,以适应学校在教学、科研、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在教学基本建设上,独立学院通常借助母体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自身灵活的办学机制,合理设置专业,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

6.4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分析

从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创业教育模式”、“综合性能力本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等。虽然这些培养模式的表述各异,但实质上呈明显的趋同现象,我们认为其中以“211”人才培养模式最为典型。

6.4.1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21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总体指导方针是“夯实基础,强化能力,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创新型是指培养的人才有较强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潜力。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复合型是指人才要加强通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2年通识教育平台课+1年特色专业课+1年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课(含职业课程)。前两年瞄准宽口径、复合型培养的要求,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注重文理渗透,按学科分为文科及理科两大类。每个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并根据兴趣和需要选修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全面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要求,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克服前期培养因过分强调专业而造成的种种矛盾,引导生源流向,改善生源质量,平抑社会的需求差异。学生在前两年学习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专业,使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以及就业去向预测从过去的四年缩短为两年。有利于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路问题,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后两年总体上依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的规格,强化学生能力,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由专业人才规格确定专业方向与特色课程,再由专业方向的特色确定基础课程和学生个性发展课程。最后一年的课程安排,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学生在接受较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自由选择课程。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实现学生培养的多样化。坚持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有机地结合,一方面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充分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另一方面以能力为本位,设置相关的职业课程,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课程的设置是为以就业为取向的同学设置,目的是针对个人兴趣及就业市场需求,修习有关职业课程,掌握一门就业技能。总之,“21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要求下,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与实力,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6.4.2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独立学院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以加强通识教育,提高文化修养,拓宽专业口径,发展个性特长,增强职业技能,强化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宗旨。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分流培养,提高素质”的思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并提出了相应的规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