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识培养
独立学院虽是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同时也必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既具有一般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又具有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理论专业知识,这是应用的基础。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让他们精通各种专业知识,并会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个性培养
在教学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潜力,体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的个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注重职业技能,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实践中,教师在尊重学生自己意愿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对于热爱学习,善于研究的同学我们建议继续深造,并提供保研的机会;对动手能力较强,熟练掌握技能的同学尽量帮助他们就业;还有一部分同学极具创新精神且综合能力较高,对于他们的发展,我们鼓励其进行创业。通过这三方面的个性培养,体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3)实践能力培养
独立学院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对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实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实践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高等教育中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精神不足。所以首先要致力于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强化信息意识培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和突出技能培养。为此,独立学院应加大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模拟教学、应用型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4)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要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培养很大一部分都表现在实验课中,在实验中,不仅可以看出学生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是他们对知识掌握的最直接和最有效表现。
(5)应用能力培养
要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将来在某些领域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人才,使其能有适应高新技术,具有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我们的教学服务着眼点不仅要放在其知识训练和掌握上,还要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条件下,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也是在所难免, 这也说明把对人才的培养仅仅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势在必行。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 其本身存在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目前,独立学院还没有完全被社会各界所认可和接受,这就给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甚至在不少公务员考试中, 也明确规定不考虑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如果学生在毕业后能自主创业, 不但能解决自己的就业岗位,还能为他人创造新岗位,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为社会减轻了负担。独立学院必须为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素质,为学生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和基地,鼓励学生发展创业能力,推动更多的学生为创业努力学习,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就业。如果学生具备了创业的知识和能力,加之,日前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相信自主创业将成为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个“多赢”的就业方式,值得我们重视。
6.4.3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保障
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并实施决非易事,我们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来确保新模式的顺利实施。
(1)全面修订教学计划
按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按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将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包括知识结构、实验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评估等所有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基础+模块”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有较深理论功底,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有效地方式将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紧密结合起来。独立学院可以鼓励并要求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指导学生实践,并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技术培训等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建立一支“双师型”队伍;同时要充分发挥用人机制灵活的特点,多渠道聘请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等各类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让他们承担授课任务,从而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依靠这支专兼职队伍,共同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总之,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3)改革办学条件
良好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是学院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学院要加大办学投入,把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支柱,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除了这些硬件设施外,学院还应该注重校园的文化建设。通过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进取、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4)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以封闭或半封闭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要求的是上手快,最好有经验的的员工,而毕业生恰恰缺乏的就是经验。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有着积极的作用。“211”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从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手,通过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将常规实习与挂钩实习相结合,加强合作基地建设。挂钩实习又称顶岗实习,即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习生的选拔、指导、管理和评估的制度和办法。这种实习模式是学院联系社会的窗口,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得以真正实施的最重要保证。因此,独立学校要加强同企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建立更多的实训基地。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做到“上手快、悟性强、后劲足”,也为学院在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的“211”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培养方案,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成为受企时业单位和社会欢迎的人才,提高了独立学院的社会声誉。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锐意创新,坚持改革,特别是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大量社会所需人才。
6.4.4 正确处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比较我国大学生和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明显不足,这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是分不开的。重视理论还是重视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争论不休,近年来在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背景下,重视实践的呼声也日趋高涨。理论与实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切不可偏颇其中任何一方,我们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知识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指导,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补充,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侧重于理解科学方法,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知识应用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科学的能力。
独立学院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以加强通识教育,提高文化修养,拓宽专业口径,发展个性特长,增强职业技能,强化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宗旨,实现目标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果偏重于理论教学,那就无异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如果偏重于实践,那就接近了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独立学院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提并论才可能走有自己特色的“中间道路”,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
(2)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二者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从它们长期的斗争来看,没有哪一个国家一直固守一隅,而是经常表现为此消彼长。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偏重于专业教育的,相对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带有严重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出来的人才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它领域几乎是一概不知,适应面比较窄,而且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专业教育给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问题出现,例如资源危机、生态失衡、道德下降,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往往造成学生个性发展上的畸形,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冷漠等等。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专业教育的狭隘性,为了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倡加强普通教育。当然我们这里的普通教育不可能再是英国红衣大主教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普通教育在不同的时代富有不同的含义。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必须加强综合性,使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在身心方面和专业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具有综合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恰恰都是普通教育能达到的目标。在实践中,人们虽不可能找到一种不偏不倚的中间道路,但是能够寻求两者的和谐发展。
独立学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培养创新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时,既要重视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教育,也不能忽视注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的普通教育,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3)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是辩正统一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早在孔子时代,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宝贵经验。教育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共性要求太强,各高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设置上都是大同小异,培养的人才也是千篇一律,这种共性显然偏高了。但学生个性是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是多元化的。怎么来满足这两个多元化要求呢?国外有人极力主张在教育和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有的甚至提出取消集体教学、废除班级授课制,美国的基本经验就是以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我们的教育也必须加强个性化的成分,压缩共性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使共性和个性的要求达到和谐。
具体到独立学院,在校生更是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有一定特长。在培养这样的群体时,我们更应该根据个性和共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深入内部了解每个学生,从多种多样的个性中概括和把握学生的共性,把教学措施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但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且共性只能大致地而不能完全地包括一切个性。因而,还要有相应的教育措施来适应学生个性的不同。例如,把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作业,分为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以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以集体教学为主,辅以个别教学。在一节课上,主要进行集体教学;而对教材的非基本部分,可进行分组教学。给予学生掌握自己学习速度一定的主动性。开设适量的选修课,广泛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要求等等。我们强调教育的个性化,要注重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个性发展,也要注重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个性要求和个性发展,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要能够做到基本要求和特色发展相互协调发展。